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时间:2022-01-22 02:22:25

“生本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显得更有必要,而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先面向现代化。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理念已经在现代教育中被采纳和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简单化、教学内容抽象化、教学过程死板化等等,体现出“生本教育”理念未真正在课堂中应用。本文将通过阐释新时代下“生本”教育的内涵,分析生本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促进思政课堂生本化的措施。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途径

近年来,关于各种教学理念的讨论数不胜数,师本教学、升本教学、本本教学令人目不暇接,理性思考以上的课堂教学理念,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学的工具性屏障,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以往的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中心,以获得高分作为目标,“教学所承载的精神培育功能被剥离了,课堂变成了应试的训练场。”[1]“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价值和天性的充分尊重,承载着丰富的教学思想。

一、教育的本质——尊重生命本体的教育

事物的本质就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内涵。因此,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科学地掌握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实践。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定位,学术界观点不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教育是从属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二认为教育是生产力;三认为教育具有各种不同的许多属性,应该把教育视为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四主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2]此外,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本人相对倾向于上述第四种。顾明远的定义最为突出,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可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3]以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与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堂的“生本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也丰富了新时代以生为本教育的内涵。就我个人而言,较赞同上述观点。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人个性发展基础之上,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是学生的“说了算”。可以说,在新时代,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本体,实现本体价值的教育。

二、新时代“生本教育”的教学内涵阐释及其现实困境

(一)“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最早。提出并将其引入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在价值、伦理、行为方面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生本教育”的内涵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宗旨,也是一种真正能实现学生主体性,服务学生学习的教育。它的根本,深层次的意思是指以生命为根本,注重学生的生命本身,以其个性来衡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4]“生本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教育是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规律的社会活动。它的价值性与目的性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这是“生本教育”的宿命,也是其在新时代的归宿。(二)“生本教育”的现实困境。1.教学目标简单化,重知识性教育。轻德育思想政治学科包含两种基本属性:教育性和知识性。这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知识性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般属性,而教育性也就是德育性才是它的根本属性。德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教育目标的育人品德性质。因此,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德育应该被重视。但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部分老师忽略了德育,强调通过知识性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生本教育”,倒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目标简单化。这种过分关注知识增长的教育,失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功能。在课堂上,我们过分强调知识增长,忽视了学生德育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机制,也使知识性为首的教育目标成为历来教学活动的唯一尊崇。2.教学内容抽象化,脱离学生生活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这从教学内容角度,提出了教育要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社会技能学习和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真实生活是教育活动价值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摆脱抽象、纯理论的藩篱,走向生动的生活。但在现实教学中,教育内容的选取往往过于抽象化,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备课时,将知识点和重点提炼出来,在缺乏生动案例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讲解,教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缺乏生活性。自然地,就造成了教学时段内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的严重后果,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设计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其结合度越高,学生学习兴趣越强烈。3.教学过程死板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课堂遵循“上所施,下所教”的师本理念,教师独占一堂,按照教学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然后分步设置课题导入点,讲解内容,加入事例,布置课后作业。该课堂上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一步步弱化。因此,在现阶段教学中,各科教师应该灵活地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味蕾,从而打造出一个致力于实现师生合作共赢的新式课堂。这不仅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权利,活跃了课堂,而且塑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4.教学评价片面化,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评价指标多元化,就是指评价方法既有量化的笔试测验,又有课堂的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成长记录、研讨评价、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法。”[6]从教学评价角度,提出教学评价要避免陷入片面化误区。然而,在当前教学评价中,还存在片面评价的现象。如某些高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评定都是以学习成绩高低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仅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去考量是否符合优等生、差等生,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这一行为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初衷,背离了高校教育育人的本质。这种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考高分。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学生埋头苦学,心情沉重,失去了学习乐趣,更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生本教育”的教学路径探析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7]生本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还是生命,情感的启发。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标,是一种人生教育。因此,在新时代,“生本教育”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优化教学目标,使知识性教育与德育协调。生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既是一种认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在认识上,知识性教育固然重要,但德育更重要。因此,高校必须着力于优化教学目标,使德育与知识性教育相协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以学生自愿主动学习为基础,在教师对学生选择内容的筛选下,建立一个知识性教育与德育相协调的思想政治课堂;摒弃传统的注重提高知识性水平的教育目标,将教育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主观世界中,这也要求教师学会因材施教;明辨学生共性,尊重学生个性,积极打造一个有共有个的课堂。这也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调整教学目标是促进思想政治课堂生本化的有力途径。(二)调整教学内容,注重与生活结合。“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因此,教育联系生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选择学生感兴趣,学得懂的内容。选取课堂案例应该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与艺术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中的艺术因素表现出来,以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已有的智慧资源,使他们在一系列的艺术展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感知、理解、储备、记忆。针对抽象概念,教师应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直到学生掌握它的实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高校应为教育内容生本化提供机制上的保障,将教学内容生本化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教学内容是否生活化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部分,从而推动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化,“生本教育”真正得到实施。(三)活跃教学过程,重视学生主体性。“生本教育”认为,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我们所重视的学生主体性,不应该是教师计划式的主体性,而应该是个性的、丰富的,体现自我的主体性。那种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主见、盲目听从的学生,往往被视为缺乏创造性的人。因此,强调主体性,就必须强调人的创造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设置与课程相关的开放性的导入题目;引入生动案例;设计难易相融的知识点;因人而异地布置课后作业;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支持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会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去面对未知的世界,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探索所学与外界的关系,最终获得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指引,从而走向更加自由的人生状态。(四)评价指标多元化,摈弃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主体性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水平上也有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能看到有的学生记忆力强,创新性高,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这种体现在先天的个性差别不应该成为分数评价标准下的陪葬品。为此,我们要摈弃这种由个性差异导致的高低不同的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供公正的评价前提。因此,评价指标多元化要求评价人员既考虑量化的笔试,又重视行为表现、研讨评价、项目调查等质性评价。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评价人员要深入理解“以生为本”教育评价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在参考学生各门课的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包括他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等。要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实现真正结合,从而使教学评价成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水平的活动。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参考文献】

[1]马维林.以学为本的教学内涵阐释与形态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3-56.

[2]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38-44.

[3]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4-8.

[4]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意义——写在生本教育进入第十个年头[J].现代教育论丛,2008(1):2-3.

[5]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门户网站.2001-06-08.

[6]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1.

[7]陈锡坤.生本教育——素质教育的真谛[J].现代教育论丛,2008(8):3-5.

[8].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作者:陈秀秀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