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论文3篇

时间:2022-04-27 10:28:19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1.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通外语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中,应该包括通用外语、通识教育外语、专门用途英语、学术外语等教学内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获取信息、达到交流目的、拥有丰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利用英语跨文化交流,让学生在英语交流中有话可说,在学习英语中不知不觉的忘记英语学习的痛苦。由此,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急需深化改革,转变教学观念,不在仅仅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要重视英语教学课程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思辨性意识,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开展了外语通识教育,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让广大高校深层次了解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的精髓,实现中西文化顺利传播的目标,各大高校都应积极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开通外语通识教育。

2.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一和大二,英语课程还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但是到了大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纯粹靠自觉,不考研的学生基本中断了对英语的学习,而作为一门外国语言,长期不接触,学生的英语能力就会慢慢退化,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不利的。笔者认为在大三、大四,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仍旧需要开设英语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以拓宽学生眼界和知识面为目的,同时还应该设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使英语教学逐渐走向实用化、综合化。例如,中山大学在外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了十二门双语或者外语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为了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在不断的优化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其在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制定方面,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参照世界前100所大学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邀请名校相关专家或者著名的学者参与建设或者参与教学工作;在英语通识教育教材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国内外一流的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学者研发的教材,并支持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环境进行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实践中,学生利用网络信息环境自主学生的课时占二分之一,学分占三分之一。现以中山大学《北美社会与文化》为例,这门课属于中山大学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北美的历史、社会文化,在课程建设中,邀请了北美高校以及国内重点高校中相关的知名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建设,其教材属于部级规范教材,同时还有相关配套的网络课程。再如,北京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也设置了英语通识教育。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大类平台课,是指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又分为基础平台课程和开放性平台课程,其中的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化两门课;开放性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史、英语词汇、英语结构、英诗选读、圣经释读、短篇小说选读、大众文化间接与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简论、莎士比亚与马洛戏剧、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文化。二是通选课。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程设置每一学期都不同,以传授各国社会与文化知识为主,根据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为同一大类学生提供的通选选修课有16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通选选修课程有几十门,而且每一个学期的通选课重复率极低,学生在大学选修课中选择机会较多,这样也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选择自己习惯的选修课,从而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了促进学生多方位的选择,北京大学规定,所有学生毕业后通选课的学分不得少于16个,其中每一个领域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2个,在E领域选修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4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在A领域选修的通选课学分不得少于4个,通选课的教师基本是由学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内容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辨的能力。每一门课每周两个课时,一个学期内完成。综上,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设置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中,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积极向学生传授国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3.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来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统称为显性课程,而隐性课程是指在课堂之外进行的英语教学。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俗教育,可以邀请国外高校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或者学者来校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进行短期讲学或者开展英语讲座,也可以请国内相关著名学者来校教学活动,有的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聘请外国各国学者来校开展教学活动,可能难度较大,但是可以在本校定期开展英语和外国文化的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英语电影节,组织各种有关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娱乐活动,使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更多的了解与丰富世界各国的基础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中山大学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聘请外国相关专家来校开展合作,为学生进行短期的讲学。

4.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即使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好了,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目前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升,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满足学生将网络与英语文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相联系的要求,还要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广通识教育,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水平是达不到要求的,因此,需要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新进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的引导教育,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与教育,力求让他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都实现转变,促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实现与推广。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可以先聘请国外相关的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并让本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等本校的英语教师已经具备的一定的能力之后,再让其独立授课;高校还可以为本校的英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使其在进修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扩宽视野。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自身也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主动的学习外国文化以及跨专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例如,中山大学,每年7月聘请几位国内外的相关专家与学者来校合作,进行短期讲学,本校的教师在这期间进行跟课学习,并协同一起建设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同时,每年7月中山大学还会开展信息化英语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开发的专门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合格的教师,给予相关资格证书。培训结束后,教师需要建立本人主讲课程的网络支持系统,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从网络中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法,进而推进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

5.完善考试和评估制度

考试和评估制度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引导性与指导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测试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普遍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拿到了四、六级证书,拿到证书之后,就很可能松懈了对英语的学习,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水平的监测,完善考试与评估制度,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英语口语能力等都纳入考评范围之中,从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丰富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而推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发展。

6.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学生学习英语也只是为了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对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较少,综合文化素质不高,开展通识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大学要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开通外语英语教育,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促进跨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完善大学英语考试和评估制度,加强大学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人才。

作者:袁晓军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

1通识教育理念的修正作用

通识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从相互关联的事物中分析、综合、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它是对专门教育的进一步补充和修正。通识教育理念不仅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更关注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文化思想和探索精神的领会,以期接受这些囊括了人类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中的伟大成果对于其心灵和智慧的启迪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2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2.1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通识教育不可或缺部分的大学英语教育也在模糊其工具性而突显其文化性。通识教育中,语言不仅一种交流工具,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它更应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它兼容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语学科也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外语学习在传承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早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在2006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就已被指出:外语应该是同识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外语学习去了解他国文化,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到国外选课的途径去学习他国的语言、文化和思想将对学生在知识、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刘玉祥)外语学习的这一功能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满足学生获得交流所需的语言技能之余,应该也能够通过其承载的人文学科知识课程体系获得多元文化素养,并具备良好思辨能力,最后成为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事务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2.2核心内容承载人文价值观

