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5篇

时间:2022-07-07 10:30:22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5篇

第一篇

一、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责任主体的几种模式

国外的创业教育有着较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营造出的创业教育支持系统非常完善,主要表现为组织支持和资金支持。国外大学生创业促进的责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政府的参与程度区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或称“美国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和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美国政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供杠杆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法律环境,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补贴、预签购货合同等扶持政策。美国社会各界是大学生创业促进体制中的主要角色,美国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表现得特别活跃。美国的私人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全方位和多样性的支持,不仅在创业教育上,而且在中介服务和融资贷款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了有力的引导和帮助。美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的整体环节中居于辅导地位,主要是负责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特定的素质。美国创业教育组织主要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这些组织分有不同的层级,如全国级、州级、地方级等等。它们进行或支持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这些组织吸引着大量的教师和学生,因而在促进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资金支持方面,美国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元的拨款作为创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股票,联邦政府以资助和贷款方式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帮助。此外,州政府还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不仅如此,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也很丰厚。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主要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Foundation)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包括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多项奖金和捐赠教学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

2.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或称“日本模式”,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和高校辅助”的责任格局。日本政府是大学生创业促进制度中的主导力量。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日本政府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扶植政策,改革教育科研体制,修改和制定相关促进创业的法案,形成了以产学官联合的创新体系。在创业融资方面,日本政府金融机构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日本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促进体制中主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

3.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或称“英国模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位一体”的责任格局。英国在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和调动各级政府、各种组织和民间的力量,形成了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促进体制。英国政府是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创业教育、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等。英国政府专门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社会团体、商会、企业等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指导、资金赞助、创业培训和创业实习等。英国的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力量,负责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通过分析上述三种大学生创业促进责任体制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实施大学生创业促进措施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创业促进体制通常是由政府、社会和学校来通力合作,共同实施的。虽然这三个主体的性质不同,职能各异,但三者通过在各自的领域里制定各种措施,采取各种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间的无缝对接,责任环环相扣,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责任格局,可以有效地将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和措施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学生创业促进的责任体制。尤以美国的模式为最佳,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方主体之间的配合和互动显得非常地默契,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责任格局。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责任主体的进一步明确及对策

针对国内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明确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

1.确立创业教育的战略高度。创业教育应定位在国家的战略高度,在教育理念上要表现出前瞻性和长远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推进创业教育”。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和倡导各类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密切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创业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引导国内各高校认真思考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定位,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大学自身建设与学生发展的深远意义,摈弃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战略高度。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力争形成政府、社会、学校联动的创业促进责任格局。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政府积极扶持,社会大力支持,才能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环境,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因此,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角度出发,政府要鼓励学生独立创办或与他人合伙创办小企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解除大学生创业的诸多限制。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且要建立专家诊所,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政府、社会和企业,尤其是有关企业,应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资金扶持,如按照国际惯例成立相应的投资基金,与其共谋发展,支持他们的创业实践和事业发展。高校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学校应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学校还可建立科技园,形成知识、技术、智力、资金的密集,使其成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大学科技园既是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又是创业实践的基地,是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的广阔舞台。若能在科技园区设立配套的风险投资基金,必定会更有效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而学生方面的重点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

3.高校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促使创业项目成果化、产业化,实现资源全面共享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离不开强大的外部环境平台,当前形势下,高校要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的主渠道作用,整合利用地方政府、企业家、学术界、其他高校、社会创业机构等资源,促使创业项目成果化、产业化,实现资源全面共享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改变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政府投入力度不大,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国内交流平台不畅的现状。一方面,高校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参与,将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争取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优惠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的资源,设立丰富的创业基金,建立多样化的各级企业孵化器,发挥高校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拓宽创业机会,扶持创业成长。同时,构建国内交流平台并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实现资源全面共享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加强与社会其他创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与高校间的合作和校内跨专业学科的合作,共同促进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的发展,使有限稀缺的创业教育资源和经验能得到全面共享,使创业教育的范围、水平和影响力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作者:余国宇工作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篇

