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践分析3篇

时间:2022-05-04 04:30:55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实践分析3篇

第一篇

1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生命健康的呵护关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医学人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1.1现代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人文教育

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仅关注疾病生物学因素,如病因、病理、防治等,也同样重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同时,医生角色也由单纯的医疗保障提供者,转变成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包括高职医学院校必须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

1.2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强调医学人文教育

基于目前医院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医方通过付出知识和技术获得经济利益和精神权益,患者通过医方的诊疗服务获得健康利益。但是,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的缺失,以及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诱发了一些乱收费、大处方、滥检查等惟利是图的不良现象,直接侵犯了患者的实际利益。一些患者及家属借机挑起一些事端或要挟医务人员,或扰乱医疗秩序,引发医患矛盾;另外,患者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凸显了必须不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医学教育不仅是缓解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为医学生前途着想的需要。既让医学生为其职业生涯做充分准备,也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担当起对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姿态与终极关怀[7]。

1.3医学高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高职院校作为特殊的高职院校,肩负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既具有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又具有普通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高职培养的卫生技术人才主要服务于基层和社区,不但同样需要全面适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还特别需要深厚的人文修养、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因此,医学高职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力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建设[1]。

2努力推进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医学人文教育建设的有效尝试

2.1着力推进医学人文课程建设

从目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看,体现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是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因而影响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影响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医学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着力推进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建立了以必修课程为基础、选修课程为重点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目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主要开设了《护理基本礼仪》、《护理心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等必修课程,《西方艺术史》、《唐诗宋词鉴赏》、《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鉴赏》、《文学概论》、《音乐欣赏》、《体育与健康》、《茶文化与养生》等选修课程,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2切实加强医学人文硬件建设

从目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校园基本建设情况看,多数学校忽视医学人文硬件建设。学院依托福建省红十字科普与教育基地,近几年来共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药用植物科普园、医学伦理馆、生命科学馆、中药标本馆等,成为在校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训基地。目前该科普教育基地周末和寒暑假面向社会开放,在承担我院医学人文教育的同时,提升了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功能。

2.3着力营造医学人文建设氛围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注重医学人文氛围的营造,构建了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第二课堂为拓展延伸的医学人文建设体系。目前学院成功打造了“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园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融护理技能大赛、临床技能大赛、中药标本大赛、血型鉴定等为一体,不断提升学生的医学文化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校园中心广场和校道两侧添置文化石,辅以校训、名言警句等,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将校情校史、校徽校训等教育融为一体,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将个人发展与校风学风打造相结合,着力在润物无声中塑造学生医学人文精神。

2.4着力发挥医学人文主课堂作用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作用,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既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的功能,主动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通。学院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假期参加临床实践,老师们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再传授给学生,并结合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经典案例等启发教育学生,将医学论理学中的知情、同意、自由、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热忱的服务态度,更要有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健康的尊重。由于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建设,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职为100%、五年专为95.24%;临床医学专升本通过率达96.5%。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专业技能比赛,获团体二等奖一项、团体优胜奖一项、个人一等奖四项、个人二等奖两项、个人三等奖两项、个人优秀奖三项;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专业技能比赛,获团体一等奖一项、团体三等奖一项、个人一二三等奖各两项。同时,在福建省经典诵读大赛、书法技能竞赛、主题征文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也绝大多数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3进一步加强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思路

弗洛姆曾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类死了”[8],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任重道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3.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医学人文价值观

医学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医学模式转变的社会需要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医学人文教育建设的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首先,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学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培养职业技术次之。医学生只有先成人,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具备人生体悟的能力和人道精神,才能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医务人员[6]。其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引导师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仁爱和关怀,要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再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生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才观和价值观教育,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

3.2深化课程体制改革,推进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要将医学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并带动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应明确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以学科为基础的实质性融合作为人文学科体制改革的基本点。在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推进医学人文教育。同时,要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文技能培训,不断加深对医学人文精神内涵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品格的转化。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医学人文素质

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医学高职院校在实施医学人文素质过程中,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从物质文化着手,规划建造富有医学人文精神特点的校园环境,利用赏心悦目的校园自然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二是要着眼制度建设,营造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营建宽仁博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道德品质;三是要加强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等人文精神载体的构建,增强人文教育效果;四是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和品牌,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并注重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

3.4拓展医疗实践活动,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医疗实践活动是培养医学生医德医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医学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为医学生提供医疗实践环境与医德教育基地,将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与开展医疗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临床实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内外卫生公益志愿活动等,使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深化,以此锻炼医学生的医学技能,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品质及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3.5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力促医学人文精神建设

