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10篇

时间:2022-10-12 08:28:08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10篇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课程开设的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开展好多年了,总的来说,越来越被教育部门重视了,从刚开始的仅仅要求学生认识计算机,到学习一些简单处理软件,到把信息技术整合成一门像样的完整体系,比如科学教育出版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拓展讲述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很多内容:从信息技术与社会,到信息的获取,到信息加工,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信息的资源管理。可见教材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分析更具体化了,定义得更科学了,内容更专业化了,信息技术学科逐步发展成一门有完整理论支持的学科了。与此同时,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了,不仅仅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还要从概念的角度理解计算机与信息及信息技术、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挖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特色。

(二)学生状态的现状

虽然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有所提高,可是有很多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不正确,他们甚至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正好拿上课时间来轻松一下,可以上网聊聊天、打打游戏来缓解一下学习压力。其实并不然,21世纪以后,人类和社会的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也成了一个信息化社会,能否在信息化社会里发挥自如关键还是在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多少,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从中小学开启,必须让学生高度认识并认真学习这门课程。成为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

(三)考查形式的现状

首先,从200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来看,任务还是相当的艰巨,学生必须测试合格才有资格填报高考志愿。考查范围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涉及高一教材的基本理论以及信息获取的一些基本技能,信息检索的一些基本技能等等。学生如果还是浮于知识的表面,上课无所事事,不动脑子,那么考试当中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2008年学业水平测试的部分操作题目,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老师来讲,那么想得到满分是不可能的,这样导致题题都扣分,最后极有可能会不及格。

二、改变信息技术课现状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新课程目标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想有以下几点做法:第一,在教学中不能进行单一的技能演示和训练,突出面向问题解决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从实际应用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可以在每个学习单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体任务,让学生乐学,从中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中自主地、积极地合作探究,让学习变得既快乐又高效。第四,可以通过网络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因为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所以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种恰当的氛围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地在知识的运用和探索中寻找信息真正的价值,从而完成信息的内化。

(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现在已经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重要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却不在高考之内,以至于很多学生不去真正用心去认识和学习这门重要的课程,上课时,学生只是利用网络娱乐和游戏,所以不能真正的把这门课学好。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门课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应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们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了课程形态这一外界因素外,教师还应从学习主体的内因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据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觉得“没有意思”,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我们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直观性、操作性、发展性和互动性;第二,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他们的兴趣广泛性、想像的丰富性和精神的创新性;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兴趣有了,态度自然就端正了。

(三)建立激励学生创新的学习评价机制,提高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作者:李靖 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在信息技术被普及应用到各个行业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人们对于这一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工作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视这一学科的存在,并且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尽管如此,这一学科的教学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我国依旧存在着较大程度的贫富差距,因此在生活水平上国民差距还悬殊,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水平差距,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学生几乎从小开始接触计算机,不仅能够进行娴熟的操作,甚至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尤其是初中计算机客户层不会被列入中考中,因此学校对于计算机的开课情况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甚至不会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这就使这些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基础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悬殊的差距,使相关教学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课程有限

在高中阶段,正处于备战高考的攻坚时期,几乎所有课程都被考试科目全面覆盖,几乎没有信息技术科目的生存空间,即使有课程,课时也十分有限,目前一些专科院校才会进行计算机的考核,而普通院校则是计算机成绩过关即可,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还是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很难全面开展,课程的学习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3.课程教材存在缺陷

在课程教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整体设计不够合理,很难使教学内容能够前后连贯,这对教学工作造成很大阻碍,使教材几乎不存在任何利用价值。教材内容的缺失,使教学失去了参照,不能够使学生在步步为营中逐渐积累起相关知识,获得持续性提高,课堂教学几乎失去意义,最终忽视这一科目的存在。

二、信息技术教学措施

1.理论联系实践

在针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并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能力上。针对计算机课目,很多理论性知识十分艰涩难懂,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只有通过实际接触计算机,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够对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过程中,这样学生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才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印象,并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实践操作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将开阔,而且还会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认识,能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进行科学的归纳以及系统的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疑问,并在课堂上自觉地寻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实际的认识,并在实际认识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实现对事物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并最终上升到感性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将能够在这其中领会到更加丰富的内容。

2.强化意识培养

相对于知识和能力对学生影响更加深远的,是学生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突破,使学生各个方面的意识能够在教师培养的辅助下逐渐形成。所以教学不能够再局限于单一的经验,应使教学增加一定的横向关联性,强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充分领会,并做到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应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研究,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科研意识,在教师有意识的推动下,进行进一步创造,使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实用价值,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科目的学习就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综合素养。这不仅实现了教学上的突破,学生还掌握了一项生活上的基本技能,能够通过这项技能完成很多事情,提升学生自身的存在价值。信息技术在未来的教学系统中,必然会成为普及性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具备相关的技术和能力,将使学生的自身竞争优势明显增加,在将来进入社会中,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如此,以这一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拓展性学习,将能够使学生自身成为高端的技术人才。

