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11:35

习语范文篇1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另外,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翻译,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如toshowone''''scard与“摊牌”,toturnoveranewleaf与“揭开新的一页”,“Easycome,easygo.”与“来处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与“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当英汉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语。如dragon(龙)在英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凶恶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高贵”之义。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褒义习语。如英译“望子成龙”中的龙时,如果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则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的,可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对于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译者要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且加以对比和分析。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最后,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其二,对翻译之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可以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汇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多数读者对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必须本着一贯的作法,对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语都来一通注释,以达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译为罪恶之源呢?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知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这也许才是翻译的正道!

习语范文篇2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本文结合语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讨以下问题:中英文习语的不同之处;中英文习语翻译的规则及方法。

一、中英文中习语的不同

1.比喻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习语时,必须考虑到一些因素,比如,读者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知识层面等。例如,中国人通常使用“雨后春笋”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发展。但在英语中,同一件事物人们用“bejustlikemushrooms”比喻。因为竹子不是英国当地的本土植物,即使“竹子”一词是外来词,英国人还是很难接受用竹子来比喻上述语意。

2.习俗的不同。最关键的不同点是对于“狗”一词的所持的态度。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献谄的动物,在汉语中有很多对狗含有贬义的习语。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英国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习语。例如,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Todogone’ssteps(跟某人走),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3.自然环境的不同。习语的诞生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风”是指“春风”。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东风”就指“春风”。但是,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因此在英国刮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因此,他们的“西风”来指代“春风”或“春天”。

4.宗教信仰不同。在汉语和英语中,大量的习语体现了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有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信仰佛教的中国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间的万物。例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例如,“sellone’sbirthrightforamessofpottage”(因小失大、见利忘义)。

5.历史、文学典故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习语,通常取自历史典故、传说及寓言等,具有历史性和强烈的民族特征并广泛传播于民间。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汉语如“愚公移山”、“叶公好龙”等。英语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点)、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以上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习语的不同,直接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相互使用上的难度。因此,译者必须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语言和目标语。

二、习语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对于翻译原则,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准则,即翻译对于百姓而言必须真实、易懂。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鲁迅尤其注重翻译的真实性。张培基则注重于翻译内容逻辑的一致和真实。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r强调“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可以看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以下笔者谈谈习语的常见翻译法。1.直译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色彩、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有些习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义,也因为人们相同的情感和社会经历,有些习语在中西语中含义相似或相同。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则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例如,“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ris”(福不双至)、“Longhairandshortwit”(头发长,见识短)……

文学手法的翻译可以保留习语的比喻、民族特征和语言方式等特点,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读者熟知另一语言的基础上。

2.意译

意译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内容大概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流畅、自然的翻译,而不用过分注意细节翻译。意译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删减。鉴于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保持原文比喻、形象的民族、地方色彩等。例如,“acatonhotbricks”(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与汉语“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有“非常狼狈、异常焦虑”之意,因此易于读者理解。但有时候时,我们无法保留原本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例如,汉语中的“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将该句直译成英语会使英语读者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很难理解汉语的“风云”一词。如果译为“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则容易让英语读者理解。这样的例子很多,“breakoutofthepotthatholdusin”被译为“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许多非英语的读者对于这句话感到困惑,因此译为“出人头地”更合适。

3.注解

严格意义上讲,注解不能够作为翻译方法解释,但它确实影响到翻译的内容。因此,当习语被第一次介绍给译入语时,注解起到关键作用。“叶公好龙”一词被直译为“LordSheh’sloveofdragon”,并注解为:“叶公很喜欢龙,在他住的地方画的、刻的都是龙。有一条真龙听说这件事后,亲自拜访了他,叶公由于惊吓过度而发疯。”这则注解起到了恰当的解释作用。

4.直译和注解的结合

虽然有些习语广为人知,但非本语言的读者不知道其来源。因此,有些汉语习语翻译时将直译和注解相结合达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例如,“theplannerwerebusybypassingtheGordianknot.”计划制定者为躲避戈尔迪之结——棘手的问题而忙得不可开交。

