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考

时间:2022-11-11 04:33:55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考

摘要:文章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个人发展三个层面分析了加快推进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当前制约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四大瓶颈因素。提出建设与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加大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四个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探索构建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可行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坚持潜心培育,静心守望。

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思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和机遇下,医学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和有益尝试,医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校园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然而从总体来看,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与其他理工科高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组最新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排名前100的没有医药类高校,排名前300中仅有2所(温州医科大学排名169,南方医科大学排名192)[1]。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是当下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医学院校如何加快步伐,主动融入健康中国战略,把握“新医科”和“医教协同”的发展机遇,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摆在医学高等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快推进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健康产业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尤其在全球经历了2019病毒肺炎疫情之后,社会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将会日益增长,各国投入也会加大,呈现“井喷”式发展[2]。健康产业与人类健康和服务紧密相关,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宏大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医学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据调研,尽管当下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依旧保守的就业心理使得绝大多数医学生对日益凸显的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缺乏感知,对健康产业的发展缺乏认知,创新意识淡薄,创业热情缺乏,还没有做好应对未来形势变化,提前规划就业创业方向的准备。因此,作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主阵地的医学院校要加快步伐,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接大健康背景下未来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接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以新发展理念和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加强思想引导,积极推进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技能储备,鼓励医学生增强自主创新和创业意识,积极主动迎接时展的机遇和挑战。(二)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健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认知和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需要持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医学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然而医学领域无论是应用技术创新还是临床技术改良,抑或是推进医学转化等,医院和医生都将是未来医学创新的真正主体与主力军[3],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关键生产力。高等医学院校是医学相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的主要任务,必须尽快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立足本位、积极探索,以国际视野和国家高度,为中国医学科技实现创新性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三)医学生提升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对当下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要主动对接,适应医学新发展、适应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变化,优化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教育是医学院校传授医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的主阵地;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它与专业教育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将为医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中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提升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潜质,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国际视野。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形势下医学生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大融合,更是经济新常态下医学生更好地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育人协同机制缺失。高校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要打破传统单一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领会并把握《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实质,尽早从顶层设计出发,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全程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具体落实。这个过程需要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诸多部门组织协同配合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但在医学院校,由于医学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知还不足,推进不够有力。有些院校即使要求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创新创业,如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处)、团委等,然而没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和职责分工,没有配套的支持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当下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看起来是多部门协同,实则要么“多头管理”,要么“孤掌难鸣”,局面混乱,科学高效的创新创业育人协同机制尚未建立。(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专业教育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在医学院校这个问题尤其突出[4]。医学院校由于专业理论系统性强、课程设置传统固化、学科交叉不丰富,绝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能有效地融入专业教育,仍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相对割裂,独立运行。不少医学院校实质上仍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专业课程教学以外的拓展项目,主要依托第二课堂,以开展比赛、申报项目、开展知识讲座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局限于少数人。少部分医学院校即使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的通识课程,也往往存在数量有限、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与能力训练脱节等问题[5]。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领域缺乏知识的共享与融合,缺乏课程体系的共同开发与实践[6],这直接导致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性不强,成效不明显。(三)有医学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不足是我国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目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校内科研型和管理型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经验少,实践经验缺乏,大多在自我尝试和摸索中带教。校外聘请的创业型兼职教师往往又因缺乏专业背景,教学内容上很难与医学专业匹配,职业规划指导上与医学生的实际发展也衔接不够,授课形式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少,实战训练更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效果。此外,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建立有效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奖惩体系,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时间短,也无法验证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专业教师研究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四)医学生“热情有余”而“耐力不足”。医学生学制长、课程多、学业重、压力大[8]。低年级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感兴趣,但是缺乏专业基础,处于启蒙入门阶段;中高年级,学生虽有一定专业基础,但很快又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持续投入到科研创新或创业实践训练中;研究生阶段,在繁重的科研任务和就业压力下,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人数更少。再加上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预期较为固定,就业渠道相对稳定封闭,就业、考研和出国仍是当前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医学生创新创业社会氛围不浓郁[9],家庭支持力量薄弱,领域内成功案例和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缺乏,学生虽然有热情,但内在需求和动力不足,群体示范和带动效应仍未形成。

三、推进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一)构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贯彻人才培育目标的基本方式和物质基础[10],医学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转化质量上的飞跃,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方法革新,积极构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增添和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和医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维、新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社会需求,多解读国家政策,挖掘和充实医学领域创新创业的案例和经验;设计和构建分专业、分年级、分阶段,依次递进、有机衔接、机制灵活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等。具体实施上,以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等为抓手,围绕临床思维和技能的智能化、临床技术改良、医患矛盾缓和、就医程序优化、社区医疗、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大数据收集[11]等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指导学生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国家政策扶持、互联网、实践平台等资源结合起来,根据个好选择方向,制订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并尝试推进。此外加强与其他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间的合作,建立智库,共享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方法,编写规范教程和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医药卫生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等,推动线下和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二)提升专业教师内源性支持,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导专业教师加入创新创业队伍不仅是当下加强产、用、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需要,更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医学有较高的专业壁垒,毫无疑问,专业教师将是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务最直接最主要的承担者。医学院校要立足培养校内现有教师,积极转变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课程改革等多种手段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课程创新和衔接创业内容,提升专业教师的内源性支持。当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引培并举”“专兼结合”,要从选拔、培养、激励与提升四个方面统筹推进[12]。如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激励机制;支持专业教师在公司企业挂职或在生产一线锻炼学习;组织有热情、有基础的教师定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效,予以科学合理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等。此外,学校还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吸纳优质师资,从政府及企业聘请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学术理论的医学相关产业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担任兼职讲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合理分配授课内容,以弥补学校实践型师资力量的不足。(三)扩大教育覆盖面,分层分类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其内涵在于覆盖性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在医学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对医学生进行特殊的就业创业训练,而是让学生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做学问、做研究、做工作之中,培养和提高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少数人参与,不能仅依托第二课堂进行,更不能为了评估考核、学校排名等看重和追求竞赛获奖,从而将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或个别项目上[13]。医学院校要构建分层分类的实施体系,最大限度地让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受益面。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普通培训可在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础上,再通过参加寒暑期“创新创业训练营”、成立若干科研兴趣小组、开设学术论坛和讲座报告等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进行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和提升。实践方面搭建由浅入深的暑期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院两级创新创业项目遴选和重点培育等平台,鼓励和组织优秀项目团队参加大型赛事交流锻炼,指导和帮扶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有创业意愿项目的落地。(四)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上书本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要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学校除积极发挥现有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资源优势,设计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程,向学生开放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学生的集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医工结合等功能的实训基地,融“教、学、练”于一体,推进真实的模拟演练和实践。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不同于重点实验室或是简单校内创业园,除需要提供让学生体验现实创新创业环境的场地外,还要设计搭建各种富有自主性、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平台,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为医学生从事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提供有效帮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14]。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医学院校要紧扣这一目标,通过创新创业把医学知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联系起来,使之转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转化质量上的飞跃。当然,医学专业壁垒高、培养周期长、成果转化慢,使得在医学领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难度较大,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扎实地推进,切实构建起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高效立体全方位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坚持潜心培育,静心守望。

作者:刘明捷 王铭泽 庄林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