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法制教育初探

时间:2022-12-19 03:01:41

语文学科的法制教育初探

要让法制教育自然、适度、有效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种自发行为,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也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出来。而要将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建构,就需要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的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法制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形成和意识的培养,而不是法律条文的介绍和解读。因此,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将课文情节与生活实际自然结合,启发学生思考某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背景,自然引出现象反映的法制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建立应有的法制意识。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祥林嫂被婆婆强"嫁"出去这一情节就是典型的法制教育渗透点。在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婆婆为何可以为所欲为?祥林嫂为何无力反抗?如果是在今天,祥林嫂可以怎样保护自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法律的问题,而教师适时指出人生自由、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而侵犯家庭成员自由、虐待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也让学生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根源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法制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没有突兀之感。渗透的适度就是要让法制教育顺理成章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点明即止,不可节外生枝。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游行学生被虐杀这一事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法制教育渗透点。但需要老师把握好渗透的尺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合法有序的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的权利,而反动政府虐杀学生的行为不仅是在践踏生命,也是一种无法无天的行为,点到即止。如果过多的去讨论学生当时游行的合法性以及对现实中游行示威的认识,势必占用过多时间,喧宾夺主,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适度渗透、巧妙引导,可以让教学过程推进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效渗透就是要求教师准确把握课文渗透点所反映的法制问题,通过点拨让学生产生思考,有效地树立法制思想,培养良好的法制意识。《小狗包弟》一文中,作者表示了对小狗包弟的怀念及歉意。这是一个很好的法制教育渗透点,但处理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直接指出相关法律法规,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有效渗透,就要选好角度,让渗透对学生产生启迪作用,引起学生的思考。该文的渗透可以从作者的生命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命与人的生命的平等地位,纠正某些意识中人可以任意处置自然界生命的思想。然后再引入动物保护的相关法规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命受法律保护,并思考法律精神里体现了怎样的生命观,体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当学生意识到法律的精神与大师的精神与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法制意识就会陡然增强,遵守和维护法律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要让法制渗透与语文教学的中心目标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是要使法制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二者之间不应是油水并存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作者感叹古书不存,后世谬传的遗憾。在教学中即可乘势引出,为了将来不留下同样的遗憾,国家才制定了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让学生既感受到王安石博大的胸怀和强烈责任感,也意识到维护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艰巨与光荣。《陈情表》一文中有作者敢犯圣意而决意尽孝的内容。当教师在让学生体会李密诚挚孝心、感受他超卓人格的时候引出宪法及相关法律,会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李密超越时代的情怀和思想,也认识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主题与法制教育合而为一。但如果渗透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法制教育与主题的分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林冲杀人雪恨的情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对林冲的行为是赞赏的,是因为他是代表人民用暴力反抗黑暗的统治势力。他的行为是正义的,这是阶级斗争必然采取的方式,但不属于法律层面的问题。如果教师硬要给林冲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依据,那就难免陷入逻辑混乱的境地,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可能影响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正确判断和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总之,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要自觉、主动、规范的设计和实施,但也要避免泛滥,避免因刻意强调法制教育对文学形象和文章主题带来的损伤。

本文作者:郭先林工作单位:贵州省黔西县水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