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1-12 11:26:33

“互联网+”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因“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获取改革契机,借助“互联网+”外在动力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在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保证体育教学符合现代化教育特征。本文以“互联网+”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背景的分析为切入点,阐明传统体育教学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与影响,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学特点,提出“互联网+”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以期发挥体育教学最大能效。

关键词:体育教学;互联网+;背景;高校;改革

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逐步朝着“互联网+”业态挺近,同时“互联网+”又作为高新技术融合于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发展中。而互联网+教育理念的诞生,促使现阶段教育教学事业充分融合信息化技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出信息化、科技化发展态势。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创新的局面,但是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加之滞后的教学观念、方法根深蒂固,致使高校体育教学开展违背课程宗旨,不仅限制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甚至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造成影响。鉴于此,高校可巧借“互联网+”东风来革新体育教学,立足于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达成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互联网+”下体育教改背景分析

(一)新时期体育发展要求。教育部下发的相关纲要文件中,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以下目标:(1)鼓励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并主动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目标。(2)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创伤处置方法,并通过体育活动参与掌握健身方法与运动技能的目标。(3)懂得合理搭配膳食,学会自我正确健康与体质评测,维持健康的生活行为的目标。(4)学会通过运动调节心理平衡,做到在运动中端正自身生活态度的目标。(5)以体育活动为载体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但是当前滞后且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因其局限的教学时间、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无法为高校体育教学达成上述目标做出保证。对此,需借助教学改革的手段来正确树立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观”[1]。(二)新时期互联网模式的普及。体育教学改革融合互联网模式,可以促使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发展至新的层次与阶段。互联网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互联网特点与优势的发挥,教学期间依据对学生个体基础、爱好等信息的掌握,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学生视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资源、控制进度,凸显出学习主体的地位,并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正因此,互联网教学模式有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实现在教学期间展现学生个性,消除以往一刀切、满堂灌的教学局面。此外,依托于“互联网+”应用实现智慧教学,合理整合与配置教学资源,促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

二、“互联网+”对体育教改冲击和影响

当前互联网在各领域纵深推进过程中,逐渐诞生“互联网+”理念,促使我国传统行业格局因互联网被打破,教育行业同样囊括其中。“互联网+”下体育教学改革意味着体育教学的各形态均需升级换代,表明当前高校体育现行的教育模式、方法等受到较大冲击。[3](一)冲击传统教学生态。传统教育认知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实体学校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必要载体,所有教学活动的实绝只能以学校实体为依托。而“互联网+”的渗透,促使传统教育模式的应用无法保持主宰地位,微课、慕课的实践开展不仅获取较为客观的教学成效,亦能证明在线授课服务同样可以发挥出育人的作用。[4]由此,“互联网+”下教学活动不再只局限于封闭的空间与时间,而是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的方式。同时,教学生态正因教学形态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传统教学中的“在场有效性”因“互联网+”的融合而得到转变,借助网络渠道即可实现对体育知识、技能、经验的获取,促使体育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变得更为开放化,且体育课程课上与课下逐渐一体化。因教学环境的转变,促使教学生态中其它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如体育知识内容的丰富化、知识获取途径的多元化、师生面对面、现场互动的并存化。(二)冲击传统体育学习模式。课堂是传统体育教学与学习的唯一场所,而学生学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只是进行教师的模仿。而得益于“互联网+”的应用,促使学生学习局限得到突破,网络教学背景下学生获取的知识更为多元化,课堂也不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所以体育学习从以往课堂学习转变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合学习。[5]随着学生学习时空的突破,以往学生学习模式、方式以及习惯将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再加上移动计算等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使当前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创新与优化,如自主学习、泛在学习、协作学习等。尤其是在无线网络全面覆盖,以及智能移动端普及应用的背景下,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已成为现实,并且此种移动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学生更新知识的主流形式。(三)冲击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始终占据着权威的教学地位,而学生则是以客体的身份被动的接受着相应知识的灌输。而依托于互联网的应用,因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促使公众社会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此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掌控者,甚至因思维观念的滞后,极有可能导致教师成为后知后觉者。“互联网+”冲击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宰地位,形成知识平等的局面,意味着知识无法再被传统教学、教师所垄断,学生从以往的接受客体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教与学的关系中,重学逐渐成为核心,教师教学也从以往满堂灌转变为师生互动建构。[6]

