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时间:2022-11-20 03:53:10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学习过程的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在课程考核改革中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考核的反馈职能。在课程考核设计中注重考核内容设计的科学性,采用多样化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课程考核;层次分析法;形成性考核;分享学习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通常具有普适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建立基于学习过程的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课程考核改革的原则

(一)课程考核改革要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能力培养中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更重视教学环节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要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设计,既要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又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教学目的等作为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准则。

(二)课程考核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当前的课程考核从考核内容的安排、考核的组织到考核结果的分析,都是由教师独自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师生之间既缺乏有效沟通,又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考核没有充分发挥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在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才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三)要增强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

课程考核不仅要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为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目前,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较为弱化,课程考核的分析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考核内容的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的设计,考核结果没有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二是考核形式简单僵化,无法反映教学全过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所以课程考核改革不仅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设计考核内容,还要注重过程考核,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收集教学信息,根据发现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二、课程考核改革研究及实践

(一)根据课程目标,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层次分析模型

课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效果受学习内容广泛性、学习目标多层次性等因素影响,通常难以量化、无法衡量,考核内容大多是凭借授课教师的主观经验进行设计,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课程考核研究中,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课程考核的层次分析模型,设计考核内容,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设计依据

层次分析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该方法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后,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

2.基于能力考核的课程考核层次分析模型建模过程

首先,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分解为一级能力指标层、二级能力指标层……最底层为该课程的各个课程单元。其次,是求解层次分析模型,确定课程考核层次分析模型的层权重。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层单个目标的重要性做出量化比较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从而实现课程考核层次模型的量化处理,进而求解出下层各因素关于上层单个目标的重要性的量化指标———层权重。最后,是进行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依次按照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计算出最低层因素对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3.课程考核层次分析模型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确定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层次分析模型中各个课程单元的层权重之后,综合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各个课程单元的最终学习成绩,通过量化计算,得出课程考核的结果。在确定该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基础上,得出各个课程单元层权重。依据课程考核中学生对于各个课程单元的得分情况,计算该学生对于各个课程单元及课程能力指标的综合得分,进而明确该学生对于整个课程能力指标以及各个课程单元能力指标的达成度。

(二)采用多样化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终结性考核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一次的考核成绩也很难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考核设计上要重视形成性考核,加大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根据课程培养的能力指标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实验报告、项目报告、调研报告、论文、课后作业等形式,实现考核动态化、过程化,考查学生操作技巧以及理解、判断、分析和表达等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组织不定期的课堂测验或期中考试,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及问题所在,进而加大平时对学习的投入。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可以掌握学生对各单元内容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课程考核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实际差异,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激励,促进其主动学习。“分享学习式”小组互评是结合课程“做中学”项目的学习目标和项目实施过程,通过制定各个项目实施阶段的学习评价指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阶段性开展项目成果分享和展示,小组间互相学习,互相建议,并给定互评成绩。在形成性考核评价过程中,采用“分享学习式”小组互评的形式,提高学生考核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在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激励,从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出发,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三元一参”评价方式。“三元”即主学、标底、标增,“一参”即采用班级参照系进行评价。其中,“主学”即学生主体学习成绩;“标底”即目标底分,指学生在教学目标方面已具有的基础水平;“标增”即目标增分,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及有关个性品质方面的变化度。“一参”即班级参照系。通过班级参照系对照,可知该生成绩在本班是上升或下降。“目标成绩”即学生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可以应用“三元一参”模式自评学习情况,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本人填写“个人成绩登记表”,“主学”记录了学生各个课程单元的学业水平成绩,“标增”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退步情况,“标底”体现了学生自身对于课程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通过“三元一参”模式学生自评,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等心理状态变化,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基础之间的关系,突出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学业水平。

三、结论

基于学习过程和能力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测评、激励以及教学效果反馈功能。在课程考核时,将首先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一个整体定位,确定该课程能力指标体系,构建能力指标的层次模型,采用面向过程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控。在课程考核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不同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对考核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判断,实施因材施教,从而制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进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8-119.

[2]李长虹.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工程项目评标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4]王兴宇,李卫东.课程考核方式对不同学科学生学习激发程度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88-92.

作者:赵玉欣 庄美男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