作者:赵军仙 单位:浙江省兰溪市厚仁中学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

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一定要更多地注意学生比较了解的事物,依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设置问题情境,教学就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知识的时候,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节日着手,引导学生挑选一个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节日,如中秋节,以此来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检索他们挑选的节日的来由和特征,由于是学生自己挑选的节日,所以他们都比较乐于去操作。学生们自己动手检索完以后,将他们获取的知识汇报给教师。教师在学生检索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常见的检索方法,这样学生在检索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不仅对信息检索知识进行了练习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出发

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接受问题,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带动起来。信息技术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时,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样学生就可以实现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及习惯,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全班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比如,在学习PPT制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还可以组织课堂知识比赛,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起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对五次信息变革的重要历史意义有较深的感受,让他们明白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教学环节:将所有的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每一组选出一名同学扮演聋哑人,让其用肢体语言来表达他想要的东西,并开展小组比赛,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从课堂活动内容着手

实验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实验课充满了乐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都得到较好的体现,通过实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来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佳。比如,在学习视频和动画信息制作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主题,设置问题情境“,怎样通过动画视频将这个主体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们都很积极踊跃,七手八脚地准备起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同学之间相互探讨等方式展开学习。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们的学习成果都比较突出,使教师眼前一亮。通过这种动手实验方式,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视频、音频的制作方法,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打造出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四、将各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许多知识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设置问题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进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掌握较多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比如,高中物理在学习“布朗运动”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感觉到比较吃力,因为这样的知识点比较抽象,且难于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将“布朗运动”展现出来,设置的问题教学情境是“怎样使用动画视频来展现布朗运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在制作动画视频的过程中对布朗运动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教学情境的时候,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网络技术比较发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更多地关注网络化信息技术教学,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促进现代化的教学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张荣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1讲授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如高一《信息技术基础》中的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等等。上这些课时,笔者常常是带上自制的课件进教室,因为这些理论课没有上机操作的任务,所以在教室可以避免计算机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学生也能像听其它课一样认真听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游戏引导法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适时穿插一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同学们都喜欢看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这个节目,节目中有许多独出心裁的游戏环节,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笔者就经常把这些游戏搬到课堂上。比如在给学生上《信息的主要特征》之“依附性”一课时,笔者就引用“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形式。上课之前,笔者准备了一些动物名称和成语的卡片,上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比划的人可以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提示描述,但是不能描述某个字的读音或写法,在三分钟内答对题目最多的一组获胜。这样一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游戏的形式让同学们去接受,学生不但乐于去学,而且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中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尤为关键。比如,在讲解《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时,其中有一个任务就是利用Photoshop中的图片合成功能来加工处理两张图片,事先给学生提供两位明星的单人照,然后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这两位明星合影照。学生一看就知道合影是教师移花接木得来的。教师适时抛出基本任务1:学生模仿教师的课堂操作,完成两张简单图像合成。接着,抛出进阶任务2: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主题和素材,完成图像的简单合成,所涉及的图像缩放和旋转方法由学生自行探索。最后,抛出拓展任务3:自己获取图像素材,完成图像简单合成。让学生体会套索与魔棒工具之间的区别,并探索其他抠图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去做,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更简洁易行的方法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分层教学法

我校学生来自全县不同的学校,因为受不同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程度的影响,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别很大。比如,通过观察了解,有的同学让他打几个字,他都是眼睛紧紧地盯着键盘用“一指禅”一下一下地敲,半天打不出几个字来。而有些同学却是一开机就知道打开浏览器上网,甚至从网上下载资源,打起字来更是得心应手。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刀切”、“一锅煮”,那注定只能让差生更差,优秀的学生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分层教学就势在必行。要实行分层教学,首先得先把学生分层。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大致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初中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接受能力强。第二,以前没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或只是偶尔进过一两次网吧,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基本属于“空白”。其次,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类学生,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课本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还要求他们能进行拓展和延升,将知识进行迁移。对于B类学生,要求他们消化课本知识,学会操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技能。再次,练习设计的分层。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课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学生上机操作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上机练习的设计。在设计练习时也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分A类和B类练习以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岳文莎 单位:宁夏隆德县中学

