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

时间:2022-07-30 03:32:18

浅谈新时代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

【摘要】我国民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是我国文化形象的代表之一。民族舞蹈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在课程设置、专业分类、技能培训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与成果。但不可否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缺乏创新、师资不足的问题,亟待变革与调整。

【关键词】民族舞蹈;舞蹈教育;融合发展

中国的民族舞蹈有着多年的历史积淀,是人民群众长期物质积累和精神智慧的结晶。我国的民族舞蹈,与文化背景密切贴合。舞蹈语言中,表达着人们从古至今探索未知的途径,传递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记录着人与其他物种的沟通。我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艺术形态和演绎技巧丰富多元,特色韵味与形体美感摄人心魄[1]。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我国民族舞蹈的教学与发扬,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重视,但仍有一些瓶颈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发展历史

建国初期,工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百花齐放,群众响应政府号召,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推陈创新,在建立新家园的势头下,涌现出不少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2]。1954年我国第一个专门化的舞蹈学校成立——北京舞蹈学校(1978年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在苏联舞蹈专家的协助下,第一批从事舞蹈教育的教员接受了科学、系统的培训,旨在为新中国培养输出高素质、高能力的舞蹈人才[3]。“”时期,我国的许多文娱活动受到限制,舞蹈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不小打击。许多舞蹈院校的教学活动被禁止,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学校招生被迫停止,舞蹈教学事业陷入停摆状态[4]。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社会风尚,舞蹈教育教学得到恢复。20世纪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国内唯一的舞蹈教育高等院校,在时代的契机中,得到充分发展,划分院系、细分专业、设置一级二级学科,民间舞蹈教育、表演、编导,都有对应的专业[5]。20世纪末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教育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民族舞蹈教育延伸到普通高等院校,同时百姓对于舞蹈教育的迫切需求,促进了各地民间培训机构的兴办。许多非艺术院校也设立了舞蹈系和艺术团。此外西方舞蹈艺术形式在国内广泛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民族舞蹈的教育传承受到一定冲击[6]。

二、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研究

经历过民族舞蹈教学的萌芽阶段、迟滞时期以及遍地开花的繁盛发展。在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艺表演形式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我国民族舞蹈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市场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教学理论重视不够诸多艺术院校或者高校设置的舞蹈专业课程中,舞蹈教育教材相对落后,许多理论基础知识停留在过去的方式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导致教育重实践技巧,而忽视知识基础。老师的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创新的引导和启发。实践层面的基本功练习,可以使学生的体型体态,肢体技巧达到不错的水平。但思维层次的内容匮乏,会让年轻的学生们难以理解民族舞蹈除了美感、舞艺之外,还承担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基因延续的作用,每一种特色的民族舞种都是有故事和韵律的。原始的民族舞蹈有着宗教的神秘感和仪式感;少数民族舞蹈传递着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集体智慧和种族个性。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了解民族舞蹈的本质与精髓。我们不能否认,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程上的学习相对薄弱,而高等院校的教学往往因循过去的方式,更注重技术层面的提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度不够。(二)优秀教师资源匮乏民族舞蹈教师是培养青年舞蹈演员的中坚力量,教师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我国民族舞蹈老师的培训机制尚不健全。在不同的高校中,教师专业性良莠不齐。高校这些年通过扩招吸纳了不少对民族舞蹈感兴趣的青少年学生,但老师梯队人才缺乏,优秀有经验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民族舞蹈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高校的情况还不算最严重,处在下游的民族舞蹈,许多都未能进入高校课堂,只是坊间有经验的舞者,通过亲身授受给年轻一辈的舞者,使传统经典得到延续。由于缺乏市场的重视,在教案或者资料文献里,很难找到系统的知识介绍,一些老一辈的舞蹈家离世之后,出现无人会教且无人继承的局面,也是一小部分民族舞蹈面临的尴尬处境。在民族舞蹈教学的师资资源中,还有不可忽视的性别问题。从事舞蹈教学的女性教师占比较高,也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学生以女性为主造成了影响。女性以柔美、优雅为主,男性的力量、平衡却也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族舞蹈中有不少是双人舞呈现的,需要男女协同创作演绎,男女教师力量严重的不平衡,对民族舞蹈教学的长期发展不利。(三)商业市场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引起文化的迁徙和交融,西方流行舞蹈迅速涌入市场。偏古典的拉丁舞、伦巴舞,以及现代快节奏的爵士舞、霹雳舞、机械舞,这些舞种很好地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不少普通高校专门设置了西方舞蹈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地方培训机构多以培训西方舞种为主。根据图1深圳市2018年284家舞蹈培训机构的舞种分类可以看到,商业化的市场中西方舞蹈对民族舞蹈的培训有一定的冲击。地方培训机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盈利是其主要目的。这意味着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不能与商业价值相悖,如何既贴近市场,顺应时代变化,又保留传统基因是我们需要探求的出路与方向。

