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研究

时间:2022-10-11 09:13:53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研究

一、直面学生提问,培养大胆质疑的精神

现在的课堂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质疑”不是教师的“精心提问”,而是学生自我建构下的有感而发、有疑而问,课堂从学生的“质疑”出发,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交流,共同走向学习探究之路,走向成功快乐的彼岸。在科学课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觉得老师不是在向他们灌输知识而是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是他们可以畅所欲言的知心朋友。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增强了提问的勇气。在这样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探究。为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树立“学生本位”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惘,教师直面学生的疑惑与问题,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无视学生的精神需求,一味地空洞说教,回避难题,教学就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科学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面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引导,在与学生共同解疑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鼓励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善思好问的习惯

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从谈起。虽然在当前的科学课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增强了,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最终导致教师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价值不大。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习者头脑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学生才会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呈现,可激发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空缺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问题就成为引发学生思维和实践的关键因素。要使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形成问题,提出探究问题。如在教学《纸的秘密》一课时,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

三、启发学生提更有价值的问题,激发探究科学的热情

“更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问题,给课堂教学更大的拓展空间,也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展现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这要求科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更有“价值”的问题首先是“追寻原因”的问题,一般称为“思考性”问题,因为它能引人思考,或者是经过思考才可以回答。思考性问题和研究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是极为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好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提出好问题。如教学《蜗牛》一课,“估计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蜗牛?”、“蜗牛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将促进学生思考。另一种可以说是更进一步的问题是“综合性”问题或者叫“研究性”问题,是在强烈的质疑之后提出来的,特别是它没有直接的答案,需要认真独立地研究才能解决。如“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蜗牛的螺旋的多少是否与年龄有关?”等。成功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能给人留下值得思考的东西,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思想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推想,从而直接筛选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可以伴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自然而然地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等。多种多样的途径与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灵活地选用,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主要问题上来。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追求最生动、有价值的“提问”,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学生在“提问”下学习,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探究、质疑、验证、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还体验了像科学家一样挑战未知、改变生活的人文情怀,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学习能力提升,共同学习的精神境界开阔,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精神及优秀科学品质的渗透,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作者:秦雄 单位:启东市桂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