第五篇:基于合作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一、切实明确分工、科学分组,为合作学习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分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小组人员如何组合与学习成效具有直接关系。一是小组成员的人数划分必须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特点相结合起来,通常以3~4个人为一个小组较为合适,这主要是依据一般机房的计算机位置设置以及教室内进行合作学习的座位设置,3~4人为一组便于座位相对集中,相互进行讨论更方便,上机也便捷。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有合适的时间进行理论思考与技术技能反思,又具有较为充分的上机实践操作,发挥客观硬件物质条件的最大效能。二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是否科学合理对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影响非常大。通常应指定那些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应用技能较为娴熟,同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作为负责人。在具体操作实践方面,教师也应安排小组负责人“先人一步”进行,可以起到一个引领示范的效果,还有利于协调成员的合作关系,促使合作学习更加高效。三是小组成员组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并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组合,这样可以起到“互补互学”的效果。

二、将情境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特点,遵循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内在规律,积极创建有助于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良好教学情境,让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加积极与活跃,让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理性与科学。例如,可以适当引入缓和音乐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音乐,促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紧张情绪得以舒缓,从而充分激活他们沉睡的思维,促进他们思考,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积极变换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特点有助于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同时也有可能促使他们一起玩耍。因此,广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加强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研究,积极引入各种更为新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为持久的“粘连”,产生更多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与自觉性更为强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以引入更加丰富的素材,既有图片与动画,又有音乐与视频,还有互动交流的小程序等,从而让小组合作学习增添动力。

四、积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集体性和开放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必须科学把握好合作学习的集体性和开放性,对学生们的学习限制做到合情合理,既可以让他们大胆交流与创新合作,又不至于让他们“自由放羊”,促使他们在科学的学习轨道上自由翱翔,进而信息技术的学习激情得以不断迸发,学习潜能得以不断开发,综合素养得以不断提升。例如,引领学生学习有关编程设计后,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课外作业,让他们在更为开放的空间中自由发挥,增强他们的理性思考和实践锻炼。

作者:袁京莉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第六篇: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考

一、同层分组,明确分工,营造竞争式的合作氛围

人在成长和学习中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课堂氛围的营造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合作中竞争,教师可以将程度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给予明确的任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竞争式的合作有效地将学生的个人潜能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为小组做贡献,同时又促进了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使之在短时间内相互学习、借鉴和整合,从而完成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作品。如在做PPT的练习中,如果让学生独立去做,学生往往对整体把握得不是很好,掌握各种功能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那么就可以采用“同层分组”的形式,给予明确的小组任务,并在各个小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这样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从而非常积极地来进行操作,遇到困难的问题积极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能出谋划策,从中进行评价、筛选和整合,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二、优化资源,培养信心,建立互助式的合作方式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个人的特长、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接触得比较多,相对接收能力、综合能力就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平时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少,各方面能力就比较弱一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形成互助式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如在学习“制作网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来进行分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对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师生、生生的相互帮助下完成网站的制作。在合作中教师还可以采取竞争式和互助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发挥优势学生的特长,挖掘弱势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制作之中,在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作品,从中体验网站制作的快乐,建立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建言献策,发散思维,形成开放式的合作结构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将每个学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对重难点进行攻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多角度、多方式地进行思考,建立开放式的合作结构,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化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不仅激励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同时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拥有一种“被尊重”的骄傲。如在学习“数据制作图表”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数据,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让学生来建立图表,利用学生自身的能力来让数据说话,学生的思维立刻被调动起来,利用了折线图、柱状图、圆柱分布图等,不同图示的展示给了学生不同的观察思考角度,促进了学生的相互比较、分析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以生为本,点拨为主,进行主体式的合作评价

合作学习的完成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才能体现其学习的共同性。在合作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和自身的角色,组织学生的分组、分配任务和及时点拨指导,避免单纯性地讲解,利用学生自身的能力来完成任务;同时要激励学生的参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集体分析问题、有效整合意见,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如在学习“数据结构综合运用”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立“开锁难题”,来引导学生的一步步思考和分析,小组内学生主动围绕“题目描述—数学模型—思维导图—数据结构—算法设计”进行探索;然后在小组间学生的对比中进行“算法评估—算法改进—发散方法—整合归纳”的讨论,使得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地对本小组的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步步为营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领悟其中的探索思想,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与经验,真正地做到厚积薄发。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和谐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经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合作学习更适合自己学生的发展,爆发学生内心的“小宇宙”,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整体素养的提高。

作者:张坤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七篇:接触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接触式教学的内涵分析

接触式教学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思考,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在不断探索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新的技能。