以上讨论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不同的习语有其特点、形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时应采取不同手法灵活处理。

习语范文篇3

1.1习语的定义

胡壮麟说:“英语习语是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都受到限制的一类比较特殊的词。”林成章教授是这样定义英语习语的:“英语习语是一组固定的词语或者是单个的词,甚至是一个句子,有着特别的并且不能从其结构上推测出来的含义。”本文所讲的动物习语包括成语、习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都是英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1.2动物习语的意义

动物习语因其丰富的形象、独特的功能和其表达力在英语语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习语“likeacatonthehotbrick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这个描述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翻译成汉语就是“如坐针毡”。

2翻译中的主要因素

2.1常见的阻碍

既然英语习语反应出其独特的文化,译者应该试图保持原作的风姿,保留其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词义不符或者是语义空缺。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如经济、文化、地理坏境、生活风俗等。

2.2词义不符

词义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蕴含意义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以“狗”为例,在大部分的英语习语中“狗”通常含有褒义,例如,aluckydog幸运儿,atopdog优胜者,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出头日。英国人以爱狗而出名,他们甚至将好朋友的名字为狗命名。然而在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如下列表达:狗仗人势,狗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2.3语义空缺

在英语中,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但中文中却没有相对应延伸意义或形象意义。例如: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动物,如nightingal(夜莺)即侦探的意思;Swan(天鹅)杰出的诗人或歌唱家。

3基本翻译策略

中英人民的很多共同之处对翻译则是很有帮助的。掌握一些翻译动物习语的基本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就可以更好地翻译。

3.1直译法

两国人民的共同点是翻译的基础。当两方用同一种动物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时,就使用直译法,例如都用“猪”来表明“肥胖”,用“羊”来表示“温顺”。直译法有很多优点,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义上不会引起混乱和误解,如“asfataspig”可以翻译成“跟猪一样肥”。“asgentleasalamb”为“跟羊一样温顺”。直译法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缩小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读者能轻易地理解这些富有文化内涵和隐喻的译文。并且它保持了原作的风姿、形象性和表达力。以“asproudasapeacock”为例,想象孔雀的样子:漂亮、优雅。如果有人被比喻成“asproudasapeacock”,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巧妙而生动的比喻想象出他到底有多么骄傲。另外直译法能够给汉语注入新的词汇。例如:“darkhorse”指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出乎意料的获胜,在汉语中我们称其为“黑马”。直译法也有其缺陷,如果使用错误的话会导致误解引起混乱。以“whiteelephant”为例,不能简单的翻译成“白象”,因为白象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考虑另外一种翻译策略。

3.2意译法

当英汉之间存在着相异之处时,可以考虑一下意译法。如“whiteelephant”应该翻译成“废物,大而无用的东西”而不是“白象”。意译法能够准确有效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如“dothedonkeywork”意味干粗活,读者熟悉这些译文就可以轻易的理解它们。但缺点在于它舍去了原文的动物形象,减少了表达力,例如“myoldservantneverleftme,hewasasfaithfulasadog”可以这样翻译“我的老仆人从不离开我,他对我非常忠诚”。省去了隐喻,读者不能够理解老仆人到底有多么的忠诚。

3.3套译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套译法。例如“牛”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强壮而普遍使用的动物,也是农民田间工作的好帮手。而在英国,“马”扮演着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狮子”,在英国,狮子被认为是动物之首,代表着权力、高贵和尊严。而在中国,老虎则是动物之王。下列图表中有更多的例子:

但是套译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当我们对两国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

4结论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中很特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译英语动物习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英国文化,增长其见识,译者应该多加练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恰当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努力地译出忠实通顺、优雅的译文。

【摘要】英语和汉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其中,动物习语是独特而又富有表达力的一种,它包含大量的文化内涵。我们在做翻译时,要尽量准确地转达原文的意思,试图保持原作的风姿。最常见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都会用到。本论文主要讨论动物习语英译汉的几种基本策略,并分析阐述了几种策略的优缺点。好的译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灵活恰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策略动物习语翻译因素

参考文献:

[1]Zeng,H.M.从文化差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异同.2004.

