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团体备课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2022-04-25 04:08:00

议团体备课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迅速建立和规范起来,除了常规的集体备课制度外,不少学校还在探索和实践网络集体备课、博客备课、备课论坛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体备课形式。

集体备课的迅速推广与两个背景有关。首先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集体备课制度无疑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由于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广大中学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探索新教法,备课任务大大加重,集体备课制度把备课任务分解到不同的教师,可以缓解教师备课的压力。另一方面集体备课制度的推广也与高中办学规模扩大有关,随着近些年来高中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将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一大批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虽然学历水平不低,但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十分突出。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不少中小学把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作为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陆续出台了集体备课的相关制度。

确实,集体备课在提高备课和教学效率、规范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但集体备课制度也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知识产权和教学个性的问题。

二、教师认真的备课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目标的独特理解、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步骤的计划、教学问题的设计,无论哪一个环节,要想做得深入有效,必然要倾注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因此,严格地说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原创性的练习设计等创造性成果应该享有知识产权。但事实上,教师的这种创造性备课成果通常是无偿共享,甚至被肆意侵犯。这种侵犯又抑制了教师备课创造性的发挥,试从集体备课的一般过程来考察,以下是某校对集体备课提出的具体程序:

主讲教师备课(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和内容,提前写好讲稿,其他教师也要事先熟悉相关内容)——主讲教师发言(要求包括:教材简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可能的问题和对策、板书设计、练习和作业设计)——其他教师分析、评价、补充——主讲教师归纳意见,综合到教案。

虽然学校常常会提出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轮流备课”、“分头备课”、“组长备课”,但实际上最佳的结果只能是“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因为集体备课的本质属性是合作,而合作的最基本方式是分工,从当前课时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来看,把一课时的备课任务分解给各位教师显然很不合理,最佳的选项只能是甲备一节课、乙备一节课的轮流备课,能够在轮流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补充就算不错了。因此“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就成为当前许多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轮流备课、集体补充”制度下,由于教师创造性备课能力不同,投入备课的精力不同,因而不同教师“主备”的课质量也不同,一个备课组内,有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强,积累的教学资源丰富,富有创新设计能力;而有些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一般,平时不注意积累教学资源,创新设计能力不高,这样就造成了备课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参差不齐可能通过“集体补充”的环节稍加克服,但是教师间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不公平十分突出,简单地说,就是一部分教师创造性备课的“知识产权”被无偿共享了。

一般的看法认为,集体备课正是要共享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殊不知这种情况极大地打击了这些教师的创造精神。因为他富有创造性的备课成果与其他人平庸的备课成果相交换,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有时甚至发生教师的创造性备课成果被备课组成员侵占的情况。笔者身边就出现过这种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交流后被其他教师修改、整理后拿到网络上共享、在报刊发表的情况。创造性劳动付出与回报的落差,以及由于集体备课使创造性成果被侵占的现象,严重打击了教师备课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一些教师对集体备课敷衍了事,总是把平庸的教学设计拿出来共享,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这使得集体备课的整体质量不高,按部就班的多、充满灵气的少,四平八稳的多、充满个性的少。或者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留一手”,好的材料、好的习题、好的设计不能共享,影响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制约了校本教研和备课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活动还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

每个教师的特长、优势不同,有些老师擅长生动的讲述、细致的分析,有些教师擅长组织讨论、辩论、探究。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常常使教学新意迭出,使教学成为教师快乐的源泉。而集体备课过于强调统一的体制必然会抑制教学个性的发挥。

据笔者了解,集体备课制度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第一类着眼交流,以教材处理为核心,集体备课中集中讨论结构和思路把握、教学目标确立、重点难点确定等问题,再分析一些典型的问题,交流一些教学资源,具体的教学设计由教师独立完成,这类集体备课往往是单元集体备课;第二类则强调统一,常常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考试,甚至统一教学设计和教案,这类集体备课往往是课时集体备课。从实际的情况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集体备课制度(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集体备课制度),必然要求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目标的统一、练习考试的统一,因为不这样就失去了“集体备课”的落脚点。而正是这种统一使一些有益的教学探索、研究活动成为奢求。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为了实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花较多的课时组织学习某篇课文,意味着他可能赶不上集体备课的进度;一位历史教师如果想探索中外历史比较教学,调整专题教学的次序,意味着他要耽误统一的单元检测;一位物理教师要开设一节探究性的活动课,他在备课组中也显得格格不入……集体备课制度常常使教学变得千人一面、千课一腔,从而扼杀了教学个性形成的可能性。

在课程改革的实验阶段,这种教学个性被扼杀,无疑是切断了改革的源头活水。过去大家都习惯于贯彻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还仅仅是技术和技巧层面的,而通过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启蒙”,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在课程体系中从属地位的改变有了可能,教学个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这种教学个性甚至触及了教育思想:是倾向于建构主义,还是倾向认知主义?是认同结构主义还是认同行为主义?都会影响具体的教学行为,是侧重方法习惯还是侧重知识能力?是倾向探究还是倾向接受?是注重问题解决还是注重练习训练?如果简单地肯定前者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后者背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那就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既不能使教师信服,也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事实上,正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使对教育的多元理解成为可能,也使教师的教学个性成为可能。只有从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思想出发,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才可能给课程的创造性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过于强调统一的集体备课制度无疑不适应这一要求。

四、综上分析,知识产权问题和教学个性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统一的集体备课制度的死结。

要解开集体备课制度的这两个死结,有上、中、下三策,无论选择何种策略,都必须建立两项制度。

三种策略:上策是不再使用“集体备课制度”这一提法,改用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具有研究色彩的“校本教研制度”,使“集体备课”这种工作状态的合作变为“校本教研”这种研究状态的合作。主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可以更加开放、个性化地探讨备课中的共性问题,如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笔者所在学校组织过多次“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多位年轻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独立备课,讨论完善后开设出风格不同的课,教学后再集体讨论、反思和交流,通过这种研究性的讨论和交流使备课活动得到优化,也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效果也比统一的集体备课好得多,真正实现了教师的群体创新。对于一些教学还没有走上正轨的年轻教师,可以用传统的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带教,解决教学规范问题。

中策是改革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中心是改变过于强调统一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内容的分析”来进行,把集体备课活动变成“教材分析会”,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难点重点的确定、教材结构的把握等。尽量避免“教案统一、课时统一、教学方法和策略统一”,包容研究性教学,这样才能减少弊端,充分发挥集体备课规范教学的作用。

下策是对现有的集体备课制度不作大的改变,同时呼吁“不要轮流备课”、“不要组长备课”、“不要分头备课”、“不要统一教案”。这种呼吁似乎触及了当前集体备课制度中的弊端,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作用不大。

无论选择何种策略,必须建立两种制度:一是建立备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重点是建立相关的创造性备课成果署名制度、创造性备课成果的奖励制度。学校和教师要形成对创造性备课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做到不抄袭、不盗用他人的成果,不经本人同意不能随意挂到网站上,借鉴他人的创造性备课成果公开发表的要予以说明,每学年编印创新教案集、创新设计集。

二是建立学科教学小课题研究制度。对富有个性特点,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探索活动,要积极引导,建立相关的教学研究制度,通过前述“教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这些探索转变为教学研究课题,在学校科研规划中立项,对这些立项的教学研究课题,在备课中享有特殊政策,从而鼓励教学创新,形成教学个性,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