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27 03:26:57

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从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方法、课堂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最后阐述了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教学评价

内地西藏班是国家为尽快发展西部教育事业,推进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而进行的重要战略部署。内地发达城市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为藏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各个行业所迫切需求的人才,使其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鉴于多种原因,目前关于西藏学生在内地的学习与成长情况并未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相应且深入的理论探讨,即便是已有的学术研讨也仅局限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认知研究思路上,关于内地西藏班学生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几乎呈空白状态。因此,笔者针对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对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藏独特的生态文化土壤孕育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这种文化外化于民族语言、民族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艺术形式等方面,且内化于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思想状态。在内地求学过程中,西藏学生置身的全新社会环境与其生长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文化中断”的现实使他们很难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迅速适应现在的环境。(一)外部因素。1.生活环境改变。西藏学生通过西藏自治区内地西藏班(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前往内地高校求学,这个阶段其面临的很多改变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一,从高原地区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内地城市,不管是海拔、气候、地质,还是饮食起居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第二,寄宿制使步入象牙塔的学生由依赖亲人的家庭生活向自主管理的群体生活转变,生活环境骤然改变所引起的不适在这部分西藏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语言沟通不畅。西藏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区间语言存在差异性,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来自西藏不同区域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统一使用藏语普通话,所以即便他们有过汉语课程学习经历,但由于没有语言交流的环境,他们对汉语技能的掌握效果往往较为一般,且西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内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却多用汉语。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语言翻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客观存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因为有别于日常交流的美术教学专业名词数量较多,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误差会直接影响到这部分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效果。3.文化底蕴差异。内地西藏班学生长期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环境中生活,受到历史、宗教、地理等因素影响,在精神上可以获得持续的内在支撑,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而内地校园主流文化为汉文化,汉藏文化间存在很大差异,以面对节日庆典的态度为例,两者在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各不相同。内地西藏班学生来到内地求学后,其受到的民族文化滋养由于不同地区文化底蕴的转变而中断,较之内地学生,这部分学生在行为自控能力、思维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二)自身因素。1.心理压力较大。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内地西藏班是党中央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决策,旨在让拥有较好办学资源与条件的内地高校帮助西藏自治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以建设西藏地区各项事业。美术教育专业就业方向明确,西藏班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美术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而以振兴家乡教育事业为己任的思想意识无形中给西藏班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学科知识掌握欠佳。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存在于我国教育体系,旨在以多元化教学方式向学生教授丰富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对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观念及升学率要求等因素致使美术学科长期处于边缘状态,其中西藏地区美术学科的尴尬境况更为明显,这导致内地西藏班学生在西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不全面、不系统。