一、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偏向理论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培养明显欠缺。由于基础教育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其他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压力增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就更加艰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中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大量的讲座、实践、讨论等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力。

(二)创业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毕业前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大约为30%,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有17%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和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就业,83%的已就业毕业生在县级以下的政府部门和小型私人企业工作[1]。近年来金融危机频发,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加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度,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能够促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甚至能够带动一批人创业,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三)创业教育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意向,却因为种种原因搁置,创业教育可以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会选择回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指导后回家乡创业,可以很好地带动周围的人就业,创业成功则能够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设置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开设几门创业课程,举办几场创业讲座,开展几次创业大赛等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没有一个逐年递进的教育规划,这样单单一两个环节的创业教育,很难真正有效。目前没有一个完整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水平不够,使得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很难与专业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创业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甚至两者相互排斥,直接导致的恶性后果就是学生参加创业教育的热情很高,影响正常的专业学习,导致学业成绩很差,而创业教育又收效甚微,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二)创业教育师资配备不齐全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配备为后盾,然而当前高校急缺创业教育师资,在创业教育上的师资配备匮乏,创业教育要求由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水平都很高的教师开展,然而当前的师资却普遍偏向理论层面,而实践层面的能力较差,这就导致了创业教育更多的偏向理论教育,一些从没有创过业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不完善

实践教学不完善与师资不齐全有很大的关联,缺乏实践型的教师,自然导致实践教学不足。创业是一种实践型活动,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需要真刀真枪地进入社会做事业的,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至关重要,然而高校创业教育却在这个环节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结果导致创业的失败,甚至根本没有能力创业。

(四)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不长效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往往止于大学生毕业,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就要完全自力更生了。事实上,创业初期是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夭折的时期,更是最需要帮助和指导的时期,然而目前没有一个高校能够做到将创业教育平台延续到大学生毕业,更多创业成功的例子是学生在校期间创业,那时能够很好地得到高校创业部门的帮助,创业成功也能够成为高校的典型,而毕业后创业成功与否与高校并无太多关系,这也使得高校没有动力做实际创业指导这件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于20世纪初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2](P.18)。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当中,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一)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1.构建全过程的创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全过程的活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的设置上也应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要按年级形成层次,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渐进式的创业教育规划,对于大一的少数民族新生,要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规划方向,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其制定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规划;学生大二时,应注重基本创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其合作意识,在团队讨论和学习中增强创业能力;大三的学生就要注重创业实践的培养,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模拟创业大赛等等,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提前接触创业相关的事务;到学生大四时,培养学生如何确定项目,如何争取投资等,可以确定一个共同的创业项目,让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在项目中提高自己。

2.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

在注重有层次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其创业教育需求也各不相同,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在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个性化创业教育是在创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下,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赛等形式,充分倾听学生的见解,根据学生的理解,相应地进行创业启发,加深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创业教育中结成教师与学生、成功创业者与学生、优秀学生与学生一对一帮扶对子,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努力在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互融合中寻找出有效的结合点,形成富有特色的个性化创业教育模式[3]。

(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队伍建设

1.引进优秀实践型师资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型的教学人才,引进优秀的实践型教学人才是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队伍的当务之急,高校可以采取兼职和聘用制的方式,从社会中聘用优秀的创业人才,面向社会吸收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充实到创业教育队伍中来,同时引进或聘任科研类、经营类、法律类等不同类别的人才,形成层次、类别齐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从而完善创业教育师资建设[4]。

2.与创业培训机构合作

由于目前实践型的创业教育人才比较稀缺,高校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完善实践型师资的配备,而高校自行培养理论型教师,促进教师开展创业实践,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实效,要想迅速充实创业教育队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同优秀的创业培训机构合作,创业培训机构拥有一流的实践课教师,高校可以委托他们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从而弥补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不足。

