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10-27 09:44:22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新媒体的业态环境,对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媒介融合的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强化技能训练,增加新媒体类课程,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思维模式,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业务实习的作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后备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密切关注媒介的业态变化和生态变化,培养符合当前媒介要求的实用性人才。2018年9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目前,新媒体业态的行业环境和媒介特点对新闻人才的新要求和新理念、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新闻学专业细化及其专业方向的改变、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强化改革、实习实践内容形式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学生就业方向和就业情况的研究,成为目前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内容。目前,新闻学高等教育中旧有存在的理念陈旧、培养目标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实训内容过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凸显出来。为此,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刻不容缓。全球视野下媒体融合环境中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主要是适应媒介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三者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环境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下的媒介形态是媒体融合进一步密切,不同媒介形态之间互动和交融越发深刻,MediaCnvergenceo这个概念已经根植在了我国的媒介环境中。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平台、个性化传播、互动性传播等成为媒介生态的主流,进而出现了一系列传播新概念,如“大众人际传播”“受影响的旁观者”等;出现了一系列传播新形态,如碎片化的传播、移动终端的传播;出现了新闻制作的新理念,如中央厨房、融媒中心;出现了一系列新形态的传播问题,如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出现了新的媒体传播平台,如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各类视频网站;出现了新的技术改革,如5G传输、AR技术、人工智能等。媒介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全新的传播形态模式和传播关系。首先,媒介形态由以往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向全感觉媒介转变和发展,VR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推进,以及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边界区分度越来越低,但是,各个媒介平台的动态化、移动化、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高。其次,新闻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加强。由于互联网、社交软件和各类实时传播媒介平台的发展,新闻传播模式由单向度变成双向度甚至多维度传播,读者身份转变,从接收信息到制造信息,全民自媒体时代,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对媒介发展有了本质的影响和改变。新的媒介生态导致新闻传播者的业务内容、新闻传播舆论形态、以不同平台为主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理念都有改变。其中,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内容扩容,技术型、营销型、策划型、管理型人才,都是媒介融合过程中急需的传播业务人才。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变化,才能培养能满足新媒体业态下的行业需求的全媒型新闻人才。

二、新媒体业态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更新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以及怎样培养出适应新媒体业态环境的专业人才。我国传统的新闻学人才培养理念,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中,学习了很多经验和方法。但是,无论是西方新闻教育中的“绿眼罩人”或“卡方人”思想,都要落实到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中来。近二十年来,随着媒体业态的发展和新媒介的演进,我国有代表性的高校也形成了具有独到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如强调宽基础、综合性,注重文理交融的清华模式和强调厚基础、自主性,重心智训练的复旦模式等。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新闻学教育也在适应媒介发展、业态变化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在于培养适应我国新闻传播现状、能够承担当下新闻传播工作以及和国际新闻工作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全媒体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要加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培养手段和新的实践措施,要适应全媒体化的行业需求,要更加突出技术性、兼容性和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把媒介形态的变化和传播环境的变化纳入人才培养的视域,要能够和媒体密切合作,重视媒介实践对人才培养的巨大功用和研究其重要效果。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融合化、交叉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媒介的融合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掌握以往各个类型媒介的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从新闻策划到制作播出,新闻从业者的业务范围极大拓宽,业务内容空前增加,和受众的互动程度以及对舆论和传播效果的把握准度,也需要逐步提高。所以,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即是由以往针对传统媒体培养单一型人才到现在针对媒介融合业态提出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

