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2篇

时间:2022-04-19 04:33:58

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2篇

第一篇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也是根据课程的安排而分开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实践常常是把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知识结合起来研究的,这种割裂开来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两部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同时,由于许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案例、榜样和团队活动等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此外,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并不重视,学校对课程的安排经常为每周一到两个课时,或者是把多个班级或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从心理上轻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只是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个体差异性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的知识内容在学习和实践中有很大的联系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典型案例和社会热点的分析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1、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和全面发展。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视,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和自我教育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选择典型案例分析来进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教学

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是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热点和其它案例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来进行研究分析,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如2011年10月份发生在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了解和分析可以知道,年仅两岁的小悦悦在相继被两辆车碾压后,肇事司机却选择了逃逸来逃避责任;同时,在事件发生的长达7分钟里,有18个路人经过却无人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使得小悦悦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这个事件包含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在案例的分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并引发他们的思考,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加强高校内部的法制化管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重要地在于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切实受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体化教学中,学校和任课教师都要从自身方面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学校内部的法制化管理,并通过法制教育和法律宣传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知法守法的好习惯。同时,各任课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以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更好地影响和引导学生,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作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二者之间的一体化教学,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高校内部的法制化管理,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进自身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杨工作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教育目标理念不明确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而在作为实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途径的法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未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注意师生的互动沟通,而仅以完成教学任务,完成课时量为目的,灌输式地传授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枯燥死板,实难肩负起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解放人的重任。[1]

(二)对法制教育的独立性认识程度不够

不可否认,在特定的情况下把高校法制教育纳入大德育体系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理论上也是成立的,然而,笔者从思政课05新课程方案的设置发现,合二为一的教材设置、六二教学课时的不合理分配以及法律教师配备培训严重不足的情况来看,法制教育有过分依附于德育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独立性的现象,教育时数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三)法制教育过于抽象

课程体系改革以后的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改变了长期以来具有知识化的倾向,有利于学生对法律文化和法律精神的学习和掌握,但却陷入另一个极端,即把法制教育原则化、德育化,这必然导致学生学法兴趣的丧失,使法制教育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从根本上来讲,这无益于法律精神的培养、法治理念的塑造和法治文化的熏陶。

(四)法制教育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在以往的法制教育中,基础课中的法律部分是推进法制教育的唯一途径,多学科、多渠道、多团体渗透的一体化教育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在教育方法上,“满堂灌”式的讲授法比较普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运用不多;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有些高校成为摆设,网络资源运用不足。

(五)法制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现存的大学法制教育模式基本以学校的法制教育来推进,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法制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随着社会法治的日益发展,单一的学校法制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2]

二、法制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目标理念

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已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观念、制度、行为的主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人性关怀和终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法律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重新界定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此,我们不能把法律仅仅作为人们的行为方式,还应把法律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知识和重要技能。不能把法制教育的目的仅仅定位为传授法律知识、维护现行的法律秩序、服务于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调整教育理念,依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规律,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知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想,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法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只有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与满足自身发展的人统一起来,协调好社会整体的利益和教育个体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实现法制教育的整体目标。[3]

(二)强调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突现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

尽管法制教育可以归属于大德育范畴,但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功能两者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最早的德育概念来自于18世纪七八十年代康德提出的“道德教育”,其外延限指道德教育。我们启用“德育”术语时,也限指道德教育,与西方德育概念一致。但由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化过程中,德育概念被泛化,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大,形成了如今“大德育”的格局,内容涵盖了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几乎所有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泛化趋势的发展在体系的完整和分类上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法制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无视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就大不可取了。毕竟“道德人”与“法律人”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出于正义感,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流氓儿子,这被称为“大义灭亲”,在道德上是被赞许的,但在法律上却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一些道德感缺乏的人,因了解和畏惧法律,不去触犯法律,或者去钻法律的空子,虽然做出一些遭人痛恨的事,却并未触犯法律。所以在德育概念日益泛化和法治化亟待推进的今天,更应该突现出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具体来讲在课堂的组织上可以独立成堂,防止学生思想观念上先入为主的“德育化”印象;在教材的编制上,可以独立成书,取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编的体例,增加法律部分的内容,保证法制教育的课时;在组织管理上,可以建立专门的领导机制和独立的法制教育科室,做到有领导、有规划、有经费、有人才、有效率等。

(三)保证法制教育的课时,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建设

我国法律知识博大精深、内容繁杂,为了保证法制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充足的课时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笔者认为,在改革教材体系的同时应该大量增加课时,以保证知识讲解的深度、广度和趣味性。在新教师的配备上要适当引进法学功底好的新教师,而不能限于思政类的教师,在原师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和高质量的专业培训,要让这些教师不仅能够讲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还能够讲清楚“为什么”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懂法、爱法、用法。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我国的法治精神、法治理论和法律原则,掌握我国主要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和精神。

(四)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

针对当今大学生日益感性化的特点,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也要作相应的变化。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基本理论问题、重点核心问题和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知识性、时效性和趣味性。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比如艺术类的学生,可以多讲讲知识产权类的知识,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可以多涉及一些经济法、商法类的知识,医学类的学生,可以多讲讲医事类法律的知识等。其次,在法制教育的形式上,应当不拘泥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要把课堂之外的形式引入教育体系当中来。比如开展热点案例的课堂讨论,举办全校性的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

(五)弘扬法律文化,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识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君权专制”和“人治”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大地,这种过分强调权力至尊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们敬畏权力、崇拜权力进而无视自身的政治权利。这一方面使得一些大学生更习惯于寻求权力或者道德等非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严重影响着他们法制观念的培养和健全,另一方面也让一些大学生陷入“义务本位”、“畏惧权法”、“忽视诉讼”、“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中。他们对权力充满欲望和信心,对法律缺乏忠诚和信仰,他们不会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甚至于有些时候,将逃避法律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这种传统观念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丰富的法律知识为依托,以简练概括的法律原则为指导来传递法制精神,大力弘扬法律文化,坚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识。

(六)改变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的方法

首先,在教育观念上提倡师生二元互动、教学相长,克服传统教育中片面以教育者为主体、忽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缺陷,实现从消极被动的灌输模式向积极主动的二元互动模式的飞跃。其次,在教育途径上积极扩展各种教育平台,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展牌、网络、专题讲座、选修课等途径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受法治氛围,明确是非对错、明辨非法合法,增强法制观念。再次,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以往法制教育呆板的教学方法,要采用能够促进教育对象自省的方法,促使其学会选择、学会思考,进而将外在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的行动。全球化时代,面对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法制教育日益与开放的文化背景与国家的法治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促使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觉,使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面前,通过外在的引导和内在的觉醒的双重作用做出正确的选择。[4]

(七)努力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校园、家庭和社会法治环境

校园法治环境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活其中的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对高校领导和管理服务人员而言,就是必须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对高校教师而言,就是必须做到言传身教、依法施教。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必须做到依法生活、依法治学。良好的校园法治教育环境,会使大学生们认识到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处处有法律,社会时时用法律,进而培养其学习法律的源动力,增强其提升法律素养的紧迫感。同时大学生也是来自于家庭和走向社会的人,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既要注重校园内的培养,又要注重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将使我们的努力和工作事半功倍。可喜的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确立,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大于法、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甚至出现学校教育相互抵消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立法体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切实保障我国各项事业都真正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杨用才工作单位: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