(三)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

1.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实践环节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的创业实践活动时,应当注重学生的创业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得实践同学生的创业方向有机的结合起来,防止实践与实际的脱节,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高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属企业资源,配备专门的教师,建立实践基地。

2.开展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大赛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与大赛取得的喜人成绩是分不开,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很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是十分有效的创业实践方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能够全面地了解创业初期的各项活动,很多大学生就是在创业计划大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业而取得了成功[5]。因此,学校重视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给予参与者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

针对高校在学生毕业后就停止创业教育和帮助的现象,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将历年创业者纳入到交流平台中,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交流平台的运行,确保平台的可靠性,毕业之后少数民族创业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联系,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学校的创业教育老师联系,请教相关问题,学校可以在平台上再开辟法律、政策援助等平台,切实解决初次创业的毕业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切实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服务。

作者:宋晓东周建涛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科技创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无疑都会促进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产生,以及促进它们产生新的结合方式,因此,它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狭义的创新教育(InnovationEducation)是指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而广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为了使人们能够创新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即凡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有两种定义,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广义来说,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笔者认为,创业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最终发展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由此看来,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密不可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正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目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形式和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包括学习—创新—应用三个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各所高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但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多数学者认为,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十分重视,但成效不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活动整体开展热烈但发展不均衡;2.形式丰富但层次不高;3.成果显著但孵化率不高。而其中第三点是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便难以产生实际效用,推动经济发展。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和现状

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同,高校创业教育也通过创业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来开展,其中课外活动包括创业竞赛、课题研究和创业实战。对于创业教育工作的现状,多数学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高校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统一、不合理;高校本身缺乏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创业教育教材五花八门,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缺乏有机结合;创业教育模式陈旧,内容滞后,方法、途径相对单一,特别是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等。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来看,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结合的机会很多,但在实际过程中,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主要是通过竞赛来实现,特别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国际交流的增多,高校中开展的创业计划竞赛并不止“挑战杯”一项,也有如SIFE、杭州赛伯乐等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但“挑战杯”还是目前竞赛规格最高、在校大学生参与面最广的一项赛事,全国有3000多所学校参与,200万大学生参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奥林匹克”,在高校师生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也听到一些不认可的声音,比如有教师认为创业计划竞赛距离真正的创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有学生认为比赛是老师、领导和部分学生的事情,如火如荼的各项活动并未给他们带来多大益处;一些外界人士也认为该项赛事场面热闹,但与实战尚有一定差距。这些评价也从侧面说明,在“挑战杯”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目前,“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项目主要分为技术类和服务类。据统计,在技术类的参赛作品中,10%是大学生自己发明的项目,20%是由导师带领学生做的项目,而剩下一半以上是外界人士的科研和创意成果。这样的数据透露出,一方面,鲜有理工科学生为了参加创业计划竞赛而进行科技创新,即使参赛,也主要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商科或文科类同学,在自己寻觅或在学校相关教师的帮助下有机会接触到理工科学院的专利从而进行商业包装,但并无参加科技创新这一环节的相关经历,对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明显。综上所述,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并未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二者长期孤立,缺乏系统有机的结合造成了目前两方面工作都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的不利局面。

三、基于创新双螺旋理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创新双螺旋理论的定义

创新双螺旋是指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正是这种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创新多主体、多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

(二)基于创新双螺旋理论的思考

创新双螺旋的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参与活动的过程。创新与创业是一对不可割裂的概念,而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更是不能孤立开展的,科技创新可以推动高校的创业活动,而创业教育的成熟也会给科技创新带来动力。而在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符合这一理论,创业教育被分割成两块,即受众面广而效果不佳的理论教育和小众参与个别辅导的创业实战。如何更好地推进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提供学生创业平台创业机会的目的,我们需要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创新双螺旋理论对此进行重新审视。

