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策略

时间:2022-01-04 08:57:4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策略

[摘要]差异化教学基于差异、秉承关怀、指向发展,是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一项新探索。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出发探讨其积极意义,提出个性化的教学准备、融入式的教学过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等策略,有助于提高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教学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系统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普及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化日益突出的当下,课程教学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普广性的课程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因材施教,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差异化教学或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差异化教学(Differen-tialEducation)理念由美国学者维吉尔•沃德于1961年在其著作《天才儿童的差异化教育》中率先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差异化的根本,实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理念的导入———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将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作为教学基点,有差异地设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使大学生在各自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促进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与生命成长的知识与能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的特点

1.教学对象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通过高考选拔入校的大学生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基点是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掘青年学生的共性特征,发现同质性需要,也要统整专业特点、性格特征、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2.教学实施规范化与灵活性的统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需要规范化的标准以促进必修类课程的推广和应用,但课程并不倚重于学生掌握了多少书面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内化,即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学实施的过程也应具有灵活性,更注重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助力。讲授讨论、合作学习、调查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验式、互动式、融入式的教学过程,人化、主体间性的师生教学关系,都指向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3.教学目标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教学目标并不相悖,即为了促进所有学生在预防性与发展性目标的共同达成———预防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促进心理发展、人格完善与生命成长。但差异化教学的目标也有其特点,它不是为了差异而差异的哗众取宠,也不是个别化教学,甚至是失控的课堂教学;它不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一水平,而是通过因材施教让不同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的积极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是生命教育核心价值的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就要在教育中给予生命个体以差异化关怀,缓解其学习中的差异冲突,将差异转化为资源,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为根本任务。这体现了生命教育中最基础的尊重、公平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的设定,本身就是立足学生、体现关怀的一项教育举措。这跳出了以往心理工作大多指向问题学生的固定路数,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必然要正视每一个学生的诉求,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是完成心理健康课程使命的必然。为提高普广类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们往往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的备授课方式,以使课程能够以最高效的方式运作。然而受众的差异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教学设计在某个班级中授课效果较好,但在另一个班级中却反响平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必然。差异化教学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定制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投入程度,提升学生的自尊与学习效能,从而助推教学目标的达成。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教育的工作对象是鲜活的生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是动态和生命化的,它对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与责任心。其次,它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接受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克服职业惰性与既往经验,更新知识体系,丰富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服务教学。再次,它需要教师通过测量、观察等方法体察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不同的生命诉求,并综合运用各项教学策略开展差异化教学。