[2]Yu,S.L.英汉中动物形象习语翻译比较.2001.

[3]Jia,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2000.

习语范文篇4

【论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习语。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对英汉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进而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能够对英汉习语的互译有所帮助。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习语范文篇5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drinklikeafish(豪饮),tomisstheboat(错失良机)、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宗教信仰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damn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God或Godbless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onthewall(不祥之兆),castone''''sbreaduponthewaters(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用奈达的话说,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to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猪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为风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班门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东施效颦(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情色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情色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闻);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荐(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张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and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三、结束语

英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英汉习语也不是不可译的。虽然习语翻译特别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习语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该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习语范文篇6

1.精心设计导课,引导学生动心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虽有教法,但无定式,而且在不断地变化。由于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导入新课、创设质疑情境则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情境则能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动心学习语文,学习语言技能。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探究新课。

2.尽量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巧设悬念,往往能够接触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最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在教学《,J、桥流水人豸一文时,教师巧设悬念:“同学们,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肯定会畅所欲言的。有的说是一个“如诗如画、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有的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等学生说完,教师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然后问:看到课题,你们能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想到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尼中的句子。他们开始质疑:为什么课文要以它做题目?以此诗句做题目到底写什么呢?让学生读读课文,体验一下自己的感觉对不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在愉快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生活。

3.鼓励质疑问难。引发学生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然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思维;安排质疑的环节,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引导学生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放开手让学生各抒己见,问题越多,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使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牢固地建立了学生的心理自由,同时也提高了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4.借助多媒体。创设好情境

习语范文篇7

关键词:习语比较翻译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习语范文篇8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

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

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mot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习语范文篇9

关键词:习语翻译;制衡机制;代偿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以达到传输信息、传达意义和促进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符号转换就成了翻译的主要社会功能。然而两种语言符号不能一一对应怎么办?而事实上,这种不对应是相当普遍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各自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而习语的产生过程也使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这就给习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制衡和代偿英汉习语翻译中原文之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补偿,将信息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译本就有一个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进行着代替和补偿,达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趋于完美。

1.音美。语言内在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上,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陶冶读者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译成“第六个病酋长的第六只羊病了”,语义上虽然符合,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音美,而译作“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语义上虽然不等,但表现了原作传达“绕口令”的音美意图,不失为音美的翻译。所以,在民歌、谚语的翻译中,应该注意押韵。如:

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天一个果儿,不用去诊所儿。

2.形美。习语中某些抽象的语义可付诸可感系数较高的具体形象来呈现,即通过具体新颖的语言活力,来传达形象美感。有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这样既保留了意义,又再现逼真的形象美。有些习语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修辞手段,只有牺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也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折射出其内涵。如:likeacatonhotbricks常用来指人的内心“局促不安”。该句的形象是一只热砖上的猫,这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这样的译文虽然只是被作了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原语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层结构,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对于英汉习语中的非对应关系的习语,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兼加注法,来代替和补偿原文之意,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其在英语中没有,如果不补上注释,英国读者不一定知道“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词。补上注释以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顿时变得通俗易懂。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要准确地将原习语的各种信息都传译到译文中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译既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灵活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度,这样才能真正译出顺畅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习语范文篇10

关键词:茶叶;英语名称;英语翻译;文化视角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喝茶在此时逐渐成为了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以及消费品位的重要表达内容。而在国内和国外的茶叶市场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交流情况日益密切,竞争力也不断增大,茶叶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专业化的茶叶英语翻译成为了此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翻译者对茶叶名称以及习语的表达,采用如何方式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阐述,成为了众多交流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话题。

