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思考

时间:2022-11-12 11:48:00

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依托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及实践平台载体进行融入性创新教育,开发具有创新教育元素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到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针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升级提质增效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社会需求对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显得越发紧迫和重要。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载体。因此,探究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更是集中和反映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载体。为推进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融入创新教育,就需要不断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课程建设与融合。1.1积极改革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机电类专业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里加工制造类、自动化类的各专业。制定融入创新教育元素的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指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元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机电类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主要从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进行描述,所以需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至“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在综合素质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对专业课程体系加以整合,将创新教育融合到相关课程中[2]。1.2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与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在公共课程模块中开设“职业学校创新发明与实践”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创新TRIZ、CDIO等理论,学习组合法、批判法、变性法、逆规法和移植法等创新发明常用技法,学习技术、专利查新方法及专利申请。1.3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拓展课程。开设符合当前社会职业发展特色的课程;在专业基础模块中增加具有行业发展先进性技术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的基本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零件或工艺品设计和制作,并将该课程职业学校机械产品创新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2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内容

现有的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专业核心内容,很少具有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元素。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创新教育的需求,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非常必要。2.1开发富有创新教育元素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针对职业类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和“机械设计基础”等一系列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二次开发,使得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相关元素。例如,在“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改革原有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习的传感器基本原理,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选取多个普遍应用、原理典型的传感器,以此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与教的应用教材,加强对传感器应用的探索学习。同时,本着贴近实际生产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传感器能力的目的,引进了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传感器模块,配合完成各个项目实验,其拓展性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4]。再如,在“机电设备装调技术”等课程中,教师依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表和教学目标等文件,录制本课程相应的微课,并将其和配套的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上传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协同式教学模式”。对职业学校电气类技能大赛项目备赛方案进行改革,提出了新的集训备赛制度,在选手遴选、授课、考核、分项目训练、分项目考核和集训比赛六个环节融入创新教育,既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2.2吸纳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在保证基本理论和方法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及时吸纳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加强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改革与建设。同时,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积极引进产学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并注意接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融入教学过程,以真正做到专业学习内容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例如,专业核心课程中,考虑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手段和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标准更新,涉及领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迭代,为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当前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相关研究课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进与完善,以便学生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技术。并且鼓励学生在新老技术对比中,找到创新点,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5]。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创新教育活动

教学有了“课程”这一内容依据,为在技术专业教学中,切实融入创新教育,这就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3.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加入创新案例分析。传统的课堂大多采用的是单纯的讲授、演绎、归纳等教学方法,穿插少量技能实训的教学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仅能掌握基础教学内容,教什么学什么,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技能。比如在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中加强对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现探索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教学环节或问题,教学过程序中重点项目任务教学法,以项目为引领,将创新活动融入项目学习全过程。针对机电类专业课程特点,在设备或系统安装后可加强对系统整体调试的要求;在设备或系统的维护环节可以设置故障加强学生对系统维修排故能力训练。在控制系统学习环节可以安排设计类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PK、展示评价,让学生打开思路、相互启迪,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通过观察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提出相应的机器人结构和控制方法改进措施,并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小型的教学机器人模型,参加各级别创新比赛,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以“消防机器人爬行足设计”为主题,来学习曲柄存在条件与急回特性,对机器人进行功能能分解,分析搭建需求,找出关键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制定出创新路线。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使书本上的机械机构可见、可触、可实现,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创客空间的转变,在实践案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6]。3.2搭建创新平台,开展体验性创新教育。除课程教学外,职业学校还应拓展创新教育渠道,以创新培训、座谈、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并通过开设体验性创新课程,邀请企业杰出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或开展大型讲座等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工作室的运行中,贯穿CDIO工程理念,以研发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以团队来分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调试检测等。强化创新活动体验,形成开发实践成果,提升创新教育水平。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成立创新工作室,由有技术特长、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领衔,并制订创新工作室管理条例,明确创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学生需经过选拔进入工作室,为使项目开发有生命力、有落脚点、并有实用价值,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企业一线,寻找研发需求。并通过工作室独立研发、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活动。学校建立“科研项目立项”平台,所有研发项目需经专家论证进行审批,项目一旦立项,必定给予经费支持,通过创新作品展评、学生答辩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成果意识。3.3加强机电类专业产学研开发,为创新教育提供不竭动力。依托创新工作室,机电类师生还应通过校企合作,承接技术外包的产学研项目,师生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展开协同攻关,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发挥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接触到了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企业的技术需求,这个过程中,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提出的创意被采纳并被允许直接参与难题破解过程中,创新的动力及创新的信心得到提高。

4结束语

创新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应该将创新教育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发具有创新教育元素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到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深思与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2):97-103.

[2]王迪.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思考: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1):56-58.

[3]刘天宋,耿淬,史玉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3-57.

[4]张俊,刘天宋.创新教育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践研究:以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166+171.

[5]雷世平,乐乐.创新驱动战略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6):30-34.

[6]王海燕,李伟.构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劳动保障世界,2019(30):50.

作者:耿淬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