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不仅是重要之务,而且是经常之务、长期之务、全员之务。医学高职院校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要精心组织、落实到位、常抓不懈,着力促使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制度化和常态化;全校教职员工要积极参与,密切联系,形成合力,确保医学人文精神建设顺利推进。

作者:林忠工作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第二篇

1医学人文教育的德性内涵

医学人文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是知识教育,还是精神教育或道德教育。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育使命的描述也许能提供某些启示。他认为,大学是精神交往之地,大学要有这种交往才能成为一种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大学如果只有学术的方法训练,而精神贫困,那么这样的大学必定是个贫瘠的大学[3]。在某种意义上,医学也是人文之学,因其不得不面对着对生命的理解、价值的诉求、死亡的沉思、痛苦的关切,从而进入智慧之域、精神之域。这些又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地包涵着超越而又内在的德性内涵,在科学求真层面之上,更有悟性与践行的层面,即在思考、体验和践履中获得精神的提升和通达。所谓德性,就是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4]。按照国内学者的理解,德性是指人们运用理智或智慧,根据其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本性要求并以生存得更好为指向而培养的,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的品质,即道德的品质[5]。也就是说,德性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从根本上讲,医学人文教育包含着德性中的超越性、内在性及实践性等内涵。

1.1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性内涵

人的超越性存在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是人的“形上”本性[6]。人的超越性存在,就是人总是以其创造性活动来实现其对自然性的超越,使人不断从“自在”的状态走向“自为”的状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和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揭示人的超越性存在这一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并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实现对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本质而稳定的思考和追求,并构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让知识内化为一种素质和精神并用,以指导人文实践。

1.2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性内涵

根据麦金太尔的观点,德性是“为己”之学,与个人生活整体相关,是个人对幸福人生的自觉体验。传统儒家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是德性实践的关键,用“成己”来表示道德理想的自我完善,体现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价值,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与自身和谐,不在于以事功之善来证实自己的社会身份或角色,而在于养成自身的道德品格,在于从人伦关系的道义承担中确认自己的人格。自我道德目的实现原本只能最终体现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道义承担方面[7],这种自我修养意识在医学人文理念和实践中特别重要。医学是追求善的事业,以仁心仁术为职业境界和职业操守,而仁心仁术,首先需要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动力,有对生命的悲悯情怀,有对疾病状况下人的痛苦无助的感同身受,这些都与从医者的内在情感因素有关,是外在医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价值追求的动因。

1.3人文教育的实践性内涵

内在性强调个体境界的提升,但是德性必然包含着德行,强调推己及人的外化性。因为德性主要是基于具体的生活、行为、经验和阅历,而很少出于抽象的理智的推论[8]。德性是德行的根据,德行是德性的展开,是德性的实践状态。德性外化为德行的过程,包括道德选择、交往、行为等具有实践特性的道德活动在内的现实行动过程,它强调内在品性与外在表现、善的追求与社会正义的一致,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躬行与实践,善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力行。

2医学人文教育德性内涵的启示

2.1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在高等医学教育向人性化、人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定位和教学观念转变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医学人文教育就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一些人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范畴、理论等知识层面的讲授,这种知性化教育观念,导致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脱节,导致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还很不够。这里必须明确地是,人文知识的传授不等于人文精神的形成。对医学生来说,人文教育也不仅仅是传授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转化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现实的人文实践中,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将医学生培育成人格和谐、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将人文精神与医学这一特殊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主要包括:尊重、热爱和敬畏生命,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的最高使命和职责[9]。培养医学生对人性的感悟和认知,让他们尊重人的尊严并以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自觉地维护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并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2医学人文教育德性内涵的启示

2.2.1生命意义维度。作为生活于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之间的人的存在,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10]。所谓可能生活是人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理想在精神中建构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产生于现实生活之中,又为现实生活提供了目的和意义参照[11]。意义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人在意义追求中超越自身,人生受意义的引导,意义又随着人对世界认识水平的提升、人对自我认识的深化而逐渐向深层次发展,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形成不同的境界。医学作为一种面向生命的科学,医学人文教育应使人真正懂得如何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中去追求无限的人生意义,引导学生主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使人在意义体验和追求中不断肯定自我和完善自我,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意义的融合。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性活动,在解读生命、呵护生命的同时,激发生命去追求意义,在有限的个体生涯中充分获得人生意义体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确定性和满足感。医务工作者只有确立基于自我完善的内在价值追求,把医学的最高宗旨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这样,外在规范才能长期而稳定的起作用,在此基础上外化的实践行为才是自觉的主体性的行为。

