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理念下社区教育思考

时间:2022-11-10 04:56:22

和合文化理念下社区教育思考

【摘要】和合文化凭借接受差别体现多元、消除冲突体现和谐、注重整体体现统一等特征,已然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理念。在和合文化理念指导下,我国社区教育需要进行创新变革。纵观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看到社区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为此,需要在分析当前社区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社区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改革思路。

【关键词】和合文化;社区教育;国外;新路径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合精神是我国千百年来一直追寻的理想境界。和合文化理念具有接受差别、消除冲突、注重整体的特性,将和合文化理念运用到教育领域,可以增加教育的多元性、和谐性和统一性。2014年2月24日,在关于传统文化的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十八大召开至今,先后多次提到和合文化与理念,有效推进了此理念的落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和合文化对于和谐社会构建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亦是提高人民思想政治觉悟、道德观念、文明文化素养及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社区教育具有对象广泛且集聚的特点,需要社区开发共享教学资源,灵活转变教学形式,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教育需要,增强社区服务水平。我国社区教育在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2020年初,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社区的重要性及时展现。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社区教育方式方法有些已经不合时宜,需要重新进行教育定位以及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党的四中全会《决定》中强调,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四中全会提出的这一重要要求,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方向,必须贯彻落到制度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此研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和合文化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对促进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与形成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合文化理念概述

(一)和合文化的内涵。和合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字见之于甲骨文,现代意义为和谐,和也是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合”字见之于金文,意为上下唇合拢。“和合”二字合体联用,源于《国语•郑语》《史记•五帝本纪》《灵芝庆寿•第一折》与《国语•郑语》等文献,老子、孔子、先秦诸子与墨子等学者均对“和合”二字进行深刻阐释,《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和合”经历千年嬗变,最终将儒佛道融合于一体,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与个性的文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历史,一直传承和谐、和平、和睦的发展理念。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理念已深入人心,深耕于每个中国人精神之中,深刻反映在中国人行为之上”。这句话不仅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涵义体现,还阐明了其历史传承脉络。回顾中华民族历史,和合文化一直体现在每一阶段发展特征以及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2]和合文化内涵主要可从四个方面阐释。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二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三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文化重视建立和谐的交际环境,井然的秩序环境,从而达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由此而见,和合文化既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二)和合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长的思想体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内涵;作为一种综合性能较强的思想文化体系,和合文化囊括差分、冲突、融合与整合四大维度,也由此凸显以下三方面特征:1.接受差别,体现多元和合文化最显著特点是接受差别,体现多元。这一特征主要反映自然界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从万物发展规律中可体现和合的特征是求同存异,坚持完全亲和,达到和谐统一境界。2.消除冲突,体现和谐和谐是矛盾运动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协调统一于一体,和谐意味矛盾没有主次,双方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种状态正是我们社会矛盾的理想状态。消除冲突,是对已有破坏结构的方式进行分析与转换,将冲突推上更高境界,充分体现和合文化之存在价值。3.注重整体,体现统一和合文化的特征之三重在强调事物之间相互统一,互相配合,形成有机整体结构。物种团结和谐,便能形成统一整体,且有利于发挥集中力量,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强盛的统一体。由此可见,和合文化更多强调团结与和谐,以及民族团结统一。[3]

二、和合文化理念对社区教育的关键指导作用

(一)端正教育主体的处世态度。和合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早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时,我国已经十分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这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十分具体的着力点。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和合文化理念中的大同思想与和合的观念对其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知,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治久安的理想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和合文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理论导向作用,是现代文化与文明对于和合文化理念的传承表现,也是人民大众对于真善美的渴望。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象呈现。在社区教育中采用和合文化理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等知识,了解和合文化理念,从和合文化之中汲取其内涵与价值观,把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有利于调节并优化自身处世态度。教育者通过深层次了解和合文化理念,深耕于中华民族文化,精准定位自身的人生坐标,可帮助自身找准发展目标,端正教育主体的处世态度。(二)助推教育模式的和合共进。从我国长期教育经验来看,若想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首先需改良教师教育方式。在社区教育中,居民以教育“主体”体现,更需要完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从社区主体而言,和合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包含着大众基本的价值理想及观念,主体对个体则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将团结协作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宗旨,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吸引大量居民参与到实际教学之中,并鼓励居民之间加强沟通,提升社区整体教育质量。(三)调节被教育者的社交心态。和合文化理念能够帮助社区居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并完善自我。特别是和合文化之“魂”是一种非攻与大爱的理念,这些优秀理念体系对涵养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和合文化不仅能培养居民宁静、和睦的人际交往心态,还能帮助其养成和谐共处的心态。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方向,改变自身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重新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格形象。综上,在和合文化理念下开展的社区教育可以修正居民行为、思想,有利于居民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我国社区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社区教育重视不够,社区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国内外社区教育对比,国外较为重视社区教育,例如美国和北欧国家在社区教育方面资金和资源投入的比较多。美国联邦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拨款占社区教育事业经费的30%,各州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支持在社区教育总资金中的占比分别为39%和18%。除此以外,企业、校友也会为社区教育提供各种资助。相较而言,现阶段我国居民层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不全面,政府对社区教育还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对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我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中规定,市政府要保障社区教育经费人均投入不低于2元,但这一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很多地区均未达到这一标准。由于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社区居民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今年的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多社区人员对社区居民的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前期量的积累,危难之际的社区教育就犹如空中楼阁。(二)缺少高水平师资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在社区教育中融合转化。从我国的当前形式看,和合文化与社区教育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同时也具有融合贯通的路径,因此和合文化如何与社区教育融合并转化为社区所需求的教育理念,是我国应该探寻的。单从教育角度相比较而言,国外社区教育大部分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成熟社区教育文化,如丹麦民众中学、日本公民馆、美国社区学院和德国邻里之家等。例如,丹麦民众学校开设的课程中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的课程,有效地促进了本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美国社区学院利用社区内的专业人员,如专业领域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和经验丰富管理者等作为师资资源,同时广泛招募兼职教师、志愿者,以此补充社区教育师资资源。相较于此,我国社区教育缺乏专业工作人才和教育设备。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主体是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学历及专业架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不曾有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道德与技能方面的培训。由于本职工作较为繁忙,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开展教育活动,这使得社区教育工作无法稳定、规范开展,也难以形成本地特色。