二、接触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优化教学设计,为接触式教学导航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特点,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等方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窄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但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性、随意性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一定要不断窄化,要不断量化教学目标,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第二,教学任务的制定要具体化。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也就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实现。因此教学任务一定要细化,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细化为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任务和问题。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当。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荐,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在教学中却呈现出随意使用教学方法的现象,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临时性选择,没有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2、建立学生主体课堂,为接触式教学铺路

接触式教学是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的局面,还课堂的主动权与学生,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实践操作密切相连的,是要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检索,信息筛选,信息保存,ppt、excel的制作等操作技能,以真正实现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接触式教学主张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主要显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知识是以学生自主建构的。例如,在《信息的储存》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导入,一名教师想建立电子相册来纪律班级学生的成长,在电子相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一些背景图片和音乐,但是这名教师不知道在网络上找到的信息如何进行保存?现在请大家以小学为单位学习,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如何储存网络上的图片?如何储存网络上的音乐?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通过两个导学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二是,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实际操作。接触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接触电脑,能够及时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目前,许多高中学校没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所需要的设备数量较少,配置较低,在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际操作,造成信息技术学习的形式化。

3、密切学科联系,为接触式教学铺路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已经由知识储备向发展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也就是说,课堂学习已经不是课程学习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端,课堂教学时要开启学生更广更深的学习。信息技术是无法脱离学科知识而存在的,这是信息技术开展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开展的主题。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丰富,也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分配的任务有:第一,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间、内容、事件;第二,查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第三,制作ppt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介绍和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多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历史、语文等,这些知识促进了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这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功能所在。

4、联系学生生活,为接触式教学助推

接触式教学指的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自主地解决问题,学习的主题和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高中信息技术是关系计算机操作的一些知识,单就这些知识来讲是枯燥和机械的,因此要为这些知识注入新的内容,通过内容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主题内容的选择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例如,在《excel的处理》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制作课程表和学习计划表。这些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制作完成后可以重复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如何建立新的表格,如何拆分和合并单元格,如何将单位格斜分为两个部分,如何根据字数和字体来调整单元格的大小。这些知识正是高中生表格处理的重点知识,通过生活问题的引导,学生更加贴近地感受信息技术的运用。综上所述,接触式教学指的是密切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主分层次设立引导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作者:韦可兵 单位:洪泽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改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一、依据学生能力,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汉字输入方式、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编辑系统、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数据库系统以及相关的互联网知识等,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考察,然后以此为基础,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使其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训练学生合作意识的计算机教学方案,改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演示文稿知识时,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然后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应穿插安排理论讲解与上机练习课程,要坚持两者同步进行,以理论知识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南,通过上机实践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样,也不能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而忽略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笔试水平较差,因此,学校应当“量力而行”,结合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数量、信息教师人数、学生数量等合理设置上机课程时间,尽量保证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察看学生的操作步骤,一旦发现不合理操作,要对其及时纠正,当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后,向学生布置“设计以介绍家庭成员为主要内容的演示文稿”的作业,依据学生作业内容的充实度、样式、色彩、动画效果等,对其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奖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其在计算机学习中满怀信心。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讲解过程中,应尽力弱化自身的主体作用,不能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将课本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使其被动的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不仅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探索计算机知识,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点拨的作用,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表格知识时,除了讲解电子表格的应用原理、用途、处理方式等,还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利用电子表格对班内此次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计算每位同学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各个科目的平均分,并根据学习成绩进行排名”,当学生进行统计核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公式,让学生在统计、计算、排名过程中,学会电子表格的使用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应公式解决各类问题,使其真正感受到电子表格的实际价值,从而重视对其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优化考核方式

计算机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见的难题。因此,高中学校应不断优化计算机的考核方式,每学习完一章内容后,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进行考查,理论知识涉及的面不应局限于课本内,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应当涉及计算机常识,操作题考查应以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为主,例如,考查学生设计学校食堂招牌菜宣传海报的能力,应根据海报的内容、形式、色彩搭配、宣传标语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敢于融入自身思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同学进行加分奖励,期末成绩由每一章的考核成绩、课堂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以及最终比试成绩四部分构成,通过这种方式,弱化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使其重视计算机的过程学习,不再为了获取比试成绩的高分而死记硬背,以此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结语

计算机学习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够熟练应用文字编辑软件、电子表格操作以及电子演示文稿操作等是新时期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对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提升高中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

作者:张志成 单位:句容市第三中学

第九篇:反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信息与技术的简单组合

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仅仅从概念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素养并没有区别,对此概念的理解不能概念化,不能认为信息技术素养就是积累了信息、提高了技术之后就自然生成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与能力水准。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素养是内隐在学生有形的学习之后无形的东西,它能在面对信息与技术要求时自然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水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今天的高中学生具有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已经很丰富,但不能认为其信息技术素养就很高,这样的矛盾凸显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素养提升的迫切性。

