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时间:2022-01-14 08:34:1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经济危机等社会因素,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文章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入手,对其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探寻出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具体包括合理自我评价、明确求职目标、开展模拟招聘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职业生涯规划;模拟招聘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培养“精英”发展到普及“大众”,全国高等院校的数量、规模都在逐年增长,毕业生数量也由2002年的145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727万人。伴随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出现迷茫、情绪低落、抑郁、自闭甚至自杀等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找出正确的应对措施,及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1.紧张焦虑。刚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紧张不安可想而知。他们一方面想在毕业之际谋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同时又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对自己将要面临的职业和工作心存恐惧,唯恐一步错步步错,从而影响自己的整个人生规划。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情绪波动,如意志消沉、失眠多梦、精神恍惚,这样的心理状态必定影响其求职择业。

2.盲目从众。具有盲目从众心理的毕业生往往思想老套,习惯走别人的老路或跟在别人的后面,容易受社会的影响,没有主见,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择业时不考虑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择业后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容易丧失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有些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会受家长等人意志的支配。像这样随大流的就业者很容易在就业的过程中受挫,有些可能因为选错了路而影响自己一生的方向。

3.自负自大。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很高,自认为掌握的理论知识丰富,理应找到高工资、好待遇的工作。这种自高自傲的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之间是比较突出的,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往往挑三拣四,怕吃苦受累,非常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从而失去良好的择业机会。这种心理的学生严重脱离实际,幻想占主导,当他们脱离学校面对现实时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巨大落差,甚至导致抑郁的心理。

4.自卑怯弱。与自负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学生还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不自信,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心仪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冷门、家庭没钱、长相不好、学历不够,在择业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而没有信心,缺乏勇气面对。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一旦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一次失败,就会信心全失、一蹶不振、丧失斗志,致使工作永远都与自己无缘。

5.虚荣攀比。虚荣攀比心理多表现在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择业时以体面的工作为主,或是参照身边择业成功的学生,这种心态下即使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极易由于单位的某些方面没令自己满意或者是比不上身边同学就选择放弃,导致很多好的工作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另外,这样的学生一旦看到别人的某一方面比自己好,就会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甚至会恼怒,采取手段来报复,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不利于就业。

6.依赖外界。“依赖就是阻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这类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过多寄希望于父母、亲人、朋友,对外界有很大的依赖,自己只是一味地等,这种就业心理导致很多大学生的期望太高或者太低。当所有的希望都落空时,心理就会产生极大的压力,造成愤世嫉俗、抑郁难耐,有时会采取过激的行为,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

7.求稳求闲。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抱有求闲求稳的心理。求“闲”心理表现在希望找到既轻松、又稳定并且待遇高的工作,宁可不就业也不会去从事辛苦的工作;求“稳”心理表现在不喜欢波动大、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用说尝试着自主创业。因而,事业单位、公务员热近些年来始终不减,即使是企业也要选择一些较大的企业。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探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型时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既有其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学校等外部原因。

1.自身因素。第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还不成熟、不稳定。当他们满怀激情要积极应对社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社会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充分,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由于身心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差,容易造成情绪波动,缺乏理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第二,求职心理准备不充分。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偏差和障碍一般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求职者自我评价不准,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在面对就业择业的现实中,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其次,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最后,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缺乏职业长远规划,不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走捷径,坐享其成,缺乏积极竞争的精神和勇气。

2.社会因素。第一,根深蒂固的择业观念。由于求稳的“官本位”传统就业观念占主导,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符合与否,致力于事业编、公务员的考试,一心想求稳,夺得“铁饭碗”。第二,就业中心以及招聘会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各式人才招聘会五花八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加的成本较高。同时,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迄今为止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高校等还存在种种壁垒,这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此外,在大学生招聘和录用的过程中走后门、凭关系等情况也时常发生。第三,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制度性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强调有几年工作经验,或者不录用女生,对外貌、身高、体重等都有要求,近年来还出现“星座”歧视现象。一些单位劳资不透明,很多方面钻国家空子,员工的福利待遇、保险等变动性很大。还有一些单位招聘学生后较少对其进行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频繁跳槽。

3.学校因素。第一,高校的实习实训课程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实习时间短,实践能力差,与中小学教学脱轨,现在用人单位基本逢进必考,应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等。第二,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园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而实践能力培养较少。另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注重就业率,这也是导致毕业生仓促就业、随意毁约的一个原因。

4.家庭因素。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从适龄儿童入学到大学毕业都是家里供养上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大学生也希望在毕业后尽快回报父母,这也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除了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素养、职业道德观外,还需要具有健全的就业心理。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毕业生从正确地认知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做起。当今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多追求薪酬高、待遇优、发展前景好的岗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大学生应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服务基层、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就业观念,要正确地自我定位,合理地自我评价,以便以己之所长适应社会之所需。

2.明确求职目标,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迷茫、困惑是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状,而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根源所在。在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职场热点的今天,大学中能认认真真为自己做过规划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从正确地自我认知、工作世界认知入手,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专业优势等,科学地制定一套适合自己个性化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涯目标和职涯目标,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学习、实践规划,伴随成长逐步实现各阶段目标,提升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在毕业求职时从容面对。

3.开展模拟招聘,进行有针对性的角色尝试。在招聘会上,毕业生往往会因为缺乏应聘技巧而失去宝贵的择业机会。学校除在就业指导课中进行模拟招聘考试外,还应借助于班集体或学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模拟招聘大赛,以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在模拟招聘会上,大学生可以将就业指导教师课堂上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角色尝试、换位思考,了解用人单位及求职者的双重需要,并能针对不同的职位做出相应的求职准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经常性地接触和熟悉各种应聘形式,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及应聘技巧,为日后的真正面试积累丰富的经验。

4.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全面的就业竞争实力。就业竞争实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身体素质等。对此,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宽度,锻炼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参与一些专业技能比赛,进而夯实专业知识,并能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切身地体验工作环境,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5.树立坚强自信,增强毕业生就业心理承受力。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有了自信人才能充满智慧和力量。大学生要想择业成功必须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而良好的自信一方面来源于个人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应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遭受打击的人很快走出阴霾,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才能经得住职场的考验。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向职场、从当代大学生过渡到现代职业人,是他们人生当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表现在环境和社会身份的变化,还伴有内心世界的反应和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更多的就业影响因素,自觉加强就业心理,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调节能力,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为踏上职场做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树弘.浅析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刘欣悦.浅谈大学生就业准备心理教育[J].科学时代,2010(9).

[3]张骊睆.基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的调适策略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

[4]刘先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J].南昌高专学报,2012(27).

[5]成晓丽,苏淼.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6]徐小柏.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人才,2013(6).

[7]陶华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作者:杨立敏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