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汽车构造课程改革探讨

时间:2022-11-06 09:06:48

本科院校汽车构造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的一个考核方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更是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文章以我校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为起点,积极探索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目标汽车构造新型教学改革方式,为后续课程和人才培养计划做足够支撑。

关键词:卓越人才;汽车构造;教学改革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越来越快的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日程。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中要积极发挥自身价值,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建成卓越的高等学校教育。现在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创造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招生的扩张,专业设置、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加之部分院校根深蒂固的一些传统观念,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强,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应对本地区发展对汽车类技术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探索适合实际需求的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群改革,本文以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分析。

1汽车构造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汽车构造是我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车联网方向)三个本科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课程的前衔课程[1],是整个汽车类专业全套课程教学的过渡支撑。该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汽车不同类型的典型结构、主要零部件技术参数,熟悉发动机、底盘相关系统、总成和零部件的基本结构、以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同时讲解汽车发展前沿技术、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趋势等。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关系到后续课程学习,同时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后期工作就业中对岗位适应和社会对毕业生反响均造成较大的影响。

2传统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及效果

过去我校以及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汽车构造的教学中还是以主要任课教师全程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加之近期以来往往是多班级甚至是多专业“合堂”教学模式,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管控较差,尽管多次教学改进,在某些章节和知识点中教师积极引入色彩丰富的图片、具有前沿科技的视频、动画等新型教学内容,但是不能全部覆盖课程全部知识点,造成学生单纯的在兴趣度较高的内容上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其他内容仍然参与度、主动性不高,长期以来,学生多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浅显,并且偏碎片化,未能形成有效的理论学习体系,一学期下来,真正有效学习知识的时间较少,学习效果较差。同时,理论教学仍旧与实践教学未能实习较强的统一,最后考核方式仍旧是单纯的闭卷纸质考核,学生缺乏对课程理论有效的应用和理解,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名词术语和知识点,造成教学最终结果未能支撑专业人才目标,更无法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案例的工程素养。

3汽车构造教学改革新举措

3.1引入模块化教学,实行多教师交叉授课。所谓的模块化教学多教师授课是指将汽车构造课程内容有序的整理成几个大的模块并引入多教师理论授课讲解。汽车构造课程具有内容较多,范围较大,结构性强、新技术日新月异等特点。传统的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往往是某一个授课教师面向教学班级同学全程进行课程的教授,该方式虽然能够对学习的连贯性有一定好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具有很大弊端,比如每个教师各自擅长领域不同、科研方向不同,对各部分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兴奋点不同时,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差异。基于这种情况,模块化教学的开展,根据教师学术科研背景、知识的储备情况,采用多人配合教授模式,将课程内容按照大纲要求整理规划成几大模块。比如发动机内部结构模块、发动机冷却润滑模块、底盘传动制动模块、转向减振模块等等。模块化教学能够发挥群体教学优势,引入不同风格教学模式,同时使学生保持对理论学习的新鲜和热情,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2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搭建。混合式教学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素材,向学生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部分课程内容学生慕课的形式在网上直接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主动权[2]。在课堂上,教师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授,同时进行讨论、答疑及少量测试等方法,开展协作探究。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我院对汽车构造课程开展了校级在线课程的建设并积极进行省级课程的申报。本课程建设涉及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等内容,每一个系统的结构复杂且比较抽象,利用混合教学平台进行视频,动画、微课、教学PPT等项目进行合理组织。旨在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结构内容的掌握。3.3小班额分专业教学模式。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包括汽车构造,因为教学场地和教师配额限制多采用大班额合堂上课,该方式的教学首先在教学效果上老师没法合理的掌控课堂,对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把控不到位,同时更是对各专业的培养方向造成不良影响,教学重点重合对学生后期课程的支撑不到位。在后期教学中采用小班额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按专业授课。教师讲授更贴合本专业的理论和案例,为学生的后期不同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起到更有针对性的支撑。3.4翻转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汽车构造的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全程无引导、无启发的灌输教学,长期如此教师的讲解方式往往固话,并且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继而对后续课程甚至是本专业失去兴趣和求知欲。新的教学模式要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知识探索新型问题,从而在问题探索中实现主动式学习。该教学模式不但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理论知识教学储备,更要去教师主动去掌握前沿新技术新热点新问题才能形成有效的问题导入,同时要熟悉学生,多和其进行学科学术上的交流[3]。互动式教学在加强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采用项目启发式教学。学生在课堂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完成项目文献收集、小组讨论,并形成PPT答辩文档和书面报告。通过项目启发式教学,学生文献资料的查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技术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主动地提高,增强了团队意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了现代汽车工程中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3.5实习式现场教学,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汽车构造的教学目标要是学生在掌握车辆的基本结构作用、工作原理,更要加强实习实践等训练,在实训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知识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实习的顺利完备的进行。因此,实践教学的效果好坏直接关乎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多数院校目前采用的实习教学模式往往和理论教学割裂,通常在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毕的基础上集中实现拆装实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造成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实习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习式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安排到实习实训室,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穿插进行实训的拆装,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科学创新的理念。这种科学且具有创新的现场实地教学使学生对汽车不再产生陌生感,同时理论知识也可以更好地被学生所消化[4]。3.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指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有相应的考核方式,现行考核采用闭卷理论考试指标较为单一,改进后的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其具体措施如下:(1)理论教学环节考核,任课教师交叉命题,整理汇总成试题库,批阅试卷采用流水作业;(2)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采用整车项目拆装考核法。现场教学中根据章节学习的需要展示的是零部件和总成的拆装实习,而最终实习考核是整车所有部件的拆装,从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制动系统、行驶系统等一系列拆装项目中随机抽取2个进行考核,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项目拆装,步骤准确操作规范即为考核通过,否则进行二次补考。(3)采取对与课程相关的科创比赛实行鼓励加分措施。汽车构成乃至整个汽车专业相关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以开放性的举措,比如在学生科技获奖和发明创造方面给予加分奖励,制定完整的分值认定体系。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是锻炼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5],同时更是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应用的较高表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比赛,并将竞赛成绩作为专业课程考核指标之一,折算成一定的学时给予学分上的认证和奖励。

4结语

培养卓越人才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的考核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创造能力更是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本文以汽车构造教学改革研究为起点,积极探索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目标汽车专业基础课改革方式,分析现有汽车构造教学现状,对授课内容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引入模块化教学,实行多教师交叉授课、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小班额分专业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实习式现场教学等多元化教学和考核方式,使之适合新形势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洪新,刘豪睿,张琦.基于协同育人的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J].新西部,2018(6).

[2]侯占峰,刘海洋等.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汽车构造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8(3).

[3]郭翠霞,田建平,刘晓叙,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的汽车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农机,2013(11):290-291.

[4]陈齐平,吴明明,李香芹,等.基于科学创新培养理念的汽车构造课程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8(3).

[5]邓涛,尹燕莉,隗寒冰.“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汽车构造课程特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讨[J].才智,2012(21):196.

作者:刘世达 马洪新 刘豪睿 单位: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