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校共育新思考

时间:2022-03-26 09:59:43

大学生家校共育新思考

一、家庭教育对“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因此,即使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步入大学校园,家庭教育依然对他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家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促进“90后”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引导下,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对高校教育体系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90后”大学生对父母具有更强烈的依赖感,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人从出生到成年,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与父母度过的,与父母在血缘上的天然联系,使得子女的成长成才时刻凝结着父母的心血与辛劳。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负责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抚慰、精神上的支持和人格上的引领。因此,许多子女包括大学生潜意识里把父母作为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模范,他们模仿父母的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和习惯,甚至成为父母的翻版,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意思。当前,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差,他们无论在心理上、精神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对家长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信任度。此时,如果学校与家长及时沟通,对“90后”大学生在“做人、成才”等方面进行协同一致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努力适应大学生活,热爱新集体,把对父母的眷恋之情转化为学习动力,那么,对于“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2.父母对“90后”大学生的关注更深更细,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因为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都是在“6个父母”(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下长大,他们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小皇帝,甚至成为家人对实现未来某种目标追求的精神寄托。因此,“90后”大学生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在乎自己孩子的成长成才。据笔者对广西大学1000多名“90后”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父母“对自己关心得很细腻,感觉很好”的占73%;父母“对自己管理的范围多、涉及内容多”的占56%。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教育管束得更深更细更全面,大到如何培育践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奋斗目标、政治立场、道德修养等,小到如何跟同学朋友相处、行为举止、饮食起居、穿衣打扮等,父母都会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疑释惑,希望通过远程教育,引导子女遵循自己的教育方向和目标,做父母的乖孩子、学校的优秀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父母对“90后”大学生各方面教育甚至干涉得更深更细更全面,看似面面俱到、对学生约束过多过严,可能会影响学生开阔眼界、创新思维,实际上,正是父母全面细致、无微不至的教育渗透,有效弥补了学校施行重点关注教学质量这一模式单一化的教育体系的缺陷,对于引导“90后”大学生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三观”、加强道德修养水平、学会为人处世等关乎他们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3.“90后”大学生与父母接触沟通频率较高,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较强的持久性。“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出生,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到国内外社会环境多元化文化影响最深刻的群体,他们大多数也比较年轻,也比较容易包容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会考虑与子女做朋友,耐心倾听子女的心声,愿意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子女交心换心,通过子女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家庭教育,由此深得子女的欢迎。高频率的接触沟通,使父母有更多的机会灌输自己的教育理念;高频率的接触沟通,也使家庭教育在内容上的反复性更强,使得“90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践行家庭对自己的教育。

二、当前“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出现弱化趋势

尽管当前“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总体趋势良好,但从笔者近期开展的调研情况来看,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人才标准越来越高,而社会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和日趋开放化,加上部分“90后”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僵化,进而造成了家庭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出现弱化,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家庭教育的弱化趋势,理应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1.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发挥家庭教育主动性不够强。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事情,学校只负责学校教育的部分,当子女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时,他们就顺其自然地接受家庭教育弱化这个事实,认为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弥补。主要表现为两种思想偏见:一种是使命完成论。受传统教育制度、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把应试教育当成一种主要的教育方式,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单一的智育,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过分关注子女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许多“90后”大学生父母认为,只要子女进入了大学,就等于实现了子女人生目标的一大半,作为父母负责督促学习、提高子女应试能力、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关卡的任务就已经完成,至于引导和促进子女在高校成长成才,是高校的责任。没有认识到大学是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教育目标,不但需要高校的科学教育管理,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另一种是物质满足论。受我国教育体制发展的影响,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部分父母的知识往往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更不容易跟上现代大学的教育步伐和大学生的发展步伐,他们往往在家庭教育上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象,为此,他们大都以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来弥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有少数父母认为,我们父母惟一的任务就是负责赚钱供你上学,你作为子女花了父母的血汗钱,就应该好好做人、努力学习,以成为社会优秀人才、将来功成名就等成绩来报答父母。这样虽然能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却无法满足孩子的精神和亲情需求,不能帮助孩子解决思想上、感情上的困惑,必然会影响“90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制约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2.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欠科学,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不明显。当前,之所以造成“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弱化,很大一个原因便是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主导者,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管理模式中缺乏激发家庭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的机制。一方面,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在具体的实际操作层面上,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出现高高在上的垄断趋势,认为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是“主”,家庭是“客”,客随主便,高校只管讲规定、提要求,强迫家长服从和配合,而忽视家长的意见建议,家长缺乏自主权、选择权,一旦教育出现失败,学生没有达到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又强词夺理地认定是家庭教育不配合、不发挥作用,这种单一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既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90大学生大多处于18至22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也正处于心理成熟定型阶段,单靠高校模式化、制度化和大众化的教育引导,不一定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求,需要依靠家庭教育予以补充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与家庭之间沟通简单,工作没有做到个性化服务,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突出的教育资源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社会大环境负面影响加剧,对家庭教育造成较大冲击。一方面,社会大环境对父母的冲击影响了他们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21世纪,我国已进入不断进步的大变革之中,阶层分化进一步明显,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地区发展不平衡。每一个家庭都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多处中年阶段,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教育培养子女,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而对子女的精神和感情生活的关注则相对减少。因此,在家庭教育上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个别父母甚至认为“儿大儿世界”(即儿女长大了,世界属于儿女们),子女进入大学,已然是成年人,知识储备充足,心理成长成熟,处世经验有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应该放手让他们自由发展,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能力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的冲击影响了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效能。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而言,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宿舍的社区化管理、食堂的社会化经营,迫使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社会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时,生活空间的扩大,让大学生的交往圈得到了放大,他们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并且在交往中不断磨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形态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也很明显,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网络的普及,在缺少父母监督的情况下,许多“90后”大学生迷上了网聊、网游、网购甚至上网成瘾,整天“宅”在宿舍里上网,不但荒废学业,还导致社交面越来越窄,甚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疏离,因而对家庭的依恋程度呈下降趋势,也影响和约制了他们接受家庭的教育。