三、“互联网+”高校体育教改趋势分析

(一)常态化的移动学习。“互联网+”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促使学生以往局限的学习场地被无限放大,无论是学校教室场馆,还是学生家庭社区,均成为学生学习的场地,只要具备网络覆盖的前提,学生能够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与锻炼。并且此种学习模式逐渐常态化,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逐渐被取代,因学生学习不再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所以学生知识获取的空间更为广阔。[7](二)教学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行业大趋势,体育教学也正因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而变得更为简便,无论是学生查阅学习资料,还是教师搜索教学资源,均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高效开展。同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促使体育教学更为灵活轻松,借助计算机平台进行动作技术的直观呈现,学生可视情况对技术动作慢放、回放,帮助学生更细致地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另外,教学内容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包括视频、图像、音频等,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帮助教师开展更为优质的教学。(三)教育平台化。现代教育事业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构建完善的数据平台。而通过数据平台的有效应用,促使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实现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充分贯彻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常态性,提升体育教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达到学生时时学习、时时受教的目的,在满足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更为有效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体魄。[8]

四、“互联网+”下体育教学改革具体路径

(一)重视对信息化平台的完善构建。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助于推进体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也是确保体育教学符合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体育教育平台的构建,需依据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需求的分析,合理设置多元化平台模块,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活动管理等模块,囊括在线学习、体育社团、体质测试、体育资讯、场馆预约等功能。依托于信息平台的应用,构建集选课、教学、评价于一体的教学体系,转变以往滞后且粗放的教学管理状态。同时,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混合教学的实践,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发充分挥出混合教学的优势,保证其教学质量得以提升。[9]另外,在信息平台中纳入课程管理,实现远程指导与监督学生课下学习与锻炼,促进体育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此外,信息平台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与载体,实现师生、生生课内外互动沟通,拉近师生距离,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平台。(二)重视对俱乐部与社团模式落实。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应用必须遵循“三自主”原则,即学生具备自主选择课程教学时间、授课教师以及运动项目的权利。同时,依托于课内俱乐部构建完善的“4+2”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体育课程在大一、大二阶段为必修课,大三阶段学生可结合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且体育课程开设时间延长至6个学期,增加至144学时,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结合自身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避免出现强制为学生设置体育课程的现象,体育项目囊括篮球、足球、网球、健身运动、乒乓球、羽毛球、户外运动、健美等。不同项目俱乐部需视学生情况配置数量适合的教师,征集学生意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提升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自主性。[10]为延长学生自主运动时间,信息平台需增设社团模块,指导学生依据自身喜好选择合适的社团,可以另外选择社团,也可以结合俱乐部运动项目选择互补的体育项目。高校需在设置常规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俱乐部之外,可增设健美、网球、陆地冰球、保健康复、滑雪、轮滑等社团。设置社团时,要求社团活动时间至少为每周2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得低于1小时。通过俱乐部与社团活动的设置,实现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转变以往只局限于体育课堂的情况,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三)重视对混合教学模式落实。混合教学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中频繁出现,如开展环境、媒体的混合教学。但是此种混合教学并非实质性的改善,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伸。“互联网+”下,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诞生,通过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授课的融合来充分发挥出传统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优势。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混合教学的设计,具体为:1.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作为混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虽然其本质仍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知识学习活动,但是会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落实在线授课与学习。针对在线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健美操基本步法”知识点为例,教师依据对教学计划的分析确定在线任务,具体任务内容包括无冲击动作(弹步、弓步等)、低冲击动作(脚踏、迈步等)、高冲击动作(迈步跳、单脚起跳等),视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为多个目标等级。需注意,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务必考虑到学生个性特征以及教学需求。并且借助在线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知识无法显出在线学习的优势,但是若知识内容难度过高,学生也无法通过在线学习彻底掌握内容,所以出于综合考虑选择该知识点中的“基本步法”内容作为在线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而学生在具体学习期间通过对不同等级目标的逐步完成,可调动学生的成就感与积极性。[11]具体授课期间,教师需借助信息平台推送教学资源,并利用平台具体学习任务与目标。在线学习方式具有两面性,虽然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但是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机,若遇到学习难题极易产生放弃的念头。鉴于此,教师需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在线监督与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在线解答、在线互动方式来促进师生交流。并且教师可利用信息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2.面对面教学。混合教学中面对面教学不同于传统面授课堂,其课堂教学核心体现为问题解决,即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达到“先学”的目的,而面对面教学则是学生“先学”阶段产生疑难问题的解决场所,借助“后教”手段帮助学会加深巩固问题的隐藏知识。但是需注意,面对面教学并非为随意解决问题,而是需依据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通过实施问题检验、问题释疑、问题练习、问题反思环节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化。[12](1)问题检验。学生在先学阶段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此时教师可利用课堂检验明确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同时借助课堂检验查明问题。体育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初期学习阶段难以进行动作的清晰感知,所以仅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难度较大。所以授课期间教师需通过观察学生演示来指出问题。具体检验方式分为个体、小组等方式,教师可视情况合理选择。(2)释疑问题。所谓问题释疑,是指进行问题分析并领会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往授课中教师过于侧重对问题的解决,但是未重视学生是否理解,导致部分未深入掌握的学生只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运动动作。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自主释疑环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讨、领悟问题,视情况将存在同质问题的学生分配至同一小组,而教师则需在学生互动交流期间予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并感悟问题。(3)问题练习。动作的理解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全面掌握动作技术要领,体育运动在于实践,所以需通过强化问题练习来促进知识内化。(4)问题反思。问题反思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教师需在课堂阶段引导学生反思“我掌握了什么”“我是否还有未掌握的地方”“其它同学的长处是什么”。而教师也需自我反思“是否在授课中存在遗漏”“是否达到全体学生明确掌握知识点内容的目标”。