三、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化教学的策略

1.个性化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差异化教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程教学除常规的大纲编写、教案准备、教学进度制定以外,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课程诉求等调整教学方案,并嵌入课堂公约以保证教学规范。(1)评估个体差异。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每个学生的准备水平、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主要通过质性与量性评估达成。质性评估的手段可以是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专业、人数、性别构成等,形成初步的教学假设。以专业差异为例,笔者常感受到文史类学生思辨能力强,对教学深度有潜在要求;艺术类学生感受性强,课堂活跃,却不易管理;而理工类学生课堂规范性高,但参与度不强。量性评估通常需要借助专业测评工具,如借助心理普查中的大学生人格量表(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重点聚焦在心理健康状况上需要关注并提出心理咨询诉求的学生,同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A),初步了解学生的个性倾向性。(2)探索课程诉求。探索学生的课程诉求能够为差异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在首次导入课上,教师应注重向学生讲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考察方式、教学计划等,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包括对课程的期待与担忧,对课堂规范、课程设置、考评形式的建议等。该调查能够获取教学班级的总体概况,也能筛查出个别诉求,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3)修订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掌握初步的课程诉求后,教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实施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设定,即实现共同目标(基础性目标)与个性目标(拔高性目标)的统一。共同目标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普及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与思考。而个性化目标则是基于个体原本发展水平,针对个体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各种状况,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命困顿、挫折丧失等各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并在生活中予以应用转化,切实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4)缔结课堂公约。课堂规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在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投入程度低、学习动机弱,无法保持学习热情,常出现学习懈怠、注意转移、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等消极状况。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管理以外,组织学生预立差异化的课堂公约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课堂公约组织要点有二:一是需要学生自发整理归纳;二是配合以“手印树”等仪式性活动进行强化。2.融合式的教学过程。实施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运用扩展知识点,并在课后实现策略和技能的正向迁移。主要通过以下5个维度的融合,以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1)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合。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1+1”的教学模式,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与生命成长基本理念并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亲情、人情、物情关系及其生命意义、死亡的本质及生命价值、挫折失落及生命困顿的超越、宽容宽恕教育等内容,以提升、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与生命困顿,帮助学生认识生死,拓展生命的维度,并积极形成爱、宽容、宽恕等正性生命品质。(2)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学生的专业差异是最直观的个体差异,在必修课程教学过程中直面专业差异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程作业“给挚爱亲人的一份礼物”中,教师允许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采取PPT制作、音视频制作、书信写作、绘画表达等多种方式完成。通过专业与课程融合,学生提升了自我效能感,自尊心、自信心,也巩固了专业学科教育的效果。(3)弹性分组与集体学习的融合。以整个班级为统一教学对象的集体教学形式,在差异化教学理念下显然有所局限。因此在集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基础上,我们探索性地开展了弹性分组教学。弹性教学分组强调的是提供一种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分组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场景,它的结构是多变的,可以在对抗性思辨、合作学习等情况下打破组合,重组再构。这种课堂组织策略,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了其归属感、自信心、自主感、抗挫力的增强,推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4)传统授课方法与多元教学手段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面多样化生命的一项教育工作,它应是生动的、人性的、灵活的、美好的。除讲授、分析、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外,我们也尝试了推进以书画活动为载体的绘画教学、以手语歌曲为载体的音乐教学、以生命故事为载体的叙事教学、以体验活动为载体的行为教学、以视频观赏为载体的媒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5)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的融合。设置立体式的教育环境,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的结合,延展生活实践,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深化。如,亲情课中,教师在课堂中敞开自我生命,分享成长体悟,通过撰写成长回忆、表演亲情手语舞“跪羊图”等方式与学生深度互动;同时请学生完成“我写家史六十年“献给挚爱亲人的礼物”等课程作业,让学生在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中找到生命的源头,发掘生命的意义,取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3.发展性的教学评价。(1)完整的教学需要教学评价贯穿始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以竞争性为目的的教学,它的评价体系应是发展性的。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动态考量化的课程作业、日常个性化的积极反馈以及复合式的总体评价,摒弃了以往“一把抓”“一锤定音”式的考评方式,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创造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2)采取侧重过程教育的复合式评价。一般来一门课程的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评、期末考试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激励与预警双重机制,差异化地对待学习进展不同的学生。对出勤率佳、课堂参与度高、作业质量高的学生采取激励加分;对出勤率低、作业完成率差的学生,若累积到预警线,则采取个别谈话、回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跟进性的教育指导。教师通过过程教育的复合式评价,尽所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其在自身基础上的充分发展。(3)设计动态考量的课程作业。传统的课程作业往往针对某一知识点。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阶段性的连续工作,并通过动态评价的方式推进学生对能力点的深度投入。在亲情教育的环节中,笔者采用随堂作业“我花了父母多少钱”,请学生计算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养育成本。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能计算出精确的数额。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以访谈调查亲人的形式完成作业。其实,作业的初衷并不在于统计数额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在与亲人沟通、分享成长的过程中体悟养育之恩,激发感恩与孝亲的情怀。不少学生家长对此作业练习给予了积极反馈,觉得孩子成长懂事了。(4)注重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积极反馈。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差异化教学中,教师把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的共情理解与积极期待,以促成学生自尊、自信的提升。首先,在课堂互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积极关注,尽可能差异化地提问与交流,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其次,在书面作业中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对书面作业给予真诚的评语,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再次,保障学生的隐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没有唯一的答案、最正确的答案,只有真诚的答案———最好的答案。学生提交的作业往往含有较多的个人信息与感悟,教师在分发作业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以保障个人隐私。在这种尊重、平等、人化的互动中,学生体味到教师的用心,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对于课程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莹.英国差异化教学政策及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王彦娴.差异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胡双喜.新课程背景下基于混合能力班级的差异性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王琳,牛文浩.基于差异化教学的高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J].中国轻工教育,2015(1).

作者:张方圆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