二、基于信息与技术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实践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之外,信息技术素养的真正落实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现以“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观点。“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常常因为知识性过强而被教师忽略,加上学生也感觉太多的知识识记而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自然不会感兴趣。这实际上折射出信息技术素养提高面临的困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知难而进。首先,拉近高科技信息与生活信息的距离。当前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过多年的信息与技术的洗礼,谈到信息技术,想到的便是通信卫星、互联网等,而很少想到身边就有更为丰富的信息。因此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更为全面,而这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最为基本的东西。其次,寻找生活中的“信息”。生活中的信息与高新技术下的信息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课本上的文字图形、课堂上教师展示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上的In-ternet自不必说,早晨妈妈喊起床的声音、上下课时的铃声、上到第四课时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声音也是丰富的信息源。再次,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开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信息存在于哪儿呢“”有没有载体的信息呢”,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认识导向“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且信息在依附的载体之间往往是可以传递或转换的;通过“信息具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在于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于其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生产与使用;而当笔者向学生介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时,学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信息的经济、社会、政治甚至是军事价值。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二是学生所不太熟悉的信息技术世界。在前者的努力中,笔者通过某次考试成绩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计算,可以发现平均值、极差等数据对一个班级某个学科的精准把握;而对于后者,笔者则将大数据思想向学生传递,以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信息把握得越准,组合得越科学,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大量且无序的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有机组合,也是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掘。当学生认识到信息是具有丰富的功能时,他们信息技术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三、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师生教学关系再思考

将信息技术素养当成是教学的重心,那就会发现实际教学中师生教学关系需要重构。一方面教师不能完全充当信息技术的讲授者,因为那将意味着信息是一个单向传递的过程,这与信息技术教学所依赖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是斟别的过程,笔者以为学生如果具有了这样的意识,那就意味着对信息有了理性思考,也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夺人眼球的信息就随手转发的情形了。总之,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师生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信息与技术进行现代意义的加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王栋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第十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1.明确合作学习模式优点,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必须学会如何运用计算机才能与时俱进,就如同邓小平爷爷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不错,学好计算机是时代的趋势和必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更注重的是基础性和先导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而且可以为以后进入大学学习其他后续的计算机类课程,尤其是与此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在这样重要且实用性极强的学科,让我们看看引进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合作学习模式强调的是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所以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和最后要达成的共性都要形成统一,每一位成员都在参与这个合作,都在共同创造学习的成果,这让每一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更会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合作学习模式就发挥高效性。

1.2有利于各不相同性格的学生人格的良好养成。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而有的相对比较内向,在平时就比较沉默寡言,这样分小组的学习就让这样内向的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变得开朗,而开朗的学生就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和领导能力,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性格和人格,让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中取长补短,使他们共同进步,全方面发展。

1.3习模式更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每个人的思维都不一样,也许有时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但是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还不一样。让不同的人组合在一样,思维的分散和聚合,在这个过程中的集思广益就很容易产生创新的想法。同样,也许别人的一个提议让你瞬间思路畅通想到一个好点子,这样创新的想法和思维就慢慢成形。

2.重视合作学习模式,让合作模式走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在一堂课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除了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外,最大限度地取决这堂课的引领者———老师。我记得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这篇文章是王安石的著名散文,它讲述了一个神通“方仲永”因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做造钱的工具而沦落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篇散文虽然很短,但是当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与后天学习的教育和学习有很大关系。因此,当高中生正处在全面接触外面事物和知识,培养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候,教师的引领显得格外重要,对于课堂也如此。那么就要求教师从自身重视合作学习模式,从自己的教学方式中发生改变,加入合作教学模式,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然后在课堂上经常引入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调动积极性,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学到知识,然后培养他们懂得与人合作这走向成功的捷径。比如,在教学生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中,让全班同学组成若干个组,自己选出组长,每个同学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有的查资料,有的打字,有的找图片,有的排版,有的找音乐,有的整合,有的演讲……最后把每个人的分工写下来,这样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就成型了,这样既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又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把一个作业分工后每一位成员就显得轻松,而每位学生精益求精做自己的任务,这是一个团队,大家都不想拖累他人,这样下来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一分力,合作学习模式也就发挥了它的作用。

3.结语

既然你愿意画地为牢,又为何抱怨天地不够宽阔。这告诉我们要走出自我,去和别人握手,去交换意见,去合作,才能让那个你的天地变得更广阔,才能让每一次角逐更成功。为此,在今后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充分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作者:王连青 单位:宿迁市宿城区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