1茶叶名称翻译的基本概况

1.1翻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在针对相同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感受、理解等也会有所不同,而对于翻译而言,翻译主要展现的是翻译人员自身所内在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等方面,针对某一特定事物所作出的各不相同的翻译表现,这也展现出其多样化的理解以及表达。针对这一特殊的领域表现当中,也不断会有学者、爱好者、研究者等对翻译的规范性以及翻译标准进行探讨,不管是在理论之上还是在现实的工作当中,都有所表现。在发展之上,许多知名的“信、达、雅”等标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除此之外,在近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有许多研究者针对对等这一概念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述,例如:功能性对等以及动态化对等等。翻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其翻译思想理论的衍变与革新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在理论上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翻译的目的、准确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不同文化特色的保留、对情感内涵的融入等等,加之目标语言特点、风格特征的掌握,促使整个英语翻译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1.2茶叶名称习语准确翻译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茶文化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这些内容大多与文化、民族习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尽管所运用的语言大多与一些常用的词汇、语句等都和“茶”相关,但是语言所适用的范围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智商结识了自然界当中存在的共生与共存的特点,同时也是生物物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在我国,茶和茶文化之间通常被隐藏着深厚的内涵特点,所表现出来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习俗、文学特点等等,在针对这些不同领域的翻译过程当中,要准确把握翻译的内容,并了解所翻译过程当中所想要表达的具体含义,这对于不同区域翻译的理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与茶相关的一些词汇在不同人员的翻译之下也会有不同的区别,不同的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口味、文化、地域等等,都需要更为准确的传达目标,由此,在针对其翻译的时候,翻译人员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其中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翻译,保证其真正的意义能够得到传播和继承。

2传统英语习语翻译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习语主要是英语在长期使用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固定化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习语当中主要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特点,即:语义的整体性以及结构的固定化特点。在后期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难以有效的、准确的掌握习语自身的含义,就很容易导致一些翻译上的误会或者误解,进而引发不同的分歧。2.1习语语义整体性表达当中出现的问题语义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特点主要是通过短语所表现的整体性含义以及语言环境来辨别其具有的真正的含义。简单的从某一个词汇表达角度进行翻译,就会与真实情况的译文有很大的区别。例如:Afoxmaygrowgreybutnevergood.针对英语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如果简单的对这个英语从字面上来进行翻译的话,大多会翻译成“一直护理会变成灰色,但是永远不会变好”,这种翻译出来的字面含义不仅仅会让翻译人员感觉到一头雾水,同时也很难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含义,进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由此,翻译人员需要针对英语词典或者是去请教更加专业化的人员,查询这句话的含义,并依据全文的上下文内容,然后在汉语当中找寻汉语的译文,最终确定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像这样一种整体性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由此可见,针对这些习语语义翻译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具有整体特点的语义表达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并在平时积累的过程当中多加留意这些内容,在后期的翻译过程当中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而规避这些问题的出现。2.2习语语义结构固定化表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习语语义结构固定化表达方式主要是英语习语当中的每一个单词或者是词组之间进行搭配之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形成固定化模式,难以进行转变,在发展过程当中,这种语法不会因为不同翻译者以及翻译者的喜好而产生变化,需要英语语言的学习者在后期的学习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掌握非常丰富的词汇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拥有欧美文学的深厚底蕴,在今后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当中不断了解和深入探讨。例如:pinsandneedles这样一个习语当中,如果仅仅只是通过简单字面上进行理解的话,有一些翻译者则会将这句话翻译成“图钉与针”,这样的一种翻译方式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完全是不对的。在多年的英语使用过程当中,英语翻译者已经逐渐将pinsandneedles演变成用来比喻“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这样一层含义,表示内心无法平静的情景。这两个单词同时出现就展现出一种固定化的语境特点。由此,在遇到这样一些词组或者固定化翻译的时候同样需要注意。