1.学校应成为“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促成者。首先,作为学校,想要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重视创业教育,将其放在一个高度重要的位置,在政策和经济上予以大力扶持。其次,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合理规划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创业教育办公室”或者几个创业示范学院所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全员和全程的积极参与。同时,开拓二者多方位的合作渠道,不能只指望在通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一二次活动,就能全面地推动二者的结合,而是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实习实践活动等各类工作中充分贯彻创新与创业结合的理念,使之互相渗透,互推互进。

2.企业要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的帮助者。中国的创业教育想要取得成功必须重视企业的重要作用,它是创新创业的需求者、推动者和帮助者。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起源地和创业环境最自由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校外企业和校办企业对创业教育的推动。然而,在我国,只有少数名校能得到知名企业的资助,校办企业和学生的创业机会没有关系,这是一种缺乏动力的状态。企业应更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代表社会的需求,鼓励创新思维,为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支持,真正使科技创新转化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层面。作为学校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企业的进入,并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吸引世界500强的资助。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惠普、雅虎、硅谷图文等公司也是通过时间和实战的磨砺才成长为今天的知名企业。

3.教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者。创业需要教师的理论指导,更需要教师的实践引领。这里,教师不止是指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包括社会上的相关人士。创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发展,目前,在高校中,进行科技研发的教师往往专注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对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关注。在今天,他们要想靠一己之力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创业成功,给学生以创业教育的辅导,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我们要求高校教师开拓自己的视野,关注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与创业成功者的合作,鼓励他们走入校园,为教师、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思路和创业感染力。

4.学生要做术业专攻和全面发展的践行者。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每位大学生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但是如果只专注于自身的专业就很难有创新和创业的思路产生。因此,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开拓自己的视野。然而,由于我国的课堂教学形式和电子科技的进步,在国内很多大学中,同学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更缺乏思想的相互碰撞。学生宁愿整天面对着手机,却很少和同学讨论有关学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与大学的精神是不符的,更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应该是开放、活跃的群体,应该积极与各个专业的同学、教师、社会人士进行广泛的沟通,在从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加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商科的同学与工科的同学交流,寻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技术;而工科的同学学习商科的知识,将专利包装成产品。各种专业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能诱发创新思维,创造创业机会。

作者:冯律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第四篇

一、创业教育:大学生由“增压器”变“减压阀”

1.创业的现实意义

近10年来,学术界给出了四个方面的答案:一是教育结构失衡;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及其他约束性制度的缺陷;三是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的挑剔、社会的歧视和排斥等外在因素;四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和就业观念陈旧的原因[2]。而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或多或少的都与高校盲目扩招违背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有关。各高校“重量轻质”的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让钱老也不得不发出“中国为何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感叹!“重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平衡。“轻质”所造成的大学生“今非昔比”的现象,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不得不“挑剔”,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却没有醒悟,还沉浸在与昔日的“大学生”相提并论中。当前,想要把大学生的数量缩小到扩招前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质量。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在高校开展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相对而言,大学生心怀更崇高的理想,拥有更迫切的自我实现需要,具备更专业的知识、更优质的潜能、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聪慧的大脑。也即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和外在条件相对更优越,他们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他们需要的是接受科学的创业教育。根据前面的分析,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大部分应是符合企业家效应假说的,其创业行为必然是对大学生甚至是社会其他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行文至此,对于文章第一段提出的问题,我们暂且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创业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便是有助于其本身及相关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其创业行为与其就业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但这两者之间关系并非停滞于此。

