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1-07 02:52:57

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这对我国实现全球一体化经济建设目标无疑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激烈化。另外,就相关部门对近几年来对高等院校的教育调查发现,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由原先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模式。由2012年对全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校人数调查表明,仅一年内大学生的人数就高达3000万,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从而使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另外,造成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有多种方面的原因。例如: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以及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制度不健全;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国内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或是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没有使其明确就业目标及意向,从而使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经济市场下的就业岗位要求,同时也就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选择合适的职业或是应聘时缺少方向感和目的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界定标准

一直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界定标准就存在着诸多的异议,而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才算是大学生的就业呢?例如:如果一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去工厂做一名普通的生产工人,这样的工作算是大学生就业吗?一般来说,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几十个种类的专业,而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应的就业率。但就目前对国内诸多高校的就业率调查数据发现,许多高等院校的就业率都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也就是说,目前诸多高等院校所给出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均是指该校毕业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拥有一份工作,都可以称之为就业成功。但真正的大学生就业却要求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是与其所学的专业相对等的。因此,如果按专业对等来考核大学生就业率的话,国内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达不到最低的大学生就业标准的。另外,就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是很低的,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许多用人单位在对人才进行招聘时都将应届毕业生划到招聘的范围之外。换句话说,目前除了国内知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还算可以,其它高等院校的就业率均不理想,因此,为更直观地考核大学生就业率,应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一个界定。首先,所谓的大学生就业最起码的标准是应该大学生在用人单位能够有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关键的岗位,且薪资标准也要高于所在城市的最低就业标准。例如:如果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是工科类,同时又进入工厂工作,那么,最起码这个大学生应从事的是工厂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必不可缺的持术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学有所用,也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就业。但相反,如果大学生进入工厂后只从事最普通的工人工作,那么,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就无法派上用场,同时也就无法界定为该大学生已经成功就业。其次,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是偏文科的话,那么,在工作单位从事一份简单的文员工作也可以算作为一个成功的就业。这主要是由于自从我国教育部门对高等院校大学生入取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上涨的同时,国内各大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相对地抬高了。诸多普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要求必须具备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证书。这也就是目前为什么有些单位在招聘时如果学历低的人连最基本的面试机会都没有的原因。因此也就是说,目前诸多单位中最基层的文员岗位都是大学生。最后,大学生毕业后如果一时间找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的工作,而找到一份非专业性,但十分体面的工作,也可以界定为大学生的就业率。例如: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所学的专业是金融管理或是企业管理类的学科,但本身却对科研或是机械所有爱好。毕业跟随自已的喜好找到了一份机械方面的工作,并成功应聘到工程师职位,这种非专业性但体面的工作也算是一个很成功的就业率。也就是说,该大学生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所学专业,但却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并有机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一)政府就业政策不到位

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中,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不到位是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首先来讲,自从大学生实行自主就业开始,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给予的关注度就越来越少。同时,自国家对农村学生开放高等教育以来,跟随农村大学生进城务工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从而对市场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另外,政府对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制度十分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次,现在的大学生毕业都不包分配,由大学生自主选择工作。但目前国内的可供大学生自主选择工作的社会环境还十分的混乱,而且没有及时地对大学生及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协调,从而就造成了许多用人单位不知道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及专业所长,而诸多大学生不知道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及招聘时间等问题。再次,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时缺少一定的社会及法律权利,并且法律法规对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保护措施也十分不健全,这就使大学生在自主选择职业时缺少了一定的时效性及稳定性。最后,从经济市场的管理制度上来看,人才市场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从而大大减弱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大学生就业

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整体模式的影响。同时国内的市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供求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换句话说,一方面,经济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而这种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动向。如果市场经济在短期时间内发生衰退时,则用人单位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方面调整招聘人数,从而使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削减。相反,如果某一段时间内经济市场发展较快速的话,用人单位则会对人才市场提供更多的岗位,也就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问题

在大学生“就业难”成因中,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多元化发展,许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并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及要求设置,不研究社会需求、缺乏长远规划的问题比比旨是。另外,许多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一味地注重数量多、课程新、随意性等,从而使培训出的大学生要么出现需大于求的问题,要么出现求大于需的问题。另外,还有些高校对专业的设置太过细化,导致所培训出来的大学生在经济市场环境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以致于出现大学生毕业后适应面小的情况。另外来讲,某些国内二类高校为了挣抢生源,在没有经过市场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加设多门市场中较为热门的专业,从而使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成为被打入‘冷宫’的一批人。最后,某些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将专业设置的十分细化,从而将学生局限于一小块视野中,以致于学生一但在专业领域中遇到难题,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四、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是要加强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政府要将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同时坚持大学生自主就业以及市场调节就业体系的建设。另外,政府要积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方针制度的建立,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就国家2014年对市场就业形式的要求来看,国内所有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都要将大学生就业做为本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来实施,并将其目标纳入到全年总体的经济发展中去。同时要求各地政府根据经济能力选定出大学生就业具体的规划及实施政策,并在发展经济及调控宏观产业结构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招聘制度、就业服务制度以及职业培训制度等。另外,政府要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展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岗位。同时政府要支持、引导、鼓励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招聘,并给予工商个体、非公有制企业等可加快其经济建设发展的一系列有利的服务措施。另外,政府要鼓励本地商户开展密集型的多元化产业,以便于加大大学生的就业面。除此之外,对于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来讲,政府要统筹安排好劳动就业,并同时加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以使可以将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扩展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二)调整市场经济,保证大学生就业率

针对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来讲,首先要做的就是国家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控制市场经济变化的浮动率。也就是说,当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某一阶段性的下滑时,为保证大学生的就业率,国家及政府就要大力发展其它行业来扩充大学生就业的范围,以弥补市场经济下滑,用人单位减少招聘岗位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另外,国家要允许中小型企业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可以拓展出多种就业岗位,大大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高校要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安排。例如:如果现代化经济市场在近几年内对某一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高校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的专业课程,并根据岗位的需求设置细化的内容,以培养大学生适应岗位需求为首要目的。另外,高校还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实施,同时,学校必须学会运用市场营销的手段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出高校大学生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另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由专业人员对高校的信息网络进行组建,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宣传。除此之外,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掌握最新的就业动态信息,并将其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另外,高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中各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及需求,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模拟式应聘的培训。最后,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已的专业能力及特长,并通过一系列的形式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及挫折的能力及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高校要对学生展开定期的心理辅导及咨询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注意调控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及全程性。也就是说,在大学生进入大一开始,高校就应该对其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能够使学生从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我国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最为普遍的问题。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就必须从政府部门、高校、学生几个方面共同着手,改变原有的就业教育体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作者:符茂 王艳娜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