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思考3篇

时间:2022-05-20 04:25:25

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思考3篇

第一篇

一、TPB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TPB模型主要包括三个内容:①态度,指个人对行为所抱有的积极或消极评价。②主观规范,是指个人感知其受周围父母、亲友等人群的看法,对行为的期望;③感知行为控制力是个体感知到执行其种行为的控制能力。TPB主要以三个阶段来分析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行为决定于个人的行为意图;行为意图决定于对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与认知行为控制等三者或其中部分的影响;对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受外生变量的影响。创业态度:Brayfield、rockett(1955)、Cialdini和Cacioppo(1981)通过实证研究均认为认为创业态度与创业行为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李永强等(2008)研究表明创业态度直接影响其创业意愿。张蕾(2010)认为中国人传统思想影响影响其创业态度的价值观。吴凌菲(2010)基于感知创业价值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经结构方程检验表明,感知创业价值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创业态度通过影响感知创业价值而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产生影响。主观规范:Ajzen(1987)研究表明主观规范对意愿的影响不显著。Krueger(1993)和Kolvereid(1996)在创业研究中证实了主观规范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我国学者李永强等(2008)研究显示主管规范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关系,由于受到历经千年的家族文化,中国学生受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影响很大。齐昕(2010)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规范的动力因子为支持因子和示范因子。感知行为控制:Krueger(1993)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创业意愿显著相关。Krueger&Dickson(1994)认为自我效能会直接影响如何认知机会、承担风险能力和选择职业方向。莫寰(2006)认为提高创业行为控制知觉是影响创业意愿的关键。李永强等(2008)的研究表明,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齐昕(2010)认为感知行为控制力的动力因素为能力和机会。

二、SEE模型

创业事件模型SEE由Shapero和Sokol于1982年提出。SEE模型中创业意愿的解释变量包括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及行为的倾向三个部分。感知期望是一种特殊的期望,是通过个人感知行为的期望值。感知可行性是通过自我效能的评估预测行为可行性。行为倾向则是行为可能发生的概率,与意愿相关性最高。Audet(2000)用创业活动模型(SEE模型)对加拿大大学商科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是金钱、自由、机会识别和成熟度等,与大学生创业意愿负相关的是公司取向和现实震动等。在比较了TPB和SEE这两种模型后,发现它们有很多的类似之处(Norris,Krue-ger,Reilly2000)。TPB模型中的创业态度变量可由SEE模型中的感知期望变量解释,感知行为控制变量与感知可行性变量近乎相同,都是通过自我效能体现。此外,两种模型对某些变量有相同的的测量方法,如对创业意愿都使用了相同的题项进行测量(估计您在未来五年创立您的企业的可能性)等。两种模型也有不同之处,TPB模型较SEE模型在细节和连贯性上更好,SEE模型中变量的定义相对较模糊。国外大量学者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两种模型在研究创业意愿领域的可行性。Krueger,Reilly和Carsrud(2000)对两种模型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两种模型均有满意的显著影响结果,其中SEE模型RSQ=0.41(p<0.00),TPB模型RSQ=0.35(p<0.00)。但国内学者还是以TPB模型的研究居多,很少运用SEE模型。

三、双因素模型

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的是双因素模型。双因素模型是将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因素分为个人因素(或内部因素)和环境因素(或外部因素)两大部分。个人因素包括个人背景、创业认知、个人特质、个人经历及创业能力等;环境因素包括硬件的政策、学校创业教育、家庭创业支持和软件的创业氛围、创业人脉关系和社会创业服务等。王华锋(2010)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设置上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部分,个人因素包括个人背景、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包括创业环境、创业教育。研究认为个人背景中朋友的支持是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个性特征中风险承担能力和领导能力越高的学生,其创业意愿更高;创业环境中硬件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王满四(2011)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和创业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支持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经历。研究认为个人特质是影响创业意愿的最重要的因素;支持因素对于没有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同样重要;在校期间有过关于创业的学习经历的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更高。

四、其他模型

(一)基于感知创业价值模型

吴凌菲(2010)提出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将市场营销中的感知价值概念运用到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中,运用创新视角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该研究认为基本创业态度奠定了创业意愿的基石,感知创业价值进一步确定了创业意愿的形成,通过两者共同的作用形成最后的创业意愿。感知创业价值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创业态度通过影响感知创业价值而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产生影响。该研究得出结论,创业态度是感知创业价值在预测创业意愿时的前测变量。

