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专业教学计划整体研究

时间:2022-08-16 08:59:35

电子专业教学计划整体研究

一、课程体系基础研究

1.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具有客观性、继承性和延续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职高专院校,要正视学科发展规律,深思熟虑,有条不紊的开展新专业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不能盲目求新求快,打乱学科布局和建设思路。

2.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概念,应该随着行业需求导向进行适应性变化,发展。普通全日制高校目前已有自己成熟的专业体系和评价机制。但高职高专院校生源师资又不能与重点全日制高校相提并论,因此建立适应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专业体系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虽然电子、通信专业在绝大多数综合性高校或专业型高职院校都不陌生,但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探索验证的过程,才能保证专业体系的科学性,建立审慎有效的评价机制,意义正在于此。

二、专业互补性研究

1.电子通信专业课程互补性研究的意义。高校的各个专业既有相通,又有不同,人为设置专业壁垒不利于学科融合和学科发展。现代工业技术告诉我们,单一专业人才需求已经向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因此我们应该从全局和整体着眼,进行学科建设。

2.专业互补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知识和不同的知识传统上,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即互补性。相互独立指知识体系具有不可互替性,相互补充作用,可以通过如下准则判断:①学习成本互补,即掌握一门知识对于降低掌握另一门知识的学习成本有显著作用。例如开设计算机程序课,有助于掌握后期的开发技术;学习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有助于理解通信系统的响应原理和编码技术。②知识继承性互补,即一门知识是另一门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一般可以采用倒推法进行课程设置的互补性研究,例如电子通信最终需要掌握通信产品软硬联调的开发技术,则需要学习FPGA、DSP、嵌入式、SOPC等专业课程,而为了掌握这些需要学习电路原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PLC、通信原理等前级课程,这些课程又要求需要数学、大学物理、程序类课程作为基础,依次类推可以得到课程体系的框架。

三、教学平台实践

1.硬件平台的建设。发挥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将专业学习与实践项目密切结合。对教师进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培训和提高,引入企业一线的技术和经验人才,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举办相关讲座;有计划的送教师到一线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进行院校级学科调研,学习其他高校或培训单位的有效经验,吸收总结他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自身建设。

2.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无非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因此,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创新上下一番功夫:一者建立有效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二者举办跨专业的讲课交流,实践证明:跨专业的交流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灵感,能够极大的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

3.教学特色的形成。基于CDIO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够让教师通过分析发现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捕捉到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帮助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最终形成课程特色,院校特色。四、结束语本文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简要论述了高职高专电子通信专业的教学方案和方法,讨论了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或参考方案。本文所述问题和方案以概括为主,高职高专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