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留守儿童”职业风险防范措施

时间:2022-11-03 10:35:46

“后留守儿童”职业风险防范措施

一、贫困及“贫二代”的界定

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财产私有的前提,所以,原始人无所谓富裕与贫困。在人文学科中,也有将精神、情感、素质、技能的缺失状态称为“XX贫困”的现象。比如“情感贫困”、“亲情贫困”等等。狭义的贫困,是指私有制产生以后,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极少甚至为零的一个群体的状态。“贫二代”是指父母为经济困难阶层成员的一代中国人。由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时候“农二代”与“贫二代”有外延交叉的情况。在城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有下岗、低保等情况。所以,“贫二代”中也包含一部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第二代。

二、“后留守儿童”的界定

依据通说,在当代中国大陆,“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的儿童。也有人称之为“制度性孤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在大城市,在一线大城市,也有“留守儿童”(或者称为“失去亲情的儿童”)。一些父母忙于事业,甚至疯狂地追求金钱、权力,因此,很早就将孩子寄养到寄宿制幼儿园,之后是寄宿制小学、寄宿制中学,然后是大学。于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这些孩子从三岁到二十二岁,主要是跟各种各样的“班主任”打交道。反而跟父母疏远了,甚至“形同路人”。家庭沦为“自动提款机”。这些孩子也需要关心,只是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数量不够庞大,尚未进入公众视野,尚未引起国家重视。本文仅讨论失去父母亲情之后在乡村读书后进入警校、警队的“农二代”。在中国大陆,1982-1983年出现了第一次“民工潮”。乡镇企业共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他们的孩子不算“留守儿童”。1991-1992年,国家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由于户籍制度等“顶层设计”的制约,城市对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吸纳,在社会领域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他们的孩子成为第一波“留守儿童”。1997-1999年,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国际制造业看好中国沿海地区,于是,第三次“民工潮”出现了。此后,流动农民工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1.5亿。与之相关,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100万,其中有205万名独居儿童。2015年6月9日夜,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服毒。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5岁。他们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人生。这四个孩子,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代表,也是极端的特例。笔者认为,“后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进城打工而在乡村读书或辍学后成长为成年人的“农二代”。第二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22岁至25岁,为青年人。他们就是“后留守儿童”。第三轮民工潮中的“留守儿童”现年已经16岁至18岁,很快将迈入青年门槛。未来十年,将成为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这个群体最需要我们关注。当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会产生,“留守儿童”还会不断产生。这一过程还将持续若干年。

三、后留守儿童的职场特色

在“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之前,就有许许多多的“贫二代”在职场因“失足”而备受关注。许多贪官出身贫寒,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上学之前没穿过鞋。原安徽副省长王怀忠,出身于要饭的家庭。原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长叶树养(涉嫌受贿3千多万)在被提审时讲道,他直至高中毕业从来没有穿过内裤,也从来没有穿过在商店买的鞋。边说边放声大哭……不胜枚举。这些人虽然不算“后留守儿童”,但是,他们身上的一部分特质与“后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是相似的。一般情况下,“后留守儿童”进入职场后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1.拘谨。刚进入职场的“后留守儿童”因为学生时代经济窘迫导致活动半径小、生活圈子小等原因,往往显得拘谨,不太大方。

2.勤奋,能吃苦,执行力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较多“后留守儿童”的特点。这是一个优点,领导欣赏。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意味着遭人嫉恨,因为周围的职员(同事)认为他“假积极”、“太贱”。

3.借鉴不了父辈的职场教训。较多“后留守儿童”的父辈是农民,进城期间是城市底层的低收入者,大多没有稳定、体面的职业,他们给下一代贡献不了人脉,也贡献不了职场经验、教训。

4.在一线、二线城市的“后留守儿童”,物质条件不允许三代同堂。所以,他们普遍缺乏长辈的监督、规劝,相对而言,容易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犯罪道路。