3文化视角下茶叶英语名称习语翻译准确性提升的主要策略

3.1在了解和对比历史典故当中进行翻译。对于我国的居民来说,不仅仅喜欢喝茶,而且还根据“茶”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我们从中也不得不时候这是在发展当中赋予了“茶”全新的寓意。对中国茶文化了解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种名茶的背后都具有非常精彩而感人的故事,或者是赋予了相应的人文内涵。例如:西湖的龙井非常有名,其故事主要源于乾隆时期,说是在当时由于太后生病了,宫里面的太医在此时束手无策,这时候有人就上贡了西湖龙井,太监煎给太后喝了之后,太后的病症奇迹般的好了,这时候龙井就成为了一种贡茶;福建地区著名的铁观音,此茶主要源于种茶的居民在睡觉的时候梦到了观音大士进而将其命名为“铁观音”,由于我国的名茶所表现出来的故事非常多,西方的人们大多对这些内容都不太了解,因为我们在针对这些“茶”进行翻译的时候会存在着许多的障碍,单一的进行翻译不仅仅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很难将茶文化当中的含义表达出来。而在英国,最为有名的和茶相关的词汇则归属于“afternoontea”了,这一词汇在当地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历史典故内容,这个故事主要是源自于十七世纪这一时期的英国王室,这是由于当时在宫廷当中王后所掀起饮茶风,之后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也是通过“Teabreak”逐渐衍生出来的。由此,在针对中西“茶文化”当中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借助历史发展情况和背景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其中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3.2运用直译和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在茶叶名称习语翻译过程当中,翻译人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水平,了解各个地方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性特点,进而运用最直接的翻译方式对其予以表达。在我国,许多茶叶都会通过自身的表现内容、采摘的时间、地点、所表现出来的香味来对茶叶进行命名,这时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直译的方式,尽可能的对茶叶文化当中的特点以及精髓内容进行表达,广告效率、高质量对茶叶当中独有的文化特点、民族风情等进行传达。在进行梵音的时候,应当最大限度的对汉语所表达出来的含义进行展现,同事还需要尽可能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情况、思维模式相结合,进而展现出更加准确的翻译内容。例如:运用直译或者是音译的方式针对茶名称进行翻译,例如:黄山的毛峰、龙井以及碧螺春直接会被翻译成“Huangshanmaofengtea”、“Longjingtea”、“Biluochuntea”,在针对国外的一些icedblacktea我们同样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翻译为“冰红茶”;除此之外,还同时可以采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例如:紫砂壶可以在后期被翻译成zishateapot,在西方所表现出来的teaspoon则可以通过表面的含义翻译为“茶匙”、“storminateacup”运用最为直接的翻译方式则成为了“茶杯里的风暴”,而这样直接翻译出来则看出来是绝对不合适的,这时候就应当从字面的意思来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应当音译成为“小题大做或者是大惊小怪”。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西方的茶文化形成以及整个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多会依据本地区的民族风情、地域特点、人文特点等有效的融合,由此,茶文化的形成会与当地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运用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者必须要对不同区域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进行了解,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典故、当地的生活环境、民族风情等等,进而了解茶文化的起源,然后依据翻译的主要类型,通过短句之间的衔接等,确保翻译出来的结果更加的准确、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崔媛媛.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习语的内涵解析及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

[2]马红.英语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8.

[3]魏琼华.从文化视角看茶叶英语名称习语的翻译[J].福建茶叶.2018.

[4]夏倩文.探析英语语言对于打造国际茶文化旅游区的重要性[J].度假旅游,2018.

[5]周飞.茶文化旅游与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

[6]杨胜兰.茶叶英语的专业特征与语言特点[J].福建茶叶,2017.

[7]汪敏敏.依托黄山茶叶培育大健康产业[J].中外企业家,2017.

[8]吴新林.世界茶叶生产与贸易格局分析及其启示[J].福建茶叶,2019.

[9]赵育惠.陇川县茶叶发展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