二、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

西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与交往范围的固定化培育了地方文化的鲜明个性,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人民理所当然的文化认同。西藏学生来内地求学时,由于大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与交锋,由此产生了文化冲突,而文化认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冲突后的结果[1]。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是承认与接受对方的文化是人与人之间文化认同的基本表现。由此可见,文化认同是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策略提出的基础,而本研究中所提及的文化认同,既是西藏学生对藏族文化的认同,也是内地教师对藏族文化的认同与西藏学生对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所以,文化认同概念是提出相关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时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一)教学准备方法。西藏学生较之内地学生在学习表现方面存在差异,其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如何提高西藏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以及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西藏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西藏本土文化时与教师间的互动明显增多,且往往伴随高昂的课堂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而学生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在后续学习中可以产生默化潜移的影响[2]。所以,针对内地西藏班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师可以尝试把藏族文化穿插于美术教学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西藏学生了解与整合本民族文化资源,又可以使其高效学习其他的艺术知识与技能,从而使美术教育专业西藏学生找到新的学习方向,增强其文化自信。(二)课堂实施策略。课堂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与顺应两者间辩证统一,也就是说,当主体将新知识与其自身认知结构同化时,也是新知识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变化的顺应过程[3]。由此可见,在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使西藏学生在学习与原有知识结构相关联的新知识时,能做到内地工艺西藏化,西藏题材内地化的灵活运用,即为同化与顺应的充分和谐状态,而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1.以藏族民间美术作品为实例,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一个学科形成的基础,美术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只有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点,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更专业的表现,并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美术教育熏陶下衍生出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绘画、摄影、雕塑、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动画等均离不开美术专业知识的积淀。作为艺术学科的基础学科,色彩构成主要基于色彩、色彩关联和色彩心理三个要素。色彩在不同的区域表示的含义也有所不同,这在戏曲面具服饰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藏戏面具色彩丰富,含义不同。黄色意味精神饱满、功德无量、博采众长,多为活佛、仙翁所佩戴;蓝色象征公平正义、机智果敢,主要为勇士相;红色象征力量和正义,表现出聪明睿智、智勇兼资;白色代表人物性情温和、心性纯良,没有害人之心,喻义老者长寿;黑色象征凶狠、恶毒;半白半黑暗示阳奉阴违、口蜜腹剑[4]。除此之外,色彩也作为区域本身的象征符号,如呈现在世界友人面前的中国红就象征了中国。在广袤的西藏土地上,存在着千百种颜色,它们的色相、明度、纯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一种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颜色,如碧空蓝、雪山白、布达拉宫的红与黄,以及五色经幡的赤、橙、青、蓝等。2.以藏族民间美术为比照,拓展其他艺术形式。比较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于美术学科亦是如此,其在艺术形式、技巧表现等方面的教学时使用较多。在面对不同画种或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文字语言描述通常不够具有感召力,很难表述清楚。但如果将两种艺术形式放在一起,相互联系、比较,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进行理解、观察和剖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藏族民间艺术的工艺技法进行讲解,即在找到两者相同之处的基础上再进行求异比较,在这样的实践课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全面。例如,唐卡艺术是藏族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融合的产物,作为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一种艺术样式,其拥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与完整的艺术体系;重彩画则吸取了敦煌壁画、民间美术等诸多绘画形式的精髓,继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绘画风格。在不同的文化思想背景下,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但我们依旧可以从题材取向、画面构成、形象造型、材料技法与色彩表现等方面找到他们彼此间相互吸纳与交融之处。3.以藏族民间美术为题材,学习教育技能课程。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编书,这对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十分丰富,亟待传承与发扬。藏族美术异彩纷呈,唐卡、壁画、酥油花、雕塑、面具、书法等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而美术教育可以为保存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作出重要贡献[5]。只有在探寻内地教育与民族教育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结合汉藏民间文化艺术,开设美术教育理论、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相结合的交叉课程,充分开展微格教学与案例教学,才能更好地使内地西藏班学生适应跨文化教育要求自己扮演的角色,才能使西藏文化艺术走出来,让内地文化艺术吸收藏族文化的精髓。毋庸赘言,内地高等教育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于内地西藏学生的适用性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仔细考量。而笔者从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出发,对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2020年7月学实践提出的三个具体教学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即只有当内地西藏班学生接收的学习材料与其原有经验有一定关联性,而且内容新颖时才能引起他们认知结构的冲突,产生不协调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6]。(三)教学评价策略。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是美术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但其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笔者通过对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方式进行辩证分析,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内地西藏班提出三种美术教学评价方式,以期对内地西藏班现阶段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实质性帮助。1.教师讲评与学生评价。教师讲评虽是教学中最为传统的评价方式,但不可缺失。学生评价由学生自评与互评两种评价方式相互结合组成,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表现的认识,互评则为学生结合自己的作业,以教学目的为依据对他人学习成果进行独立评价。自评和互评过程的主体都是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感。2.定期举办作品汇报展。每学期技能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该门课程教学成果的展览,此展览主要展示教师所授班级该门课程的课程作业,在展览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自评与教师讲评外,师生还可以接受第三方的意见。参展者在观摩过程中进行点评交流,可使学生广泛接收到外界意见,以此增强其艺术鉴赏力、感召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创办藏族特色工作室。教育评价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元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有效地检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藏族特色工作室的创办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作室特色活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内地西藏班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策略研究的价值

(一)丰富内地西藏班与西藏地区美术教学。西藏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将西藏本土文化资源应用于内地西藏班美术教学,不仅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原生活环境,还能加强西藏学生多方位、多渠道研习本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以藏族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拓展其他艺术形式,有利于内地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的改革目标,也为西藏学生提供了丰饶的知识财富、开阔了其眼界格局。同时,这对西藏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培养西藏班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主动行为能力,它是人在长期观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特殊技能。学生在掌握基本艺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并持续对自然、社会及艺术作品的感性接触和体验可以培养其审美能力。课堂教学、专业讲座、民俗采风、作品展示等科学、有效的美术教学内容对于西藏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三)培养西藏班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内地西藏班作为特殊的教育模式,其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求学的过程中接受着多重文化的滋养。教师应在西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藏族的文化特征与社会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从而设计适合这类学生的美术课程,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在情感上保持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感受到主流民族文化的实用价值,把握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促进西藏教育的改革、调整、提高和完善,进一步保证自身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四)保护和传承藏族优秀的本土文化。内地西藏班美术教学策略的探索,要以西藏地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核心,从西藏学生生活与成长的原生态环境出发,引领其向更为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前进。在欣赏和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使其认知美术的性状、表现的多样性及独特的社会效益,这不仅符合西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在西藏学生系统理解美术知识、适应社会生活、服务和建设藏区艺术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藏族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语

美术教育属于教育大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其一直处于教育领域的边缘尴尬地位。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发展美术教育,并探讨美术教学策略对内地西藏班的教学格外重要,笔者认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西藏学生在内地的美术教育方面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注与考察。

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

[2]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理查德•科勒.让•皮亚杰[M].杨彩霞,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彭敏.西藏藏戏中的非言语符号传播方式[J].西藏发展论坛,2012(3):37-40.

[5]刘志群.西藏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6.

[6]杨慧.皮亚杰理论对课程设计的意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5):79-81.

作者:陈靥 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