5.拜金,崇尚财力。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要跟母亲长到三岁,而且母亲的爱要有质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童年的不安全感可能进入人的无意识层面,演变成吝啬、贪得无厌等病态心理。甚至延续到其晚年。此外,部分农村一直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去地里干活挣钱比带孩子重要。传统社会存在着一种主流意识——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这种重视物质轻视亲情的流毒,对“后留守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6.等级意识强,缺乏团队意识。因为学生时代与人合作的集体活动参加得不多,游学等等机会太少,“后留守儿童”较难形成互助互敬、平等待人的习惯。

四、“后留守儿童”警察的短板

1.权力的滋味容易腐蚀青年,特别是祖祖辈辈久居社会下层的青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后留守儿童”对权力的渴求会使其努力奋斗,追求进步。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其贪恋权力,玩弄权柄。

2.一些“后留守儿童”警察以为八小时以内就是人生的全部,难免出现不择手段的短期行为。“做官只有几十年,做人要做七八十年”的道理,并未深入每一个“后留守儿童”警察的心里。执掌生杀予夺大权,超出了一些“后留守儿童”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掌握了限制、剥夺他人自由,甚至“合法祸害他人”的权力后,一些“后留守儿童”警察可能变得自信心爆棚,自我膨胀,视道德、法律为无物。

3.“把当初的损失夺回来”——补偿心理作祟。同样是警察,在同一职级工作,经过对比,发现别人前二十年付出的比自己少,也会产生心理失衡,以权谋私。

五、警校学生中“后留守儿童”简况

在同时存在两所以上警察院校的省份,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多为“农二代”、“贫二代”。据笔者调查,在中西部个别省份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贫二代”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农二代”达到了六分之五。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后留守儿童”。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近十几年的招生情况也表明——在中西部个别省份,之所以75-80%的司法警院学生是农村学生,是因为处于二本线至一专线之间的大量农村考生对学费一万元以上的民办三本院校不感兴趣,而对学费仅五千元的警院“情有独钟”。2014年至2015年,民办大学学费暴涨。按照学校评估结果与各学科门类最高学费对照结果,学校评估如果获得A级,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的最高收费为14500元,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军事学为15000元,理学、工学、农学为16000元,医学为21000元,艺术(理论类)为23000元,艺术(应用类)为24500元。这样的大环境下,“后留守儿童”进入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势头更加强劲,愿望更加强烈。

六、作为“后留守儿童”的警校高职生的培养对策

1.认清“拜金主义”危害,重建家庭亲情。放眼望去,农村里的壮劳力进城打工,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忙着还贷,土豪富人为移民海外打拼,与此同时,家庭亲情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例如,上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的四个孩子,死在无亲情的绝境中。因此,肯定抚养的价值,肯定家庭的功能,重建家庭亲情,显得尤为重要。

2.在城市化过程中注意解决乡村的凋敝问题。乡村的凋敝与家庭的破碎是相互作用的。例如,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茨竹村四兄妹的家庭,早已支离破碎。这一过程与乡村的凋敝是相伴相生的。在亚洲,日本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国于1950-1977年间,1986-2014年间,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以汲取乡村资源为基调的发展政策。现在看来,这类政策应该停止。解决留守人群问题离不开对城乡关系的调整。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3.国家有必要调整户籍政策,调整义务教育规章,使未成年人能够方便地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亲入城就学。

4.开设心理学讲座及选修课,应对“后留守儿童”的短板。在贪腐警察的堕落过程中,凸显出其心理短板的巨大作用。高校应当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政策,扶贫济困,增强“后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查缺补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警校可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心理成长的分析,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清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关注此一类特殊现象,锻造其健全人格。早做预防。学生们学了心理学,就会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

5.职业指导过程中加入“后留守儿童”注意事项。帮助“后留守儿童”进行生涯规划,强化专业技能,积累通用技能,认清自己的长项、短板,扬长避短,慎重选择职业,并走好进入职场的前几步。

6.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清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等常识,使学生思想能够跟上国家体制改革的步伐,初步形成“不想贪”、“不敢贪”的思想基础。防止职业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反贪防腐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监督、教育、打击、疏导都有一定效果,要形成合力。未来十年,许多“后留守儿童”将成为监狱警察、强制隔离戒毒所警察,对这个群体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刚 单位: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