三、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政府加大投入与宣传,促进民族舞蹈教育渗透式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一直就是国家的瑰宝,在历史的岁月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涌现的大量经典作品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并成为国家名片,在世界的舞台里宣扬了中华文化。民族舞蹈的教学离不开官方支持。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牵头组织民族舞蹈的教学推广,从高校到民间,让民族舞蹈不仅出现在大学课堂,也出现在高中、初中、小学的课堂上,让民族舞蹈教育实现渗透式发展。从更小处着手,让更多的青年一代,理解民族舞蹈的魅力,在文化、理论、内容上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得他们更能领略民族舞蹈的神韵和故事,从而对民族舞蹈产生兴趣,为将来有更多的人从事舞蹈行业、参与舞蹈教育做储备。政府不仅是最有力的支持,也是最有利的支持。通过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能够极大地改善学校民族舞蹈课堂教育的环境,从设备到场地,使得学生能在具有美感的氛围当中去感受民族舞蹈的精神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宣传端发力,使民族舞蹈在民间广泛传播,获得更多社会认可,从而引导地方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方向性的调整。(二)高校大胆改革与创新,实现民族舞蹈教育高质量产出。高等院校是我国民族舞蹈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教育输出端口。针对师资力量的问题,学校要敢于优胜劣汰,择优选取专业老师,将一部分优秀的年轻学员转化成教师人才。积极挖掘地方有经验的传统舞者,打破制度的制约,保护好这些舞者的能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让他们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价值得到尊重。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太能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时代的发展既是挑战,但也是机遇。由“灌输”——“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除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与互动,也可以通过借助便捷的互联网工具,实行视频教学、网络互动、微课体验等,这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消化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推陈出新,让民族舞蹈焕发新的活力,在新旧东西的碰撞中,探求出更多的路径。(三)交叉领域融合与合作,推动民族舞蹈教育跨越式发展西方舞种的传入,虽对我国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但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我们真诚接纳其他优秀的艺术形式,并可以在这种艺术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不一样的火花。民族的舞蹈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2019年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舞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专家与诸多来自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的专业舞者,共同商讨了舞蹈教学的国际化方向。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舞者前往国外学习、交流和表演,同时国内也引进了不少专业性强的外籍舞蹈教师,这些交流合作,能够帮助我们吸收其他国家教学方式中的长处,应用到国内的教育中,也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国际环境,将民族舞蹈推向国际化的舞台。除了东西方不同舞种结合,传统舞与现代舞结合,还可以尝试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舞蹈与武术的结合,这些结合方式市面上均有实在的作品,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令人耳目一新,2013年天津歌舞剧院推出的《泥人的事》集合了天津民间的民族舞蹈元素和西方的流行舞蹈元素,融通自然具有别样的美感。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引入新的结合方式,实现矩阵式发展,这对于教学的趣味性以及长久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四、结语

民族舞蹈印刻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基因,积累了中华儿女的集体智慧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是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民族舞蹈教学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要注重文化内涵;不能因循守旧,还要融合创新;不能资源消耗,还要充分发展。通过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官方到民间的重视,东方到西方的融合,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必然会打开新的局面,焕发持久的活力与能量。

参考文献:

[1]赵慕桦.新时代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9,456(06):211.

[2]吕雪.新时代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体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3):121-124.

[3]彭飞.新时期民族舞蹈教学理念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7):67.

[4]杨雯.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6,No.384(06):249.

[5]赵跃.文化馆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分析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7(10).

作者:诺敏 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