三、新媒体业态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改革

新媒体业态下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要在培养复合型全媒体人才的方向下,准确定位到课程体系中,把课程改革落实到位,同时以恰当的措施推进教学。首先,形成“低年级打好基础,培养阅读习惯形成学习能力,高年级强化技术,训练业务技能适应融媒特点”的课程体系。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有较强较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过硬的业务理论素养,能够坚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同时又能够适应新媒体业态变化,具有全媒体新闻能力,掌握较强技术水平,可以综合处理新闻传播各项工作并掌握媒体演进趋势,有着自我技术更新能力的新闻学专业人才。课程改革过程中,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要重基础、重理论培养、重全面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教育;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上,要重技术、重业务训练、重新媒体类的课程、重学科交叉和专业细化的方向培养。同时,形成专业下的方向课程体系也尤为重要。媒介环境的现实要求复合型新闻人才具备多项技能,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高年级技术类方向性课程作用至关重要。其次,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改革中,增加技术性课程门类,强化技能训练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训练学生的业务能力。新媒体的业态环境对新闻学的人才培养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要求,对新闻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下图文并重、视频优先的媒介融合传播形态,云计算、人工智能、H5编辑形态等技术和方式的变革,要求新闻教育过程中,大幅度增加技术门类的课程和课程中的实践实训内容。同时,也要求高校改善实验实训环境,能够形成模拟仿真的媒介环境来完成一系列的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大数据技术、信息采集、信息综合处理、音视频编辑、网页设计、新媒体编辑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内的实训环节,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体现,需要在课程实验、实训中强化和完善。第三,在课程改革中增加新媒体类课程内容,完善培养新媒体和融媒体从业者能力的课程内容。新媒体和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培养手段、技术支撑都在不断演进,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碎片化、实时化等媒介传播特点要求新媒体类课程增加和完善,如数字新闻、互动新闻、移动新闻、社交新闻等课程内容,应该保质保量地增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甚至可以形成一类新的学科方向。此外,融媒体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空前多样化,不单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传统的采写编评等能力,还需要具备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策划、媒介营销、舆论控制、社交互动、全时报道等能力,同时对全方位的新闻技能也有较高要求,要求学校进行文字、图片、音视频、各类编辑、播报等全方面技能的课程培养。第四,建立跨学科课程改革思维模式,重视学科交叉、理念交叉的课程,形成跨学科、跨媒体的课程。新媒体业态下,需要构建以新闻学为基础和核心,同时注重结合时代特点、面向技术革新、跨行业跨门类的课程体系。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落实在新闻学一个学科门类中,要求新闻学和大文科交叉,新闻学和理工科交叉,形成新闻+X的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的课程首先需要思维模式的转变,从文科的思维模式,转变成文理兼容的思维模式;其次需要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学研究人员扩充到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岗位中来;再次是多样复合的课程构建,全面培养媒体从业人员,从策划到采编,从设计到营销,从内容到技术,从制作到分析,全方位地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全面培养适合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第五,在全新课程体系下的专业方向调整和师资优化。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探索大门类小方向,专业方向细化的课程体系路径,媒介融合业态下,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方向可以细化为新闻学方向、网络和新媒体方向、广播电视方向、广告方向、传播方向、编辑方向、营销方向、出版方向等十余个专业方向,这些细化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有交叉也有不同。调整课程内容也需师资力量的优化,以往高校重研究的传统导致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方向,需向实践型转变,目前我国有多所高校在进行媒介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的密切教学互动,甚至是从业者和高校教师深度融合的岗位互动。实践型师资力量的补充,有益于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技能性培养。

四、强化业务实习和打造多元立体的实习实践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突出联合培养的实践优势,提倡与业界的学科共建。培养学生的全媒体运营能力、新闻策划能力、采写编评能力、可视化报道能力、VR采访能力、大数据云数据整合能力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等,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立体多元的实习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到位的业务实习。各高校在新闻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用突出实践地位,增加实习学分,延长实习实践,落实实习内容等方式,加大业务实习力度。首先,配合媒介业态发展,建立校内综合业务实习平台,成立实验室、工作室。我国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建立校内的新闻、采集平台,或者承担校内新闻的部分业务工作,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白杨网,清华大学的《清新时报》,中山大学传媒设计学院的“谷河传媒”,南京大学的家书编辑部等,还有多所高校的校办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其次,和媒介对接,建立联合业务实习平台。新媒介的业态环境在急遽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媒介平台,传统媒介转型过程中,也在进行各种媒介融合和形态的变化。比如“中央厨房”、融媒中心等机构的建立,提倡“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移动优先”的理念。把高校的新闻学业务实习和媒体、平台对接,可以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维、技能,强化能力训练,提高技能培养水平。第三,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新闻传播类的专业比赛,从比赛中提高业务能力和素养。同时,配合高校新闻学工作室、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的作品得以在各个媒体比赛中体现,既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能够配合当下的媒介环境锻炼提高学生的复合型新闻技能。除此之外,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考试方式也需要改革,提倡多元化考核,强调能力,突出技能性、全媒体性内容的考核,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可向媒介作品倾斜,注重体现学生的全媒体复合新闻采编制作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媒体现状的深刻分析和认知,进行理念转变、课程体系重构、加强业务实习、改革考核方式等多种变革,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地改进新媒体业态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媒体变革,培养更高质量的有高标准业务能力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实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家型、复合型、全媒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韦路,李佳瑞.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的特色与路径:中美比较的视角[J].全球传媒学刊,2020(09).

[2]李华君.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J].新闻与写作,2020(07).

[3]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02).

作者:赵佳音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