2.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自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却逐年下滑。近10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660万人,与此同时,就业率从同年的74%下降到72%,10年内就业率最低时曾达到68%(见表1)。也许,从数字上看来,就业率下降幅度并没有很大,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毕业生人数这个基数增长幅度是直线上升的。如果这些数字还不足以提高警惕,那么我们可以再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以2011年为例,660万人*(1-72%)=184.8万人,即2011年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为184.8万人。根据中国城市规模按人口划分的标准,城市人口在100-400万之间即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为小城市,在20-50万之间为中等城市,在50-100万之间为大城市,在4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也即如果将2011年失业的大学生集聚在一个城市,得到的结果是一个特大城市的全部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如果当前形势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控制,那么2011年我们“失去”了一个特大城市,2012年我们又将“失去”一个特大城市,2013年我们“失去”的会不会是一个超大城市,答案虽目前不得而知,但也绝不是危言耸听。综上所述,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扩招政策的实施造成其供大于求的失衡局面,这使得创业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创业有成功,亦有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业能力,同理,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也在于其“就业力”[3]不足,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能力”问题。如何才能获得这种“能力”,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一个有效途径便是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以学生创业成功为目标的,而广义的创业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其实质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大学生不应成为社会负担的‘增压器’,而应成为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在这一质变的过程中,创业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图1)。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创业教育概念,并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业产生于商业领域,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同样,创业教育在我国为解决就业问题而生,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未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将创业教育完全局限于操作层面,这样一种“功利性”的创业教育观念,不仅是对创业教育的一种扭曲,更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歧途,进而导致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枯竭”[5]70。

二、“创业教育”在中国

1.从“功利性”的创业教育到“全面性”的创业教育

尽管近几年来,创业教育被越来越多地大学和学者提倡、研究和推动。但是,“就其具有普遍意义来说,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大学的教育行政、教师和学生的层面上,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性认识尚未形成”[6]70。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素质的教育,另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创业型人才,更有甚者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实施创业的全方位的指导,包括理财、营销、经营等。此类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解的着眼点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7]18。虽然,创业教育确实包含这些内容,但这些内容却远远不能囊括创业教育的全部内涵。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等也认识到这些观点的局限性并加以改正,但是,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或者即使思想上认识到此类观点的局限性,但在实践中又浑然不觉地走向“歧途”。这类现象在高校中尤为突出,正如席升阳教授所说的那样:“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大多还属于‘感性的功利’”[6]70。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形式,它的目的和意义远不能止步于此,我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应当更加全面深刻。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陆续开展,我国学者开始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创业教育加以全面阐释。鉴于本文研究需要,在此想借用席升阳教授在其著作《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中所提出的观点。他是从“创业”的语义出发来研讨创业教育,并限定在高等教育的“语境”中展开,最终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他认为创业教育的内核是关注人的本质力量的培育和主体性的塑造,并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围绕其内核和核心价值观的诉求,他提出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特点,并建议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分为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部分[6]53-54。

2.“大众化”创业教育与“差异化”创业教育相结合

大众化的创业教育是“全面性”创业教育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从宏观角度看,现在国家重视培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创业是创新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队伍也日益壮大,“挖掘大学生这个最具潜力群体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仅仅能够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更是提升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8]。其次,从更现实的角度看,如前文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大学生想要从社会的“增压器”变为“减压阀”就需要接受创业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提升自我的就业力和竞争力。最后,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根据一项对全国六省市近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八成大学生表示有创业的意愿[7]19。木志荣老师对厦门大学的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更是显示有94.5%的创业者认为创业教育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9]81。因此,不论是从国家、社会、高校的宏观角度,还是从大学生自身的微观角度,都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实行“大众化”,尽量面向全体大学生。创业教育“大众化”是各高校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望,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个现实:不是所有人都想创业,不是所有人都能创业。这一差异化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更是明显。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同等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他们对创业教育内容、目标的理解存在明显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各异,因而对创业教育的内容需求是各有侧重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调查发现,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一般的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因为他们在实践当中发现知识与能力的欠缺,对接受创业教育更具有目标性,相对而言,他们接受创业教育的基础与能力也是较好的[7]19。当然,这并不代表不参加竞赛或不自主创业的学生就不需要接受创业教育。从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走向来看,选择创业的人数只占小部分,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就业,这大部分人接受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经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学生是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还有将近25%的学生则目标很明确,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使自己能成功创业[7]19。对于这两大类不同需求的学生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以区别对待。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大众化”创业教育的同时,对那些拥有创业热情、创业愿望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加以重点培养,集中优势创业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接受更有针对性的“精英化”创业教育。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在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能够有助于节约创业教育资源。

