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29 11:00:3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1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

新时期,学生大多习惯于学习理论知识,在他们看来,理论知识会更好记忆,更有利于理解,具体教学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不利于实现学生从理论探究到动手操作的转变。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看来,科学学科的学习可有可无,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课程就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

1.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在下面观看,这又怎么可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没有锻炼就没有提高,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的不到有效的实验锻炼,对相关的知识就会模模糊糊,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会显得不知所措。

2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2.1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将课前与课后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一个动手的机会。就课前准备而言,它能帮助学生充分的接触实物、认识实物,在不断的接触以及观察中,学生会发现实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自主、自觉的去探究。比如教师在讲授《哪支蜡烛先熄灭?》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家里面收集各种各样的蜡烛,问题设置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蜡烛的成分是一样的吗?那种材质的蜡烛熄灭得较快?(2)高的蜡烛和矮的蜡烛相比,哪个蜡烛要烧得快一点?(3)蜡烛的燃烧和熄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收集、动脑、动手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确保全面、综合,为了巩固并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课后活动。在课前搜集以及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学生收集蜡烛以及实验的过程,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2.2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成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最有效的措施,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年龄、性格等的影响,小学生对未知领域、未知事物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等兴趣最为浓厚。实验是科学学科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很多,学生就只能在下面观看,而不能亲自去做。比如教师在讲授《种子的发芽》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内,学生不可能观察到种子发芽的所有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延续课堂上的观察。在课外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分别将绿豆种子分别放在阳台、冰箱冷藏室以及冰箱冷冻室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了解到在阳台上的种子发芽率是最高的,在冰箱冷藏室里的种子也能够发芽,但是发芽率却很低,而在冰箱冷冻室里面的绿豆根本没有发芽。这些知识都是课本上面没有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了解这些知识,由此可见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在学生学习以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极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3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实际教学中,学校以及教师都不能保证学生全面、完整的做完一个实验,因为在实验中会受到实验器材、实验时间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指出,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科学课上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授《茎的秘密》一课时,必须了解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通常解决重点的思路是:在课前先收集新鲜的嫩枝,让嫩枝浸没在红墨水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嫩枝从红墨水处切断,然后告诉学生这种解剖的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这一教学内容感兴趣,在某些学生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完成这种任务式的学习,以上问题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实验的完整性不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激发学生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应从自身出发,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经过种种探讨,教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个实验,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越强。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结合课前以及课后活动,要积极的为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小实验、小制作,此外,还要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这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作者:鲁秋敏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