三、积极发挥家校共育优势,努力促进“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2004]16号)。《意见》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政策引导。高校作为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主导者,理应承担起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努力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家校双方的责任意识。要通过政策宣传、理论研究、现象分析、能力培训等方法,警醒高校教育管理者,“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仅仅依靠高校的基础教育和单一式管理是不够完善的,必须寻求多方合作。尤其要引导高校教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加强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道路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来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的家校教育模式,以实现育人大计。要通过定期聚会交流、通讯沟通等形式,加强对“90后”大学生父母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存在,认清自己在培育子女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使命,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加强对子女开展家庭教育的热情。要引导“90后”大学生父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无论是子女在校期间,还是寒暑假在家期间,经常主动地与学校和子女联系、交流、沟通,了解子女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及时开展深入细致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促进子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2.健全家长培训机制,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父母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家庭教育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父母自身素质及掌握家庭教育实施方法和技能更为重要。因此,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体系的主导者,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长提高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比如,利用父母送孩子上学的机会,举办“家长课堂”,让父母全面了解学校教育体系运转方式方法,并与学生父母沟通交流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达到共同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目的。此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运用视频教学系统,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通过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对比、家庭教育要避免的误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如何当好“助教”配合学校教育培养子女成才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父母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进一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创新家庭教育方法途径,不断提高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为子女成长成才增加助推力。

3.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家校共育良性互动。受空间、时间条件的制约,当前实施家校合作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最大的现实障碍就是双方之间的沟通。因此,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建立健全一个可供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信息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家校互动,解决传统家校合作中过于单向性的问题。比如,可以利用“90后”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越来越多的学生父母也喜欢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开设“家校微博”“家校微信”,构建家长、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积极鼓励家校互动,从而推动家校合作有效性的提高。当然,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90后”大学生来自偏远欠发达地区,网络无法覆盖,或学生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而不能熟练运用微博、微信,学校定期给学生父母寄送书信,为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鼓励家长来信探讨开展教育的方法途径。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卡》,学校定期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家长定期反映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为双方有效开展教育提供合理性建议。通过双方的经常性沟通交流,有效实现家校共育的良性互动。

4.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家校共育模式新发展。建立完善的家校教育模式,必须建立健全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融为一体,以实现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效果的最大化。一个做法是学校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制定制度性文件,使家庭教育有法可依。并成立相应的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协调各业务部门同心协力,把各项协调工作落到实处,共同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掉队。另一个做法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每一个班级成立一个委员会,每个学期在委员会中推选部分家长作为委员会委员,负责其子女所在班级的管理工作、监督工作和评价工作,必要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鼓励家长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帮助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每个学期邀请委员会委员到学校参观学校的教学进展,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学校负责所有的费用。同时,委员会委员有权力组织其他家长针对学校的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家校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努力。此外,定期举办“十大文明家庭”“十大优秀家长”“十大孝子”等有利于激发学生与家庭之间互动积极的活动,以推动家庭教育深入开展。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建立一种符合“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的新型家校合作共育模式,切实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黄文静工作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