三、创业教育在中国何以开展?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已经形成独特的规模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本身是一部恢宏的“创业史”[10]。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创业教育向大众化和尖端化两个方向发展,在多样化创业教育模式的推动下,既保证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又保持创业教育项目的较高水准。在美国创业教育项目排名前38位的高校中,有10所高校采用聚焦模式,有20所高校采用全校性模式,还有8所高校采用前两种模式兼具的混合模式。所谓“聚焦模式”是指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由商学院/管理学院负责,学生严格限定在商学院/管理学院。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指向了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之外的学生。其又分为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两种。采用“磁石模式”的创业教育的整个项目的发展仍然依托商学院/管理学院的资金、师资、校友等因素,与“聚焦模式”有所不同的生源更加广泛,其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可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这一模式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便利性,最大的弊端在于除商学院/管理学院的其他专业的教师、学生及其创业教育课程获得充分的发展。采用“辐射模式”的创业教育是指各学院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分别开展创业教育和活动,资金、师资、校友等由各学院自己负责。这一模式克服了“磁石模式”的弊端,但协调各院关系、课程设计、资金募集、师资调动都是该模式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几种模式或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或是片面注重实践,缺乏理论基础;或是盲目扩大生源数量,“一刀切”,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或是存在“精英性”、“少数化”的弊端。结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笔者试图建立在前文对创业教育内涵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层‘金字塔式’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见图2)。

整个模式的建立遵循创业活动的一个基本规律:从有创业冲动到最终付诸创业实践的人群一般呈金字塔式递减[11]112。同理,不论是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层面还是从合理开展创业教育的客观层面,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人数从思想层到实践层一般也呈金字塔式递减。首先,建立在创业精神学基础上的思想层。这一层次包含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两种软技能的培养。创业精神是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的灵魂和支柱。通过对创业哲理、创业伦理和创业心理知识的整合,培养大学生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情操[6]54。创业意识是通过对“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进和多维建构”[6]54激发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挖掘其善于发现“机会”的敏锐眼光。这一层次的创业教育可采用“磁石模式”,并将这一阶段的课程纳入公共课程体系,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思想层的教学与专业关系甚小,采用这一模式既不会出现专业差异的弊端,也能够整合有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建立在创业知识论基础上的知识层。知识层和实践层所关注的都是硬技能的提升。知识层包含理论和方法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其一,创业理论主要是指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创业环境学、创业管理学等相关基础理论,使大学生创业者掌握创立、经营、发展、规划企业和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其二,创业方法主要是指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授创业方法与技巧等。这一层次的创业教育可采用“辐射模式”,知识层,顾名思义,与专业关系密切。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也为了调动各学院老师的积极性,可将这一层次的教学分散在各学院进行,各学院的课程由本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做”,并纳入专业选修课程体系,采取小班教学的形式。

最后,建立在创业实践论基础上的实践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业是一种探索性行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创业前的铺垫式教育,实践层必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一层次包含模拟实践和全真实践两个方面。模拟实践可通过创业设计、沙盘实验、模拟经营、商道大赛等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们将前期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操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实践教育可在知识层的基础上继续依托各学院采取“辐射模式”。从目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来看,大多数还停留在模拟实践阶段,很少有高校将全真实践纳入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来。石国卿和王桂荣提出“对于具有良好创业意识、掌握扎实创业技能、具备完善创业能力,同时拥有具备市场潜力的投资项目的学生或者学生团队,学校一定要‘扶上马再送一程’”[11]113,也即进入全真实践阶段,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借鉴的。理论上,完善了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上,既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能够从实际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进入全真实践阶段的学生数目比起思想层的学生数目会大幅下降,所以可采取“磁石模式”。这一“磁石模式”不依托任何学院,而是集中各学院的优势资源形成创业教育中心。既能够整合有限的资源,提高创业效率,也能够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第一步,在学校成立创业教育中心,这一中心独立于各学院,但由各学院的优秀教师和聘请到的“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等兼职讲师”[9]84组成。第二步,该中心以行政媒介的身份为学生和青春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及社会企业牵线搭桥,推动双方在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达成合作,或由企业方为学生投资项目单独立项,让其独立经营[11]114。第三步,在学生创业项目运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配备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另一方面免费为其提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相关服务。

