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教改综述

时间:2022-05-29 03:01:00

生化教改综述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曾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生物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习生物化学理论对培养医学院校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来说,就是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科学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要满足这个要求,对于医学生必须和必要学好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就是生物化学,通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其技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医学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就如何进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注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

生物化学概念繁多、分子结构复杂,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相关性和系统性。在讲授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和核酸代谢时,不要把它们孤立分开来讲,它们是相互联系的[2],在某些方面是相互转变的,食物要丰富化,但短时间内因各种原因不能进食,血糖也可以维持在正常值的低水平,是先动用了肝糖原,当肝糖原消耗殆尽,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可通过氨基酸和小分子的乳酸和甘油等进行糖异生维持血糖浓度,由于血糖比较低,不能作为能量,所以通过脂肪来提供能量,对于重要的组织需要脂肪转变为酮体提供能量,其他组织直接利用脂肪通过β-氧化提供能量。通过这样的讲授把孤立的单个的代谢联系在一起,使其达到相关性和系统性,人体就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式的形象化

目前大学教育正在进行减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势在必行。由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抽象、微观、难度大,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一方面要求讲述理论课时,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3-5],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制作成动画或图表,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采取制作动画使不好理解的抽象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3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是激发创新素质的动力。例如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进行教学时,要讲究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生物化学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6]。在讲述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生物化学代谢过程时,首先提出问题,例如:临床上的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在讲酮体之前,放一张昏迷患者的图片,介绍有糖尿病病史,出现严重的感染后,现在突然昏迷,并且呼气中可闻到烂苹果味。同学们非常热切关注这个病例,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讲述酮体的生成和利用,最后解释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血糖虽然很高,但不能充分利用其转变为能量,在严重感染时,就会动用脂肪生成酮体满足重要器官脑,心,肾和骨骼肌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生了大量的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其中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可以被琥珀酰辅酶A转硫酶,乙酰乙酰辅酶A硫激酶和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转变为乙酰辅酶A被利用,但由于产生过多又不能完全被利用,而且二者都是酸性的,就会出现酸中毒,而丙酮由于具有挥发性,可随呼吸呼出,可以闻到烂苹果味。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临床疾病发病与生物化学的关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4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除了介绍经典的物质代谢之外,重点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同时联系日常生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人们如此注重健康生活,不想让肥胖影响健康和生活,所以不食用脂肪比较多的食物,但是一样会发胖,可能是糖类食物食用过多,糖类代谢分解产生的乙酰辅酶A,可以作为合成脂肪的原料,合成脂肪储存起来,所以即使是不吃或少食脂类,只吃米饭也可以发胖,所以在保证基础代谢的条件下,为了健康,也不能过多食用含糖的米饭和面食等。为什么家长经常给孩子检查是否缺钙,有许多孩子并不缺钙,但还是患佝偻病,可能是因为有的患儿缺少维生素D3[7],不能很好的吸收钙,所以会出现佝偻病或者东北卧病在床的老人,在冬末春初的时候会抽筋,都是同样的原因,所以在钙充足的条件下,要补充维生素D3。

5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教学方法的时效性是指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和当前的新的科研成果相结合。例如在讲述端粒酶之前,先复习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终止的时候,由于真核生物的DNA是双链线状的,当切除RNA引物时,就会出现末端的双链有一段是单链,由于DNA聚合酶只有从5′-3′的聚合能力,所以理论上无法修复,而且可能会由于酶的存在,将末端多余的单链切除,那么是不是我们人类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DNA就会越来越短,最后就消失了,经研究发现,DNA并没有缩短,那是怎样修复呢?科学家首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DNA末端的像厨师戴的帽子一样的结构,命名为端粒,同时预测在端粒里面会存在相关的酶,于是有许多科学家进行科研实验寻找,最后被美国的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发现,在端粒里包括有RNA、协同蛋白和逆转录酶,对双链末端的单链具有修复功能,同时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可能与衰老、癌症等有关[8],为此成为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我们在讲课时,要把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兴趣,多思考,培养创新性思维。

6教学内容的科研相关性

生物化学的本科教材每三到五年更新一次,新理论、新观点、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9],教学内容不要一味的照搬照抄,要体现科研的相关性和科学的发展性。在讲述NO细胞信号转导时,因为发现NO是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佛契哥特,伊格纳罗及慕拉德获得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氧化氮[10,11]作为信号分子,可激活鸟核苷酸环化酶(Guanglatecyclase)引起细胞内环鸟苷酸(cGMP)的水平升高。cGMP刺激蛋白激酶,细胞膜Ca2+泵,导致细胞内钙水平的降低;维护心脏的冠状动脉的畅通,防止过多的血凝块阻塞血管造成的心脏病和中风,放松动脉(维持正常血压所需),帮助脑部血液流通,以增进长期记忆力,提高血液流量至男性生殖器,使之勃起,缩小和消灭癌症肿瘤,降低胆固醇和防止LDL(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预防痔疮及帮助其愈合,预防一般的肺部疾病,帮助调节胰岛素分泌(糖尿病),消灭外侵的细菌和病毒。所以通过服用硝酸甘油在体内产生NO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可以通过检测NO判断药物的疗效,以及生物体的抗病和治病原因,把科研新成果引入到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知识虽然是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更不等同于素质。一个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转化、应用和提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然后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突破,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学生就会更好地掌握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