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03 09:18:3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生肩负着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是实现我国战略目标最关键的人力资源。要突破传统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以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位一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构建运行与保障、参与与激励、评估与反馈的协同机制,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四位一体”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求大力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社会发展生力军,肩负着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运用协同理论将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更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带头人和高素质企业家。

一、“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勋科学家赫尔曼•哈肯最早提出了“协同学”的概念,为协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哈肯认为世界的统一既在于它们微观构成的单一性,也遵从其宏观结构规律的普适性。一方面,系统内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序参量的产生;另一方面,序参量的出现与存在,反过来又支配或调控着这些子系统的协同作用,由此促成了系统有序结构的产生与形成,即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得以发生。经过不断探索,哈肯又对协同理论有了新的认识。1987年,哈肯应邀到上海机械学院讲学,提出了协同学的双重含义,认为协同学不仅指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运作,还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碰撞,进而产生新的学科思维。也就是说“物质系统中客观存在着‘协同工作’机制,即‘自组织’的协作运行机制”。可见,协同学明确了正确的思维方向,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科学方法,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协同理论在“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协作,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是“四位一体”的组成部分。其中,政府、企业、高校都有责任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而要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大学生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根据哈肯的协同理论,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这一子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等序参量的协作。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等序参量会根据实际状况发生“自组织”现象,不断促进这一子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从宏观角度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多个部门或行业相互协调和发展,共同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同时也会根据实际状况“自组织”地协作运行,最大限度地推动大学生创业。

二、“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其中:政府切实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牵动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和高校呼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场地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发挥其教育主体功能,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四者之间相互协同,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一)政府:牵动引领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为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储备最关键的人力资源。为此,政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应切实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大力度制定、落实相关创业政策,通过政府统筹、政策引导、项目推进、创业指导服务等,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动和引领作用,搭建创业平台,有效促进各职能部门、各行业共同关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步完善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开展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培训和服务。同时,整合教育系统相关资源,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其次,完善相关政策。政府要制定出台涵盖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财政支持等方面的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并将优惠政策写进各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规定中,使创业工作有法可依。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等,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扶持创业项目。最后,构建孵化体系。建设省、市、区(县)、社区、高校多级创业孵化体系,为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项目融资、财务服务、信息服务、导师指导、培训实训、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扶持与服务,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企业:保障支持创新创业工作

企业在“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支持作用。它主要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方式来指导高校的科研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一方面可以把企业需要解决的项目作为驱动,以任务的方式,通过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激励机制,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大学的科研和教学中。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利用其自身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走进校园,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举办创业讲座,建立模拟演练基地、创业实习基地,为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场地、经验支持和创业指导等,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创业,高校及大学生们也都在积极行动,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而且很多大学生并不适合一毕业就创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可先到相关企业锻炼学习后再进行创业。为此,企业可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关实习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为他们的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

(三)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承担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首先,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自学生入学之日起,就将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己任,不但在专业知识方面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同时,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为学生们的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整合力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学科建设,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和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完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教育手段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引导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举办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素质拓展、创业计划大赛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客体,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政府、企业、高校均为其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持的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扎实掌握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指导和引导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一方面认真学好专业技能,结合专业教育、德育教育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为正确选择创业道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参加课程教学及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参加学校、区(县)、市、省乃至国家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训练项目,结合自身的专业、身边的资源、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实践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还可将有效信息反馈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为其提供借鉴,从而有效构建“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从图1看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政府是主导,发挥着牵动引领作用,应充分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企业是保障,发挥着支持作用,有责任指引高校的科研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高校是基础,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应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自身的各方面资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是核心,需发挥主体作用,在接受政府、企业、高校的创业指导服务的同时,更需强大自身,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三、“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对策

协同理论不但强调各序参量的微观协同,更强调由序参量所构成的各部分协同。根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围绕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序参量,可以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协同机制子类。

(一)运行与保障机制:政府与企业的协同

运行与保障机制是“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的基础,主要强调政府与企业的协同,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国家的政策导向、政府的牵动引领,这是确保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需要企业适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场地、经验和创业指导等支持,这是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保障。一方面通过政府对创业政策的顶层设计,聚焦国家发展目标,科学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制定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提供创业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开展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基地”“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等,通过创业项目孵化、信息咨询、基金扶持、财务支持、融资信贷、培训实训、创业指导、法律援助等一系列服务,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支持。要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深化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调动企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派出优秀人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担任兼职创新创业课教师,并提供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做学生们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培训和服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能够使运行与保障机制有效建立起来,并推动“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与激励机制:高校与大学生的协同

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摆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并纳入改革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同时,呼吁全校教职员工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学习,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巩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政府部门开展的创新创业大赛进行实践训练,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学习知名企业家或行业领域内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应促进学校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等,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应为有创业意向的在校生提供资金、场地等服务,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实践。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清晰透明的奖励机制,在学分评定、奖学金评定和各类先进的评选上对积极创业,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倾斜、给予奖励,激发学生们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并通过分享创业者的经验,让其成为其他学生的创业榜样。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教学单位,其创新创业教育应建立完备的参与与激励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与国家的政策导向一致,以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评估与反馈机制:“四位一体”的协同

畅通有效的信息交流是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协同。评估与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以政府主管部门每年度对企业参加创业扶持情况和各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企业对其所参与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情况、所指导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表现的评估与反馈,高校对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及参加创业实践情况、对企业给予的创业支持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估与反馈以及企业、高校、大学生对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公共服务的评估与反馈等,这些评估与反馈工作能够使四者之间相互沟通,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必须确保反馈信息真实可靠,不能弄虚作假。否则,无法建立“四位一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

总之,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任重而道远。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共同协作才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只要我们以协同理论为基础,理顺四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参与与激励机制、评估与反馈机制,就能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彼此协同,使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迈开新步伐,踏上新台阶。

作者:胡忠英 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郭志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叶峻.社会生态学与协同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8.

[3]袁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3).

[4]赵良君,孟赵,郑铮.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5(16).

[5]刘兴隆,张术茂.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胡忠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