五、“互联网+”下体育教改成效

互联网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不仅为体育教学拓宽信息化途径,亦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革新优化。为检验高校体育教改成效,本文选取同所高校的健美操班2例,进行自然条件的分析与比对,二者无明显的差异。控制健美操班师生数量相同,且教师职称、教龄接近。(一)对学生的影响。1.转变学生认知。长久以来,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待见体育课程的问题十分普遍,对两个班50名学生访谈,其中超过85%的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抱有厌烦、不满意的态度,反映当前体育教学尚存教学内容滞后、方法不合理等问题。而对实验班与参照班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体育教学,参照班实施传统教学后对体育教学的态度与观念基本未发生变化,而实验班实施创新体育教学后,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与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通过在线与面授的融合教学,提升体育教学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达到转变学生认知的目的。2.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生学习成果可以在某些方面利用学习成绩直接体现,同样是检验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重要手段。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后,进行实验班与参照班成绩考核,并将学生成绩具体划分为差、及、中、良、优五个等级。实验班与参照班在成绩等级上的人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如实验班优秀、良好等级的人数占比约为62.8%,而参照班学生在优良等级的人数分布仅有25.7%。对比两个班级的及格人数,实验班不及格人数仅占据8.5%,而参照班未及格人数占比40%。分析不同班级成绩差异的成因,在于实验班将教学模式改革后,实现非正式与正式学习的合理对接,帮助学生突破体育学习的时空限制,显著提升体育教学成效。(二)对教师的影响。教学实施前,对参照班与实验班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大部分教师表示当前体育教学中仍尚存教学完成率、知识更新、学生参与情况等方面的压力,其中以学生参与、知识更新的压力指标最大。分析其成因,在于教师教学观念与手段的滞后,加之年龄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难以及时更新知识。而在实施不同教学模式后,实验班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显著降低,并显著低于参照班体育教师。分析教师压力降低的成因,尽管教学模式改革后需在准备阶段多花心思,但是教师借助信息手段可以显著减少授课期间的问题与压力,所以从总体角度而言,教师的教学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并且通过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主宰者身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者,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互联网下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教学思维、手段以及方法的冲击,为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应时展,高校务必加大对体育教学革新优化的力度,立足于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落实科学的教改路径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保障体育教学成效满足预期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作者:李谋涛 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