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习语翻译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15 05:43:00

互文性与习语翻译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习语翻译;互文性

论文摘要:互文性是20世纪由德国翻译家JuliaKristeva提出的。这一理论在翻译中的并不太多,文章从互文性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其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一、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与文本之内的相互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

JuliaKristeva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互文性即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在分类方面,Hatin和Mason将互文性分为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两种。当互文性能引发超越文本之外的知识和价值系时称为积极互文性;只是为了让文本连贯时称为消极互性。

习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单位,其意义不能从各个组成部分得出。习语大部分情况下是固定结构,并且有的结构违反正常的语法规则,但同时习语的意义具有可分析性,但同时由于源语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而造成了它的不可译性。

二、互文性的类别分析

在前面曾提到过互文性分为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两种。现举例说明:

Taiwan-sofarattimes,butgettingcloser.InSeptember98,weheldourfirstannualTaiwan-Xiamenfishingcontest.Andafterwards,likefishermentheworldover,bothsidesheadedhometoexaggeratethesizeoftheircatchesandbemoanthebigonesthatgotaway.

Itwasnicetoseebothsidesanglinginsteadofwrangling.They’refamilyafterall.ButweLaowaiareanotherkettleoffish.

句尾的“anotherkettleoffish”的应用不仅是形容在台湾和大陆的交往过程中扮演旁观者的人,而且可以形容并不介入其中的外国人。“fish”一词既是对上一段关于“fishingcontest”的描述的照应,又是为下一段中继续描写外国人做出一个灵巧的过渡,可谓是承上启下,达到了使文本连贯的目的。“fish”一词体现了消极互文性,两次出现。

另外,在“Wehopeyouwillenjoyourenchantingisland,whichforcenturieshaswovenherspelloverLaowaiandLaoneialikewithherbalmyclimate,herrollinggreenhillsdottedwithgardensandpagodasandtemples,and…”这句中,没有阅读前文本的读者不一定能意会到Laowai和Laonei的意思。其实前文已经给出了说明:

GetusedtohearingLaowai.It’sChinesefor“venerableoutsider”or“foreigner”.Ioftenrespondwithmyownterm,Laonei!Or“venerableinsider”.

这被称为内互文性。

“SowheninRome,wearasandwichbag.”这句话则是对内互文性和外互文性的双重体现。

三、互文性的实际运用

英、汉民族文化有很大差异,但并不是说它们之间就没有共同成分。两族人民在观察同一事物时,也往往产生相同的认识和感想,这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反映在习语翻译方面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用互文性来处理。

在研究颜色词混合习语里的应用时,我们强调了它们的文化差异,但也应注意到它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看到差异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民族文化也有相同的一面。比如汉民族把红色当作“喜事”、“热闹”、“吉利”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里“红”也有某些相同的象征意义。

hangoutthewhiteflag认输/投降

whitelie善意的谎言

swearblackiswhite颠倒黑白/强词夺理

pink-eyed嫉妒

以上的几个例子中,第一个里面的白色同汉语中的“白旗”有着几乎相同的比喻含义,所以可以运用内互文性来处理它。第二个里面的“white”在英语中的比喻含义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所以这时同样使用内互文性来处理这个习语的翻译。

翻译界所提倡的直译法在习语翻译中使用的非常多,它就是在不违背汉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将英语习语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真实地、形象地体现出来。采用直译加上互文性的运用,可以处理那些英语和汉语在习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

tobemindfulofpersonalgainsandlosses患得患失

tobeonthinice如履薄冰

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y.祸不单行

toturnablindeyeto熟视无睹

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第十五章中曾讲到“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四个概念,他认为:“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其实,意象是通过语句构图的能力,是语句中的关键词汇。读者读到词语会产生词语联想。会联想到词所指本身。也会联想到这个物象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特殊意义。而有些习语还含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是历史典故等等,在翻译的时候如果采用加注的方法,便会让这个翻译太过累赘,特别是在口语中很难做到顺畅和快速。如果这时用互文性,借用英语与汉语中都有的并且相通的意象来翻译这种比喻,那么就能高效地达到翻译目的了。

ablotfromtheblue晴天霹雳

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

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

toburntheboat破釜沉舟

tofishintheair水中捞月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toshowone’struecolors原形毕露

to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

四、译者的能力和任务

由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缺乏足够的两种文化的了解就无法正确完整的传达作者的原有意图。所以译者在面对翻译文本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处理好互文段落。根据HatingMason的观点,在互文文本面前,译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互文性标记,然后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译者跨的这一步称为“互文性空间”。此时译者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

找到的指涉有什么交际价值(语场、语式、语旨特征、时间、地点等)?

该指涉在前文中有何语用价值?

作为符号,该指涉在与其他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居什么地位?

最后,译者还应重新评价该符号在原语中的作用,特别是它在文类、话语和语篇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应该尽量在译文中得到保留。

MarySnellHornby则认为:“我们把文化视为知识、技能、观感的综合体,这对于我们怎样研究翻译非常重要:如果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译者就不但要能够把两个语言都运用自如,而且必须熟识两个语言的文化。换句话说,他不但具有双语能力,还要掌握多重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奈达也强调:“如果因译者对原作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把原文中可能含有两层或多种意思的表达法含糊其辞的译出,那译文不能通过”。由此可见,除了在理解文本过程中的认真细致,译者本身的文化底蕴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译者一个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一素质,才能担当起“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tobringonecultureintoanother)”的重任。

五、结语

具有互文特征的文本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如何处理好源语言信息和目的语信息之间的完整传递,尽量减少文化缺损是每个译者都面临的问题。互文文本的翻译难度客观存在,但一个具有良好双重文化修养的译者是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一困难的。

参考文献:

2、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1998(2).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