2.2.2生命敬畏维度。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到生命内涵的复杂性,还需要思考和追问基于生命有限性而带来的生命意义感和生命敬畏感。因为有限而渴望无限和永恒,于是才有了丰富的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正如鲍曼所说: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性使我们只把价值寄托在永恒的延续之上。这间接地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无论我们生命多么短暂,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那段时间都是我们求得超越的唯一机会,也是我们在永恒中获得立锥之地的唯一机会[12]。敬畏感的培育是人文教育中的一大主题,德国的图宾根大学人文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感谢死者[13]。多年来,该校有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在解剖学考试结束的第二天,由学校出面,在教堂组织一场集体追悼仪式,感谢志愿捐体者和他们的家属无私的奉献,支持解剖学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为医学人才培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经过震撼心灵的仪式,医学生受到了终身难忘的“洗礼”。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成为陪伴他们职业生涯的精神力量,由道德认知而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医学的境界,应该树立一种理性的谦卑,美国自然保护协会主席约翰•索西尔告诫说:最终,决定我们社会的将不仅仅在于我们创造了什么,还在于我们拒绝去破坏什么[14]。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要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敬畏意识,利用举行生命意义展览、遗体捐献、临终关怀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生命敬畏的思考和情感,敬畏感是走向和实施生命关怀的前提。

2.2.3生命关怀维度。医学的神圣就在于医学职业对人类疾苦的关怀和对人类病痛的敏感,医务人员真正是以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服务宗旨,才会不断培养和升华自身的医学道德品质。推己及人是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换位思考中,医务人员能从自己的需要中体悟患者及家属的需要———一种被关爱与被尊重的需要;真诚的交流沟通也是生命关怀的一个方面,交流既是传递信息的需要,也是互相理解和传递温暖的过程。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要让医学生在大量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实现和获得自身的道德价值,鼓励和引导医学生更多地走进社会,培养对现实和人生的理解力。在《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吴老曾提出,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性的服务,这里所指的艺术性服务并不是医疗技术方面的,而是医患交流的艺术。真诚是医患沟通中建立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习惯和能力的必要前提,以真诚的解释和安慰达到医患双方的信息交换和爱心传递,是对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启示。职业的崇高与神圣,决定了从医者必须具备的博大胸怀和丰满人性,从医者自身的心胸宽厚与仁爱,是建立理解与尊重关系的前提。否则,怎么可能推己及人和真诚的沟通,所以,德性的实践性内涵是需要超越性的境界和内在性的修养作支撑的。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更应该在“下学”的基础上追求“上达”,既是形而上的沉思,也是形而下的践履,形而上的沉思,是为了站在更高处引领人生,善待生命。

作者:朱亚杰张艳清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第三篇

1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有关的规范标准合理的选取指标,根据人文教育评估主要用于医学院校的特殊属性,确定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指标体系评估法属于直接评估法,是目前科技工作评估中最为常用的评估方法,它通过科学的量化手段减少评估的主观性,增加评估的客观性。采用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先把它们分门别类,然后又根据层次包含的逻辑关系把它们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有机整体,构建人文教育评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系数、设计计分的数学模型以及计算评估结果等内容[1]。

2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

2.1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构建科

学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指标体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尽可能的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有关的规范标准合理的选取指标,根据人文教育的属性,可将指标体系的原则归纳为:2.1.1科学性原则。在制订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以科学性为指导原则。特别是要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及设计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已有的经验,结合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求实态度建立继续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2.1.2可测性原则。也叫可度量性,指低层次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即对低层次的指标要用操作化的语言加以定义。2.1.3完备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应是一个有机结合,层次分明,主次得当的整体,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整体要求,对重要指标不能遗漏,对于一些反映枝节问题的指标,要予以删除,以保证体系简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2.1.4可行性原则。这里要求指标涉及的信息易获取,并且指标体系简单明了[2]。

2.2指标的确定

评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工作,参考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文献[1,3,4],结合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得出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队伍结构。②人文课程和教学设施。③教学水平及人文教育课堂教学质量。④人文教育管理。以上述评价内容为基础,本文构建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共设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指标体系某一因素价值的大小,权重分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后评估的结果。2.3.1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目标多标准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找出解决问题所牵连的主要因素,将这些因素按其关联隶属关系构成递阶层次模型,通过对层次结构中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判断及简单的排序计算解决问题[3]。2.3.2根据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及每一层次中各指标间相互关系,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萨蒂的1~9标度方法建立判别矩阵(见表2),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相对权重Wi,并对判别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均<0.1,获得很好的一致性,层次但顺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3。总体一致性CI=0.053,RI=0.900,CR=0.059<0.1,说明结果是可靠的。目前我国尚没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虽然尚不完善,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评估缺乏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的不足,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评估,为将来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评估标准制定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作者:尹德伟周怡娟秦小云工作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