作者:张贤方鹏顾剑秀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五篇

一、文献综述

(一)创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赵绚丽(2011)[1]经过详细的研究后认为创业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教育的充足与缺失,与采用的创业教育的形式关系不大。创业教育研究不足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瓶颈。要想取得创业教育与产业活动的成功,就必须结合创业教育的规律、要求与特点,实施合理的、科学的创业教学。鲍桂莲、冯爱秋[2]等人认为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才有可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践类课程,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开展,只有少数精英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业实践仅仅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

(二)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刘艳(2010)[3]从高校教学内容角度出发,认为内容目标模糊不清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遇到阻碍。对学生来说高校更像是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处,要解决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应该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目标。郭云贵(2012)[4]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角度出发,认为当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多大学仅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创业教育教材也存在缺少或编排不当的情况。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时、广泛地掌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三)学生认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林雪岩,刘洋(2013)[5]从学生的角度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看法落后,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效果不明显,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一系列问题。李贵兰[6]认为创业意识影响着人们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与能动性。可以说,创业意识是创业的精神支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生走向创业的重要动力源。唐根丽,王艳波[7]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也存在一定的阻碍。

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2003年,美国共有1600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并成立了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日趋成熟:创业课程逐渐增多,教育模式反复更新,理论研究逐层深化。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举办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其中,创新创业大赛颇受重视,全国以及各地区每年都会举办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大赛(参见表1)。另外一些高校也会举办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比赛。

2.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各地区、各高校的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种类逐渐增多,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总体趋势呈上升势头;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文献的产出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3.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恰当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思想使得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楚,认为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不大[9]。其次,大学生的“求稳”使其缺乏冒险精神。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创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为22.9万人,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而最终选择创业的仅为1%[10]。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创业类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比较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全面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三、创新创业教育瓶颈产生的原因分析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都较低。本文认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发展瓶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讲授课课时过长,实践课缺失

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以公选课或必修课类型出现,上课时间为32学时—36学时。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讲授课的形式开展。讲授课的目的是集中时间将所学知识教授给学生。目前国内高校讲授课课时过长,一方面会使课堂内容冗长枯燥,造成“拖延时间”的感觉;另一方面会造成只学“理论”而欠缺“实际”的局面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展开。

(二)学校与企业/公司之间欠缺诚信、可靠、长久的合作关系

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建立企业/公司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如果学校与企业/公司之间有合作平台,那么学生可以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去企业观摩、学习或实习,在具体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目前虽然有些大学与企业建立了学习交流平台,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很难维持长久。一般的合作企业都是不断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就业的思想;或者一些本想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很可能会“享受”工作的感觉,最后放弃创业走上就业的道路,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失去原本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大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更进一步。但是创新创业大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创新创业大赛的选题很大程度上受指导老师能力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大赛与企业联系不够,很难吸引到有实力的投资方,导致很多优秀方案都只停留在方案阶段,很难真正地实施开来。

四、总结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与具有一定水平的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创新创业比赛的举办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加快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应合理运用各种平台,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帮助大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等,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其次,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投入力度,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所有的学生,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校一般都设置了经由老师指导下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学生社团,我们要努力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的创业意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最后,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架构。国内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必须要想办法吸引社会上人、财、物的支持,建立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大赛支持架构,这样才能体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真正价值。

作者:李凡工作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