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继续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24 10:16:27

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继续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时展,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随着其他学科的进步而日益完善,一些中医分支学科或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的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在此大背景下所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当下的中医研究人才仍主要来自于正规的学院教育体系(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且以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目前的中医研究生录取和培养模式并不具备主动吸收来自于其他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且缺乏对高级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经验。本文从传统中医学全面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探讨如何通过继续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在职进修教育、函授、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各种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及在职自学等)将其他学科优秀人才引进到中医领域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中医教育;非医学专业;继续教育;高级复合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在一个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中医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高级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上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传统以及现代中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如何将其他学科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医的科研工作中来,丰富中医科研团队的学科背景,提高整个中医学科的科研能力水平?让非医学专业的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基于其本科非医学专业的学科背景进行有目的地培养,然后将这些本科非医学专业的中医人才投入到中医理论的科研或实践领域中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构想。

1历史上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对现在的启示

中医从四大经典完成至今,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并成为了一门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的医学体系。回顾中医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传统中医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民间传授、官方办学以及自学成才。这些方式虽各有不同,但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医对知识广度和个人文化水平的高度要求。

1.1民间传授这其中包括了师承教育、家门传承,直到近代,这种模式一直为中医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根据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在1980—1982年所刊载的较为完备的66名有突出贡献的全国名老中医的统计发现:通过家传师承学习中医者在所调查的名老中医中占了绝大部分(54.69%)。说明中医先驱者的言传身教对于一名中医成长之路的重要作用[1]。历史上诸多名医也有明确从师学习的记载,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医圣”张仲景师从张伯祖;叶天士更是有师从十七人而成一代大家的美谈。其余医家更是不胜枚举,都足以说明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2官方办学我国官办医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据《唐六典》记载“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奏请制医学以广教授”,虽该医学学校在十年后即元嘉三十年(453)宣告停办,但为我国古代中医官方培养这一全新模式积累了大量经验。从隋代开始,当时的封建政府正式设立“太医署”作为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历朝历代也多有沿用。但由于古代各种条件有限,导致这种教育模式规模有限,难以推广,很难满足社会需求。

1.3自学成才这一部分医家并没有明显的家传师承,有的凭借自己的爱好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终成一代名医,在我国古代“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思想感召下,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转而学医,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唐代孙思邈。有的则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被疾病缠身而学医,如晋代皇甫谧,近代恽铁樵。

2现代中医培养模式及作用日益凸显的继续教育

2.1成果斐然的现代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自1956年全国四所中医高等教育学府的成立,标识着我国中医人才的现代培养模式的正式开始。经过五十年的发展,随着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如今我国的中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基本人才。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才的学历结构需要调整。低层次教育仍然占较大比例。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还主要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其次是大学本科学历,这3种学历的中医药人才资源占全国中医药人员的81.5%。2003年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576人,在全国的中医药人力资源中占比0.2%;硕士学位3140人,在全国的中医药人力资源中占比1.2%[2]。研究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很多人在学校中一直接受的都是中医教育,缺乏多学科背景,不具备多角度思考能力。特别就理论研究型人才来说,这种单一学科的知识背景是很难支撑其长远进步的。我们急需要各个学科的人才进入中医领域,以丰富对中医理论的思考和研究。

2.2日益重要的继续教育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我国中医的继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诸多不同形式,如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在职进修教育、函授、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各种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及在职自学等[3]。而这些学习形式也成为了我国中医工作者拓展业务能力、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形式。对于提高我国中医工作者的整体水平,有着不可替代且日益重要的作用。

3对非医学专业的人才进行中医继续教育以丰富中医理

论人才队伍的展望及问题分析由于中医学本身的学科背景和其学习过程的长期性,和基于对古代中医的各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可见中医从古至今都要求学习者具有丰富的文化涵养和领悟力,所以部分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医时,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来自于哲学、古汉语、中药等专业的学生。当这些专业的本科非医学专业的人才基于兴趣,再通过继续教育进行有目的性的培养,很有可能会在中医上取得不俗的成绩。正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便是这一思路的最好体现,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医教育历史中,更是不乏半路出家却终获大成的医家。其次随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多更为专业的学科分支,而日益频繁的学科交流,也使培养高级复合型中医人才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所以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经验,并吸取来自于其他学科的人才到中医理论的研究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方面恰恰是目前中医学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的,与之相对,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就离不开来自于其他学科人才的努力,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际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经常被提及,一些中医分支学科或与中医发展相关的专业也逐渐受到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基于当下主流的中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医领域难以吸纳来自于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且缺乏对高级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经验。从传统中医学全面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如何将其他学科优秀人才引进到中医领域的研究;以及他们的进入,究竟会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其中最早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尝试是2001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的2002年起,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招生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学位,探索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但随着北京和南京非医攻博项目的陆续停招,如今只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还在勉强进行,其中暴露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4]。而这些问题,也是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中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

4小结

学科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人才培养的日益多元化,是未来中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将其他学科的优秀人才引进到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中来,并利用这些人才本身的多学科背景对中医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就是应对这一趋势所带来人才短缺问题和提高整个学科科研能力的有效解决途径。但我国的中医人才培养在这一方面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经验。非医攻博的四所中医药大学,或成功或失败,其中的经验和暴露的问题,都是未来中医学人才培养上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若能有效系统地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运用到未来非医学专业的中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通过中医继续教育这种模式对非医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加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必定能为未来的中医理论的研究输入大量的优秀人才,并运用他们已有的学科知识,为推动新时代中医学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本文只是根据历史上中医的一些教育方法结合本课题组老师的教育经验和一些学校已有政策(非医攻博)提出了一个假设,但这过程中还有大量问题需要我们去总结、解决,希望我们课题组能在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针对今后发现的问题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新陆,付先军.名老中医成长因素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医教育,2003,22(1):7-12.

[2]翟双庆,石琳,李蔓荻.中医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医教育,2007,26(5):14-18.

[3]奚旭枫,王欣国,李建刚.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及成效评估研究进展[J].卫生软科学,2014,28(6):372-374.

[4]邓铁涛.关于“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4):3-5.

作者:王韵桥 夏猛 赵星皓 蒋筱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