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分析

时间:2022-06-19 09:22:01

医学院校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分析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存在“隐形缺课”现象,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目标达成度均不理想等问题。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随着信息化教学(如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的大力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生源质量差异大,学生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自律性差等问题,课堂“隐形缺课”现象明显。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医疗服务关系到人的生命,同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高[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一环在于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思维意识[2]。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最主要的环节,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对高校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课堂学习质量现状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与非医学类高职高专相比,学习科目多,知识量大,课程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相对繁杂、枯燥、深奥,导致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并积极参与教学环节的学生不多,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戏谑:“教师在课堂来个脱口秀表演,个别学生也不会抬头看一眼。”课堂作业显示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理想,思维能力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较差。

2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因素

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因素分为以下3个方面:学生因素为内因,教师和学校因素为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1学生因素。2.1.1学习基础和习惯。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其自身因素对课堂学习质量的影响最大。由于专业不同,学生高考招录分数差别大,学习基础、习惯、自律性差异明显。具有生源优势专业(如临床、口腔、护理、中医专业等)的学生基础好,自律性高,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强。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专业(如影像技术、眼视光、康复技术、药学、卫生管理等)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律性差,课堂知识难以消化吸收,课后又不主动查漏补缺,久而久之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或是“无所谓”的态度,形成恶性循环,对课堂学习完全放任自流。2.1.2学习动机。学生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内部动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有明确展望目标的学生,如继续深造、职业规划等,学习主动认真,富有进取精神,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如有专升本愿望的学生,提高自身的层次、改变自身处境的动机较强,学习勤奋认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的学生,通过学习增加找工作的筹码,获取资格证书(大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愿望强烈,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相反,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展望、无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消极被动,只为获得毕业文凭上课。加上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对专业前景忧虑,自暴自弃,难以配合教学工作。2.1.3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考志愿为本人选报的学生,对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亲属从事医药工作、家人需要解除病痛等),学医兴趣浓厚,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高,学习行为积极主动。而那些非本人填报意愿或是调剂志愿的学生,往往对医学兴趣不够,容易对教学工作产生抵触心理,课堂学习质量不佳。2.2学校因素。2.2.1学校政策。受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在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方面被束缚了手脚,不敢大胆管理,某种意义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滑坡[3]。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低要求”尤为明显,“宽进宽出”成了普遍现象。学校对学业管理松散,考风考纪不严,对挂科的惩罚力度太轻,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学生只求“及格万岁”,甚至对不及格补考持“无所谓”的态度。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投入精力不足,课堂学习质量较差。2.2.2课程类型。课堂学习质量与课程类型密切相关。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就业压力大,学习的功利性过强,与评优评先、考证相关的科目学生学习意愿强。学生急于求成现象明显,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专业课课堂学习效果好于抽象、复杂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科目地基不牢,则影响了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实践教学是理论课堂教学的延续深入和发展,动手机会多、采取小班制教学的实践课学习效果普遍好于相对枯燥的理论课。2.3教师因素。2.3.1教学能力和风格。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受教师教学技能高低的影响。医学课程课堂内容、知识点多,高职高专学生自学能力差,学生学习依赖教师的传授与引导。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强、课堂生动丰富、幽默风趣、个人魅力强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受扩招影响,年轻教师居多,基础知识扎实,但教学经验欠缺,授课照本宣科、单调乏味,与学生缺乏互动,影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2.3.2临床经验。高职高专学生普遍更关心知识的实用性,希望教师能够结合临床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授课内容贴近临床实际,这使具有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普遍更受欢迎。医学基础科目中理论知识丰富但临床经验欠缺的专职教师,其课堂教学则相对遇冷。

3建议和对策

3.1严格质量管理。高职高专院校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教学质量应满足市场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教育。从入口关上提高生源质量,在出口关上,采取“宽进严出”的模式,重构人才培养质量观,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提升品牌教育。目前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教育过程和成果。国家统一的医学类别执业资格考试大多在学生毕业后实施,达不到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在校知识技能的评判和对学生的督促作用。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尽快建立分阶段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化考试等,这样才能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3.2早期接触临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大一为专业基础科目,大二为专业科目,临床见习机会较少。学生对广义层面医生的社会角色和使命认识不够深入,基础与临床科目呈割裂状态。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如在大一、大二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临床见习、讲座和社区实践等,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以培养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将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3.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了解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他们的兴趣点。高职高专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实验课的兴趣高。要在授课计划中整合理论和实验教学,充实实验课内容,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综合性试验。从兴趣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3.4开展思想教育。针对学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功利思想,学校应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调动其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完善学习策略,做好职业生涯引导和规划。促使学生树立自我负责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以应对就业的压力。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需要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升人格魅力,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师资培训,选派中青年专职教师到临床实践和培训,进行知识更新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推行医教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使教师团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促进者。目前医学院校因扩招而新教师增加较快,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加上高校的晋级政策偏向科研和论文,因此多数教师仅满足于维持教学时数和任务,不愿实施教学改革[1]。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师的晋升政策一致,真正潜心教学业务的教师并不多,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尚需国家、学校共同探索和解决。3.6严格学业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采用多样化、多维度来评价学生,将期终考试压力分散到平时,实施由平时的测验、期末测验、平时作业、课堂随机测试等过程评价。对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管理,课堂学习质量计入考核成绩,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严格学业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以考促学,引入淘汰机制,必要时可坚决淘汰不学无术的极少数人。课堂学习质量不理想,学生课外的自学情况更不乐观,如PBL课程、慕课、混合式教学等开展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目前医学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较低,也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将大学教育“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4]。医学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总体较差,只有找出影响学习效果的“短板”,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守住高等医学教育的底线,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增强竞争力,逐渐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7):1-4.

[2]窦心浩.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4):69-74.

[3]施建明,杨永丽.地方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655-658.

[4]张俊超.本科教育变革与大学生学习效果测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44-46.

作者:王 静 李 寅 要建超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