(二)基于成就动机模型

孙跃(2011)提出基于成就动机模型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以成就动机为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其对风险频向、创业态度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得出两条主线结论,一是成就动机—创业态度——创业意愿:大学生成就动机对创业态度有显著影响,成就动机越强,创业态度越显著,而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意愿越高。二是成就动机—风险倾向—创业意愿:大学生成就动机越强,其本人的风险倾向越趋于冒险,个体越倾向冒险,创业意愿就越强。

五、小结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为丰富,所采用的模型也种类多样,其中TPB和SEE模型是国内外学者采用较多的模型,这与其模型成熟。运用效果较好有关。此外,双因素模型是国内学者运用较多的模型,大体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部分进行研究。最后部分学者基于一个点从侧面形成研究模型,包括基于感知创业价值模型和成就动机模型等。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所运用的研究模型也相对完整,未来可向侧重点创新研究模型方向发展。

作者:田静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012年10月至12月,向地处沈阳市的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3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采用随机发放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计1500份,收回1354份,其中有效问卷1222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从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二年级所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占49.02%,女生占50.98%;本科一、二、三、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3.98%、15.47%、40.59%和13.75%,研究生占6.21%;理工(含医药)专业学生占70.05%,文管专业学生占29.95%。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从六个方面的提问设计问卷:(1)什么是创业?(2)有创业的意愿吗?(3)创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4)是否储备了创业知识及技能?(5)对创业活动的否有设想?(6)如果创业失败,能否承受这个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创业认知。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Venture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者必须要有很好的财运而且需要贡献出时间、付出努力,承担相应的财务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风险,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获得金钱的回报、达到个人的满足和经济的独立自主。在收回的1222份有效问卷中,有43.2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只要有经营活动都可以叫作创业”,他们认为创业的核心是经营活动,与最终的经营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也有超过4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必须要是“成功地开办一个企业(公司),并维持经营”,他们认为创业的结果对于创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近1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他们认为创业强调“创新”二字,开发对于创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学生们对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明确,创业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更不能与创新相混淆。

2.创业意向。此项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态度,二是创业与就业的比较选择。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认同、参与和反对。大多数学生都认同创业活动,比例达到99.38%,但有愿望参与者大大减少了,仅为22.31%。当创业与就业两条道路都可选择时,又有部分学生放弃创业,仅有16.33%的学生有计划创业,51.17%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进一步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其自身创业能力的了解不够,缺乏创业知识,并且不愿承担创业的风险。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明确的目标,选择直接就业及不确定的比例高达90.3%。这说明随着大学四年的成长磨炼,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这个问题上多了理智,少了冲动,风险意识增强。

3.创业动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多种多样:成为主宰生活的强者、有强烈的兴趣和欲望、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挑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解决就业等等。50%以上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和“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大学生选择创业是为了体现自我效能。相比较而言,选择的“迅速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这两项的较少,约占2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创业初期,经济利益是创业动机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却不是最根本和唯一的因素。我们对促使大学生创业的最直接因素也非常感兴趣。约40%在校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最直接原因是就业压力大,而有30%左右的学生是因为有资金或项目才选择创业的。这再一次证明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体现为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储备。根据问卷统计,学生在企业开办及后续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充分,掌握全部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达到10.47%,了解大部分相关知识的学生比例达41.90%。此外在校期间参加过大学生创业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大赛、辽宁省“挑战杯”课外科学技术竞赛等活动的学生比例也较高,达到41.46%。由此说明学生在创业能力方面有较为充足的储备。

5.创业构想。创业涉及具体问题很多,主要包括创业项目选择、资金来源确定以及创业规划等。在创业构想中,能够较为全面地考虑创业具体操作问题的学生较少,仅为17.02%。进一步分析数据可知,高年级学生参加过工作实习,接触社会较多,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对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具体缜密。从专业来看,文管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涉及的操作知识更多,这是专业知识结构造成的偏差,提示理工科学生若有意创业则需要准备更多金融管理知识。此外,创业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大学生们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灭顶之灾,应当保持积极的心态,多汲取优秀经验,结合既有特长优势,稳步前进。统计数据表明所有学生均有创业风险意识。但60.36%的女生认为创业需要谨慎对待,这是由女生的性格和就业压力大,创业不易成功的现实所导致的。

三、总结与思考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的大学生具备高涨的创业热情、较充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有抵御风险的思想准备,但对创业的认知不够全面,创业构想及准备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由此得到以下几点思考:1.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要求。2.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多是在零散的课程中学习到的,多数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可从两方面设置,一是创业及企业管理相关知识讲授类课程;二是创业实践类课程。创业实践类课程将教育空间扩展到课堂外、学校外,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重要作用。3.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许多地方政府已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小额贷款担保、三年免征所得税等,工商部门也为大学生创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免收各种证照和管理类行政收费等等。建议地方政府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从投资上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会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作者:周黎明郜绍辉工作单位:东北大学

