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美育探索

时间:2022-11-08 08:40:14

大学通识教育美育探索

大学美育工作,作为大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使命。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对学校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还强调要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战略地位,“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大学美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要培养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学校的美育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优良精神。

一、大学美育的发展进程

美育,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席勒提出。在他所著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其首次提出现代美育的概念,并且对美育的内涵、性质、概念都做了明确的界定。席勒认为,美的境界是“最崇高的人性的实现”,在20世纪初,席勒的美育思想传到中国,在王国维、蔡元培的传播下,美育思想在中国生根立足。蔡元培是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教育家,其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把美育作为大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将美育课程纳入大学选修课程。1996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并把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大学影视鉴赏、大学美育概论四门课程作为大学选修课程。2019年修订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两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然而尽管美育的思想已经在国内广泛传播并被人们接受,政府也强调了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颁布文件确保美育的实施,可是,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美育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二、“双一流”大学通识课程中的美育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等学校更多注重学科建设,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可是,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忽略了通识教育中的美育。绝大部分高校只把美育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的一部分,并没有强制要求修读。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或逻辑学四个模块;复旦大学形成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探索与审美体验七大模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初步构建了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四大模块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天津大学建设了科学美育的教育资源平台,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完善通识美育教育;同济大学在通识课程方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每节课只讲授一个专题,尽可能留更多的时间供大家交流、提问。开设了如《中西方美术对比》《印象派绘画》等课程,为了区别美术史类课程,还开设“艺术品的价值和价格”“艺术展览策划”等专题。“双一流”大学虽然都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但和大部分高校一样,只将公共艺术类课程纳入通识选修课程,并没有强制要求修读,美育课程较为薄弱甚至缺失。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外语、计算机和人文课程等组成,政治、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比例非常大,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文课程则占很小的一部分,多的也只占百分之十,不会超过百分之十三。

三、美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一)重视高校美育工作,认识高校美育的战略地位。要完善高校的美育,首先要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重要地位。没有了文化的民族就不能称之为民族,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着民族的灭亡。文化是民族繁荣昌盛,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实现文化的复兴;要让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就必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发光发亮,就必须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接班人。美育作为培养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途径,高校进行美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欣赏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高校美育课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发展中华文化,弘扬创新中华文化。美育教育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水平,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完善人格修养,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大学美育对人的塑造。王国维与蔡元培在将美育思想引入中国之初就提出美育是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宗旨的教育思想。就像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拥有健全的四肢,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知识素养、完善的人格道德、健全的精神状态等等,美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美育可以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知识素养、审美能力素养、审美情感素养、审美创造素养和审美道德素养。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美育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美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丰子恺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是要融入各门学科之中的,不是机械独立的。美育是一种教人如何艺术化生活的教育,“即教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出艺术的情味来”。由此可见,中国美育的先驱们无一例外地将美育作为构建人丰富的心灵、完善人格道德的重要教育载体。大学美育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美国“零点项目”研究认为,艺术过程和科学过程很相似,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进行美育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从历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必定是同时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艺术与科学紧紧相连。将美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为科学教育注入活力。大学美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完善通识教育中的美育

(一)落实国家政策,办好美育课程。要落实国家政策,大学必须开设美育课程。大学应将美育课程纳入学分制计划,学生必须修习美育课程。还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师资水平、学生需求、硬件水平办美育课程。国内大学美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影视、雕塑、音乐、戏剧、绘画、舞蹈等。大学的美育课程往往大同小异,课程内容整齐划一。根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美育课程的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养成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就必须考虑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条件,办具有特色的大学美育课程。(二)完善美育课程考核制度。美育工作不能只流于表面,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也是必需的。目前大学通识课程中美育课程的评价考核机制仍旧不够完善。美育课程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但是这不代表美育课程无法建立考核标准。当前我国美育课程评价考核大部分是通过考试完成的,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忽视美育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美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以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作为标准,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参与美育课程评价。(三)转变观念,认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识教育中美育难以实行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前大学教育的功利主义盛行,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许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毕业后寻求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偏向选择更加实用的通识课程,学校也更乐意开设对就业有益的实用课程,大学教育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求职做准备,而忽略了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实用的通识课程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这无可厚非,但是这忽视了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造成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新时代,我国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具备专业知识而缺少人文素养的人是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的。要想做好通识教育中的美育工作,就必须转变学生和高等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大学美育不是做“无用功”,不是为了完成政府的硬性规定而去开设美育课程的。过度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美育只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要积极倡导美育,加强专业教育与美育的联系,提升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只有当学校与学生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时,美育工作才能落实。(四)加强美育师资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美育师资团队是建设好我国大学美育课程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美育课程不是专业课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美育基础,这就对美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美育教师既要讲得通俗易懂,又要传授专业知识。要定期对美育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与教学技能。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加强在教育技术、教育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帮助美育教师拓展文化视野,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将专业发展和通识教育更好结合。(五)丰富美育课程教学方式。当前大学美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大多还是讲授式,以教师为中心。被动接受知识显然难以提起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的兴趣,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丰富美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清华大学美育课程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探索性学习等方法。美术史、音乐、视觉艺术等基础理论课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全面介绍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发展脉络。然后他们分组讨论更深层的艺术内容。注意从讲解转向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加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美育课程的兴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形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通识教育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9-5-7.

[2]蔡劲松.通识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美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8,(3).

[3]刘拓,等.中美部分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4]朱苏华.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6,(1).

[5]沈致隆.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作者:韩宝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