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01-28 03:31:20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优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促进校内人才完成对外输出的重要加速器,也是实现校企人才衔接的重要一环,更是高校履行其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梳理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础上,明确高校就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教育

一、研究背景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党和国家采取了相关措施,将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摆上议事日程,并明确将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现阶段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和任务。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几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则从课程性质与目标、主要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五个方面对就业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阐释,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规划。从根源上讲,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由于中国社会重要转型期密集型劳动岗位的显现造成的用工岗位选择性的增强,以及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生源扩招直接引起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从地方院校教育方式的角度讲,传统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造成了供求错位等结构性矛盾。

二、研究现状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以及高校扩招等历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培养环境也随之改变,就业形势也更为严峻。地方院校如何通过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方式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课题。当前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丰富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相关理论,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增添了新的借鉴元素和实践论据。但对于高校指导教育发展的改革路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梳理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改革路径进行了探索,旨在为高校改进就业指导策略提供借鉴。

三、就业指导教育分析

近年来,地方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进行积极的探索。但从就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地方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帮助解读就业政策、安排就业,而缺少系统的管理和规划。1.配套设施有待完善。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调整,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受到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关注。高校在此过程中也积极调整,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从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起步较晚,对就业指导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当前地方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受到限制。我国很多地方高校仅仅设立校级就业指导机构,缺乏专业划分的就业指导机构及管理人员。在大部分地方高校中,即使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没有就业指导办公场所、活动场地以及专门教研室等,缺乏配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的支持。2.师资队伍有待加强。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变化和相关政策调整。而目前地方高校少有聘请具有专业就业指导能力的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更多的是由校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生辅导员以及进行学生管理的兼职人员担任。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的兼职教师很难给予学生准确地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从师资配备的角度而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同时,因地方高校缺少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岗,当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很难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工作。因此,在地方高校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也十分有限。3.课程建设有待优化。由于就业的市场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计也需结合当前就业发展形势适时调整。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存在更新不及时的现象,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仅靠从网上下载的就业指导参考资料、就业指导教师个人经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其次,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安排。当前大部分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只安排在大四学年,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观念。须认识到,大四的毕业生面临包括论文撰写、工作实习以及未来就业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这也对就业指导工作造成影响。另外,就业课程内容仍需系统设计。由于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仅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授课,缺少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指导,正确就业观念和从业心理的引导,以及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即将毕业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对自身的准确定位。4.指导方式需要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包括开展课堂教学、就业交流会、讲座和论坛等。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有些教师上课依旧是照本宣科,开展的讲座也没有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同时,地方高等院校进行的就业指导教育,关注更多的是应届毕业生所普遍面临的问题,并进行“集中营”式的就业指导,缺乏因材施教的特殊指导,不能满足毕业生个人的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党的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立足时展的新起点,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定位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高校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及时适度地调整工作思路,缩小毕业生工作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加强工作指导,完善立体化就业创业机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更要根据顶层设计要求,运用新的指导形式,完善就业立体工作机制。地方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方针,紧跟时展潮流,不断加强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和官方网站等渠道及时、高效地就业信息,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通过强化就业工作顶层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完善立体化就业创业机制,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水平。2.深化教学改革,协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需要立足学校及学院学科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为指引,建立起与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专业学科结构。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根据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变化,不断为高校教育指导工作创造新元素与新动力。在师资配备上,通过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岗位,以弥补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专职教师匮乏的状况,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规范的培训、监督和考核体系,通过该体系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教师进行优质的培训和严格的监督考核。3.加强创业教育,融合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能为社会带来优质的专业人才,更利于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延续发展。地方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将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特点开设特色创业就业课程,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调查大赛和创业培训等竞赛融入课程体系,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水平。4.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用型人才培育平台。学校与周边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协作关系,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实践性人才的同时,也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增加大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增加高校人才的对外输出比例。通过利用校园春季招聘和秋季招聘的形式,加强与各大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紧密衔接,加快学生人才的对外输出。

作者:李剑欣 张小东 杨国如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