第三篇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成因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其主要表现有:大学生吃苦奋斗意识、冒险竞争精神和独立进取精神等缺乏;大学生走向创业的社会主体观念尚未形成,不少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欲望和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家庭教育观不良影响

1.家庭对吃苦耐劳意识培养教育的缺乏。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都比较好,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很辛苦,所以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舍不得交给子女来做,使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使孩子缺乏磨炼,依赖性较强、自主性和独立性差。这导致不少高校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只顾追求舒适和稳定,而不太愿意脚踏实地的为创业付出,不愿意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也就不愿意参与创业。2.家庭对学习与就业传统观灌输导向的不当。父母大多是60、70年代的经历的生活较为艰苦,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传统,父母认为大学生要以学习为重或以稳定就业为主,而不太支持甚至极其反对儿女参与创业这种冒险的活动。他们认为儿女创业就等于大学四年白读了,家庭很难给予大学生创业上精神的支持,这使不少大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消极的心理。

(二)社会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

1.我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安稳、守旧。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有30多年了,但是我国传统文化毕竟其延续了五千多年,不少消极因子对当前的创业仍然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人们潜意识里的封建思想残余认为大学生创业非正经的就业之道。这从思想层面上就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更新,致使大多大学生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和进取精神差,欠缺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个性意识。2.社会的整体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尽管有不少人已经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取得了成功,仍然有不少人觉得成为大学生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毕业之后应当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任职或者至到大公司工作。另外,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大学生去报考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很多人不理解大学生为何选择创业这条道路,认为他们创业是无法找到好工作所致。而且,现今社会上比较盛行“以成败论英雄”,给予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称赞,而对创业失败者难以宽容,以至于大学生在放弃“工作”选择去创业时,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害怕创业不成功,被人话柄,不敢大胆地开拓创新。3.我国当前整体的社会诚信意识比较淡薄。一些人不以失信为耻反以为荣,各种违法、违规经营和商业欺诈行为屡见不鲜,给涉世未深、缺乏商场历练的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很大阻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大学生一直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下,思想比较单纯,一时无法适应这样混乱的市场环境,导致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淡化。

(三)高校创业意识教育重视不足

高校对创业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是教育方式,很多高校都过度偏于理论知识教育,如给大学生传播创业的基本知识等,对大学生创业欲望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二是教育对象,大部分高校仅仅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当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任务,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重点对象,而没有将创业意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三是课程体系设置,在大学课程中偏少关于创业意识的教育,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甚至不包含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四是创业教育师资,由于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术专家出身,所以普遍存在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和意识培养。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改善对策

(一)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培养高校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1.建立学生与学校的联动机制。高校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困苦的生活,引导学生乐观积极面对困苦的局面。可开展野外拓展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其中的艰苦。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乡下干农活或假期到工厂打工,事后上交实习感言来提高学生对吃苦耐劳的认识。还可以开研讨会,师生一起探讨吃苦耐劳的精神。2.建立社会和学校的联动机制。社会大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影响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环境的随意影响变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创业意识教育。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大力宣传吃苦耐劳精神,为大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榜样。3.建立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机制。学生在家庭中成长,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吃苦耐劳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因此,学校在做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二)争取家庭的支持认可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既是自己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支持与否,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强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进而影响到大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家长一方面要转变自身观念,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帮助儿女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另外,家长还应尽量给予儿女多方面的支持,家庭应当辅助子女尽快适应多样化的就业方式,给予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勇于创业鼓励,认可儿女创业。不仅在经济上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精神上也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三)培育打造良好的创业社会文化环境

1.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业文化建设机制。具体实施方面,要综合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好好利用创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摒弃当前一些传统的陈旧观念,在整个社会创造起一种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宽容创业失败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以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浪潮。2.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脚步。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以及宣传教育等,在整个社会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的良好机制,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推进大学生创业意识强化,促进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还需要高校的正确引导和培养。高校必须强化对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工作,继续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和系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训练力度,进而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1.高校要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加强创业课程设置。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质性纳入教学计划,需要高校做到这两点:一是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既要通过报告讲座方式进行创业教育的模式,更要系统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二是高等学校要加强创业教材设置,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专门的创业教材。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校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来校等各种途径,为大学生解除创业的困惑,解读创业政策,传授创业经验,激发创业意识,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当中。2.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师资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培养,可以通过引进或培养一批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领路者和带头人来强化师资队伍的组建,同时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相关的创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创业指导业务水平,提升教师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教育影响力。

作者:杨勇工作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