四、和合文化理念下社区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思考

(一)推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合”至“和”,推进各区域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是社区教育创新发展途径。主要强调几个重点内容:一是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师资力量是社区教育的基础,师资的强大则是社区教育办好的前提,我国各级城市的社区应根据本地实情,建设与本地匹配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二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充分挖掘社区内部重要教育资源,采用签订教育资源共享协议,将社区内部课程、场地与设备等相关资源汇集,形成教育共享体系。三是整合高校与社区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区域内各类型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探索形成教育机构参与的社区教育模式,促进不同社区之间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建立资源整合监督机制。分析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各环节,通过考核、考评与评价等方式,加强对社区教育研究,确保教育资源长效与共享性。[4](二)搭建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为贵、泛爱众”是和合文化中较为鲜明的处世哲学,在其理念的影响之下,社区教育的意义逐渐彰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社区内部设施不断完善,借助于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夯实社区教育基础服务。社区教育工作者通过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社区教育提供主要平台与载体,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力。在该平台内部,将专业的教育知识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融合,从而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凭借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着眼于多层次居民需求,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巡回授课与主题研讨会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教育形式,努力打造一个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并逐渐将该平台建设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主要基地。(三)借助自媒体优势推进社区教育。和合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目的化行为,其公设为:自然———选择。[5]社区工作者应将自媒体引入到日常教育之中,在和合文化指导下,以多措并举方式,推进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社区工作者应在各自媒体平台上相关知识信息,为社区人员提供线上教育资源。同时,应安排专人对自媒体进行维护与管理,获取社区内部人员信息反馈。加强教育工作者与社区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层层落实社区教育工作。此外,在自媒体平台内部,应该定期发放专栏类教育视频,建立相关热点讨论平台,开通双向答疑解惑直播平台,为相关人员提供多元化教学途径。(四)建立社区教育组织领导管理机制。社区教育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诸多教育主体之中,每一个主体主要根据自身特点与职能,发挥差异化教育作用。在这之中,主要的教育主体包括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团组织、居民委员会与社工。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协同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由此,应针对当下社区教育模式以及各大参与主体工作职能,基于和合文化理念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机制,以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地区政府可以建立社区教育领导组织,包括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在此基础上明确各方职责,形成教育组织领导机制。在该领导机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是重要参与主体,团组织是基本参与主体,社工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通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机制的联动实施,充分发挥各组织综合效能,加强整体社区管理能力,并尽快落实社区教育工作内容。(五)健全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法制是法家学派一直所倡导的。自古至今,无规矩不成方圆,社区教育工作需要切实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理论研究,推进一些针对性、实用性与务实性的社区教育法律法规,推进和合文化理念的融合,为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持。首先,强化社区教育相关立法。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实情,积极推动社区教育法律修订工作,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并结合不同的社区特色,着力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规章制度。其次,完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教育部门应围绕社区重点教育任务,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快各项政策落实。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特色,着眼破解社区教育难题,探索形成单向性与综合性高度对接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最后,加快建立社区教育标准化制度体系。各大主体需结合社区组织、服务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内容,钻研社区基础通用标准、设施配备标准与管理服务标准,研究符合社区教育工作的标准化制度体系,规范社区教育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引导,保障相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当前,单向的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居民的需要,在此情况下,通过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的社区教育不断发展,逐渐走向开放。[6]而社区教育作为当前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应该以和合文化理念为指导,客观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与国外的差距,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创新发展策略,促进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立旭.和合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2018(2):83—91.

[3]李琴.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价值[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6:14—16.

[4]胡先锐.和合文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44—55.

[5]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7.

[6]苏晓奇,张品茹.开放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模式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2018(2):35—38.

作者:王景云 由婧涵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