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个性化教育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05-18 04:51:00

高中个性化教育问题及策略

“有一幅漫画,入学前的学生各种各样的形状都有,长的、短的、圆的、扁的,但通过学校出来的只有一种形状———‘正方形’。”[1]这幅漫画形象地道出了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专家学者们都在想方设法,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各种改革随之而来,开设选修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其个性发展。高中选修课是个性化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新课改的重点与难点。

一、高中选修课是个性化教育的集中体现

个性化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学校要改变原来那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2]。选修课的开设就在于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人一生职业定向的最好时机,如能在高中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和志向,高考填报志愿时就能减少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学习动机也会提高。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详细规定了高中选修课事宜。《计划》将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由选修I和选修Ⅱ构成。选修I是国家根据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同时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在公共必修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都在类别、层次上设置了各种选修模块以供学生选择。类似国家课程。在课时、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方面都有规定,是对一位合格公民的最低要求。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开设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类似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数量足够、学生感兴趣且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已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生选什么课原则上尊重学生的意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有机整体。国家课程起着统筹作用,即哲学上所说的“同一性”,代表着整个群体普遍的利益和所要达到的水平,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差异性”,地方课程是考虑到各地区现有资源不同,文化各异,所以有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就更加考虑到每个学校具体情况,施行个性化和创造性课程[3]。选修课的开设与实施对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而形成兴趣或特长有着重要作用。于学生,能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独特自我和个性个体;于教师,能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于学校,能探索并形成办学特色。因此,它是个性化教育在课程上的集中体现。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个性化教育的渗透。

二、高中选修课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原因分析

西方国家实施选修课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各方面已较为成熟,有很多可资我们借鉴之处,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然会产生诸多“水土不服”之怪象。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选修课制度,对落实个性化教育至关重要。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重视不够,随意化、功利化现象严重对任何事物的认识,过于理想或过于实际,都很危险。对选修课这一新事物也一样。由于存在误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是随意化、漠视。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选修课成即松课,无关紧要。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目标认识不明确,对教材钻研不深,教学方式呆板,不重视教育评价。有些选修课往往是学生随便说说,教师随便聊聊,或者放几张光碟,看点录像,大家能够热热闹闹就以为达到了效果。而事实上根本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收获也不大。2.照搬大学选修课模式。因为没有现成模式,很多高中教师根本不知道怎样进行选修课教学,于是任意发挥,把大学的模式简单地照搬到高中。认为只有这样才够品位和档次,却忽略了高中课程基础性、工具性和实践性之基本特点,盲目求深求精,但往往因专业性过强,学术味十足,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反而吓跑了学生。3.选修课为高考服务。选修课被扭曲为应试复习课,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种应试化的倾向,虽得到了不少支持,但它不仅降低了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而且也无法让学生在高考中真正考出优异成绩来[4]。推行课改,许多教师都担心学生会在高考中吃亏,于是就随意霸占选修课时间补课,如此随意化、功利化的举措,只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扼杀在摇篮中。

(二)开课条件准备不充分,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在高中开设选修课,应具备一定条件。很多高中由于开课条件准备不充分,面对高考的压力,师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方面。开设选修课,教师的备课量比以前大了很多,负担加重,加上课时有限,往往根本讲不到实质性内容。有些教师自感知识不够,但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仿,急需培训或继续深造,但由于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教师们几乎没有脱产培训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可有可无”的选修课了。尽管也有利用假期举办的专家讲座,但大多时间较短,内容多为理念或政策,并没有深入不同教师群体做有针对性的培训,所以收效并不大。教师们在得不到有效指导、帮助的情况下应对选修课,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教学内容。选修课教材准备不足,且很不规范。由于国家对教材实行“同一标准,多个版本”的政策,导致一些出版社在利益驱动下,即使明知教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为抢占先机,仍仓促上架,造成教材质量低下,适用性不强。学生的考试范围通常都是由省级相关部门统一划定,一些选修课教材自出版后便无人问津,造成大量的人、财、物的浪费。有些学校为响应新课改,开发了不少校本课程教材,但这些校本课程教材在实际操作层面常常与选修课有交叉和互相取代的情况。

(三)受高考影响,评价标准模糊有教师曾表示,高中课改要真正收到实效,关键在于高考制度。高考是社会对高中生和学校的期望。学校与社会、家庭是相互联系着的,因而社会、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影响着选修课的实施。由于受到高考这只“有形之手”和社会、家庭期望这只“无形之手”的制约,为有效提高升学率,学校只能针对高考要求开设那些必不可少的“选修课”,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了戴着“选修”帽子的必修课,符合政策要求的选修课形同虚设。选修课到底是以高考要求为准,还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以至全面发展为准?如有重大冲突应怎样取舍?由于评价标准模糊,所以对选修课的评价难以进行。

三、完善高中选修课的建议

因为是新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高中选修课是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育,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笔者建议:

(一)深化对选修课的认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认识不深入或者认识不清,行动上必然会出现偏差。开设选修课,是本着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即个性化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各相关主体基本上处于“文件上说它很重要,但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没法顾及”的状态。如果上级部门要看成果,就做做样子,课表上有选修课,但实际上是必修课,导致选修课必修化。这些都是由认识上的误差所致。因此,从上级部门到学校、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开设背后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必要性。把理念转化成信念,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参与进来。只有相关各方积极、切实配合起来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完善选修课的评价和管理体系,使其制度化评价系统是学校课程行为的指向标,它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相关主体如何理解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很大程度上是由评价这一动力因素推动的。如果大家都认为高考与选修课互不相容、不可调和,那么选修课的实施必然无法深入。因此,选修课的开设与否,评价系统的完善至关重要。首先,细化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评价者在评价中克服因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其次,评价目标多元化。因为很多老师都说:“课改要想成功,关键看高考制度。”[5]的确,高考有很多的弊端,但又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相对来说也是目前比较公平又能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所以在高中开设选修课应该考虑高考这一目标,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经过深层对话,达成共识,完善选修课评价体系,进而加强管理。管理需要制度化,包括课程实施的认同、课程资源的获得、投入、使用、再生产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使高中选修课实施到位[6]。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准备条件到位首先,教材准备必不可少。学生从教材获得相关知识,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种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甚至是一生的职业取向。而当前高中选修课教材大多脱离学校教学、生活的实际。因此,要将选修课教材的编写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同时,调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选修课资源库,学生不仅可以自由下载,还可自由上传、分享他们的知识与体验,这种可持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高中选修课的实施。其次,加强对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因教师准备不足,而使选修课随意化的现象并不少。因此,要加强对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如目前举办的国培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选修课的常态化进行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