通识英语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其目标是“不但要培养高校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教授人文知识、传播国际文化”(王哲)。正如一些学者提出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民族文化又必然顽强地存在于课程之中。(周莹)而文化教学的理论体系主要以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念来支撑。胡文仲(2004)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它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Kluckhohn)。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传授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容忽视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说,价值观教育是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核心,这一点也可以从英语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体现出来。国内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广泛借鉴的哈佛大学等美国各名校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涉及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与外国文化领域等五大领域。就国内各大高校英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而言,不管是欧洲文化入门、希腊罗马神话、学术阅读与写作等非英语源内容,或是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西方礼仪文化、圣经文化等英语源的内容,无一不在弱化英语课程的技能性而强化其文化与价值核心导向性质。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根本和基础,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这些课程的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观导向成为培养人才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与自然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有效途径,也将对于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从而内化人的固定品质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2.3批判性思维引导价值观形成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通识教育的重点之一。人们在一生当中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也经常面临是与非的判断,如正义与情感,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对公众的诚实与对个人的忠诚等。这些选择与判断发生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有学习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在面临道德与价值取舍时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诚然,我们不能把道德与价值的辨析能力等同于道德与价值的自觉选择,因为“道德与价值的选择需要选择的勇气以及对自己、对社会的负责精神。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与价值的判断力,其道德与价值的选择往往是盲目的”(刘玉祥)。美国各大名校在开设通识课程时,或以独立课程、或与核心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也是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项技能,因为这项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英语承载的各国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文学、音乐等方面课程内容得以实现,这些古今人类智慧精髓和文化宝藏凝聚着人类追求真理的成果,是学生得以实现思辨能力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知识,获得一定的文化分析方法和文化研究视角,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终实现思辨能力。可以说,弱化了工具性而突显其文化性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给予学生专业所需的知识以外,会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弥补学科外知识的欠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具备合理知识技能和结构基础之上,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传统文化消除文化交流的消极影响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既然在弱化英语的工具性而强化它的文化性,就应当充分发挥外语的双向交流作用。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输入的同时也需输出。学生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过去大学英语改革过分注重单向的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输入,过分强调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作用,导致了文化交流中的“逆差”,更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些令高校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产生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正如希尔斯指出的:“如果剥夺掉人们所具有的传统,他们便没有物质资源,也没有知识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来提供在世界中建设家园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改革还兼具推广中国文化的责任,应当用英语开设类似“认识中国”“人与环境”“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茶文化”等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类课程。这不仅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敏感度、实现文化认同、有效消除外来文化负面影响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由此,高校才能培养合格人才,让其掌握成为合格公民和真正的人应掌握的更为宽泛的知识,最终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2.5文化反哺推动人文价值观形成

如果说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的是人才培养实施体系层面上的保证,那么师资力量的建设则是在保障体系层面上做了保证。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是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的转折点,也是大学外语教师从语言技能教师到外语通识教育实践者的转变(王哲)。这一转变体现了文化反哺的价值导向作用。文化反哺核心要义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产生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外在转向内容,高校英语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在的英语教师不但要满足“网络+文体+课堂”的信息化外语教学的要求,还要面临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需求推广的通识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任务。”(王哲)因此,高校教师亟须立足于通识教育的相关师资培训,使得自身具备相关的多元文化视野和多种价值体系评价能力,这是另种意义上的文化反哺。这种文化反哺促使高校教师在具备上好语言技能课的同时,还必须致力于人文性、文化课程的开发,以确保自己所开设课程的竞争力。“身处转型期的教师要想把自己做大做强,必定要寻找方向定标定位,使自己在语言工具性教学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性,包括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教学方法的思维导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文化底蕴”。(夏纪梅)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这一特点更加突显教师的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的作用。

通识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作为世界文化的载体,凝聚各国文化精髓为精神食粮,在培养人才时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呼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使各层次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的同时,也契合了《纲要》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导向,将给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起协调作用。

作者:陈雪姐单位:公安海警学院

第三篇

一、通识教育内涵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需要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上的通识教育是建立在英语这门语言之上的,是以英语为依托的教育。在通识教育体系下,讲授英语课程不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的教育不能再只是语言的培训,英语的教学不能脱离其它学科而独立存在。大学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再只是语言型的课程,必须努力转变为语言型和内容型的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学习英语,而是用英语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构建的关键是合理布置英语课程并对教材实施改革,使教材的内容适应教育改革。现在大学里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新视野大学英语》,并在英语课上主要锻炼学生听力和写作的能力,夹带着翻译书本内容,这些都是在大纲中明确标明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英语能力。大学英语教育过度强调“工具性”,忽视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味偏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体制下,学校必须按照通识教育的目标来培养人才,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上要按照要求设置,在内容选择上也要根据任务时间地点的差异性来调整。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有些甚至超过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新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大学的教育体系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也将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有些人认为在大学的英语教育只是高中的延伸,并没什么新的内容,针对这个现象,教育局规定:英语的基础知识将由高中逐渐向初中转移,高校的英语教学应逐渐向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上转移。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三)改善当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现在在高校的教育中,主要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全校性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全校性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历史、计算机等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大约占到高校全部课程的百分之七十;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主要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低,课程比例严重失调。高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较差,这使得通识教育课程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一些大学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程,使得学生没有了选择性,这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整个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比例占到三分之一,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其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选修课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可选择性,有利于改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应该体现通识教育的开放性与发散性,着力提升学生的通识观点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和具有特殊用途的英语课程。在基础英语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展课程和特殊用途英语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课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这些课程的建立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有利于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对于建设通识教育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一直是大学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各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遵循课程改革要求,在通识教育观指导下搞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黄义娟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