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

时间:2022-11-18 03:44:54

分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1]。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多达749万之多!毕业生连年递增,就业难已经成了新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该尴尬局面的出现,不单单是高校扩招、就业岗位缺口的原因,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偏差是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市场对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是不拘一格,因岗而异的,但传统的培养模式却将大学生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因此,基于人才就业倾向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分类培养模式,按照不同方向进行人才教育培养,不仅符合社会岗位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趋势,而且重点强调培养目标的自主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业技能和持续发展潜力[2]。

一、构建分类培养模式的依据

当前普通高校实施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要求统一化和标准化,针对全体学生制定统一的方案和培养目标,实行标准化管理,忽视了当前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不仅不利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施展特长,而且还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进而难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析当前大学生特点,以分类培养模式为载体,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把就业创业工作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培养教育过程当中,才能对大学生按不同需求进行分别培养,使之更加符合就业需求,满足就业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基于“分年级、分专业、分方向”的分类培养模式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结合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势重新设计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自由选择具有差异教学计划的不同培养方向;另一方面,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更多的学习内容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分年级教导,构建分类培养模式,找准就业切入点

分年级教导分类培养模式下就业工作主要根据学生处于不同年级阶段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主要包括:一年级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专业方向教育、三年级分流发展教育、四年级去向定位教育[4]。

(一)一年级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新生群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体学生工作者积极承担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任务,帮助大一新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开设学院大讲堂、生涯规划讲座、生涯人物访谈、班级成长导师对话、朋辈生涯咨询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一新生找准大学的正确入口。

(二)二年级专业方向教育

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端正专业态度,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积极开展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通过精英校友回访报告会、走访企业、暑假校友走访、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教导学生明确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三)三年级分流发展教育

对于大学三年级学生群体,积极做好分流发展教育工作,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增强大三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开展简历设计大赛、面试模拟大赛、专业技能大赛、职场礼仪讲座、考研经验交流会、出国指导讲座等活动,积极做好分流发展、分类培养工作,为步入大四毕业季提前做好准备。(四)四年级去向定位教育针对毕业生,开展去向定位教育,引导毕业生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姿态走向社会,开始全新的生活。积极开展就业进程表、毕业生一对一服务、毕业生离校教育、爱校荣校教育、求职心理调适等活动,方便毕业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和目标,增加就业砝码。

三、分专业指导,丰富分类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关节点

以各种专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模式为载体,以教学部以及各教学部所属的专业和专业社团为平台开展分专业指导,丰富分类培养体系。

(一)搭建专业社团平台,提升就业驱动力

专业社团通过与社会企业联合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及介绍,包括知识竞赛、技能培训、营销策划等业务活动开展分专业人才培养,拓宽大学生的就业知识面。各专业社团聘请专业老师为指导老师,通过开展“财会知识竞赛”、“投资理财知识竞赛”、“股票模拟交易大赛”、“职来职往真人秀”、“商务英语讲座”、“头脑风暴学术论坛”及“创业挑战赛暨创新创意大赛”等一系列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驱动力。

(二)开展实训实践活动,夯实就业基本功

积极开展跨专业实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在校生的专业实践动手技能。每年暑假在学校商学实验中心组织开展大约400人次、持续两周的跨专业实习教学,将在校生参照正规公司日常运转分别模拟不同岗位,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等职务,将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不同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虚拟公司,团结协作、分工配合实现虚拟公司的正常运转。通过跨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生提前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为毕业后顺利适应职场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就业实习指导,增强就业竞争力

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一方面组织优秀在校生进入合作单位的实习基地进行短期专业顶岗实习,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邀请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关负责人来校召开宣讲会、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不仅将公司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最前沿信息及时传递到在校生心中,而且还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又能够对在校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

(四)搭建出国深造桥梁,拓宽就业覆盖面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暑期赴美夏令营、带薪实习等出国实习实训项目,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锻炼,不仅能够通过出国实习、实训锻炼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外语水平,拓宽就业渠道,为今后出国深造求学搭建好桥梁。此外,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开展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教育培训,满足广大在校生对国际和国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的需求,进一步细化所学专业知识,缩短大学生求职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分方向引导,完善分类培养模式,贯穿就业着力点

完善分类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分方向引导,由学生自主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考研学术提升和面向社会就业三个方向。三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自然有所差异。一是对三类人才设计比例不同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台阶”必修课程体系,对学术型人才强调学科基础和知识面拓展,应用型人才侧重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根据三类人才和不同学科类别,结合基础知识的差异化需求,对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

(一)拓展对外合作办学,引导出国深造

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满足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与美国纽约理工大学、美国强生威尔士大学、澳洲新英格兰大学等多所国外高等院校开展留学合作项目,为学生搭建出国进修的平台。同时,针对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成立留学交流协会,积极开展出国指导讲座、留学生活体验交流会、出国项目宣讲会、雅思托福培训等活动,为在校生实现出国留学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举办系列考研指导,引导学术提升

针对考研学术提升的学生开展具有特色的就业教育活动。每年定期开展考研报考专业教师指导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心态调整等活动,并合理安排毕业班教学课程和考试日期,为考研学生提供专门的考研自习室,定期由专业教研室老师进行考研指导,给予考研学生更多时间准备考试。

(三)组织就业专项活动,引导优质就业

结合面向社会就业方向学生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校友报告会、银行考试讲座、公务员考试模拟等活动,为就业方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一方面每年定期举办暑期实习生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另一方面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安排,举办专场就业招聘会,并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企业专场招聘会及全校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引导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们要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分类培养的关系,认真总结经验方法,制定更加合理的对策与建议,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努力办出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栾佳明 刘丽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煜.地方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6).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3]唐毅谦,陈琳,工钟警等.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成都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4]明,段华.就业导向的大学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2011(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