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方法价值观研究3篇

时间:2022-05-22 05:44:25

医学教学方法价值观研究3篇

第一篇

1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目前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大纲》更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积极探索与尝试之中。LBL教学是医学教学中最常用且仍在大范围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可在大班对几百名学员进行授课,教师深入备课,然后对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传授[2]。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往往被认为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的典范,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CBL教学是以典型病例为线索,采取10至30人的小班课形式,教员进行讲座,同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讨论的一种教学模式[3]。在目前以LBL教学为主体的模式体制下,CBL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我们在小班课中多采取CBL教学法。尽管CBL教学减少了授课学员的人数,但由于我国的学生来源于高考的应试教育,学生只习惯于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讨论。故实际授课时,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目的。PBL教学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医学院校得到大规模的推广。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探索,国内院校发现PBL存在一些与国情不符的问题[4]。在学生方面:欧美国家的医学生均经过大学4年理工科的培训,自学能力较强,对开展PBL教学较适应;而我国学生来自于应试教育,非常不适应PBL教学。在师资方面:PBL提倡学生与教师比小于16∶1,但我国医学生多,每一年级至少300至500人,多则达千人,而教师数量有编制限制,难以大幅提高。在教学资源方面:国外的PBL教学资源不对外开放,我们必须自己建立PBL教学资源库。对于综合性病例的选取,不仅要求教师对基础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精深、精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或者能与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密切合作。目前,我国各大学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大部分精力用于科学研究,以利于自己职称与地位的提升,临床医师则有诊治不完的患者。因此,PBL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任务艰巨,进展缓慢。再加上我们的网络环境较差,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与图书馆资源,导致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分散,或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最令人担忧的是,在PBL教学改革的初期与成熟阶段,应注意不能因教学方式与资源的不完善,不仅没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尽管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困难重重,问题都将在实践中一一被解决,所以PBL应该是教学改革坚持的方向。

2航空航天医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航空航天医学是研究人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时,外界环境因素(低压、缺氧、宇宙辐射等)及飞行因素(超重、失重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防护措施的医学学科,是一门解决航空航天活动中医学问题的学科[5],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航空航天医学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PBL能较好地满足航空航天医学的教学要求,但航空航天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航空航天医学以防护为主,缺少大量的病例;航空航天环境与飞行因素均较特殊,只能采取模拟的方法,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航空航天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不适合直接采用PBL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应该吸收PBL教学模式的内核,在航空航天医学教学中加以灵活应用,探索出一种适合航空航天医学教学的方法。PBL教学的内核是教师设置综合性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与网络资源查询可能的解决方案,写出报告提纲。在课堂上,教师选取1至2名学生进行主讲,然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解决方案不断地质疑与修正,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通过循序渐进的培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不仅自己积极主动地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在航空航天医学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医学防护问题,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然后学员上台讲解。在2013年春季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次尝试,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值得改进之处。

3以实例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奥地利男子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Baumgartner)于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左右,从新墨西哥州东南部罗斯韦尔地区乘坐巨大氦气球悬挂的特制太空舱升空,进行39000m高空极限跳伞并获得成功。这是航空航天活动中一个综合性强且复杂度高的实例。因此,我们选取此例,在2009级航空医学本科学员开始学习航空航天生理学之初即进行布置问题:分析实例中存在的特殊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阐述理论依据或思路,写出《四万米高空跳伞的防护措施》的报告。要求以班级为小组,在学习完温度负荷对机体影响后,上交对环境因素与跳伞动力因素的分析报告。教员会对各组的分析报告进行审阅,帮助修正和完善报告,并在课上予以信息反馈。在学习全部《航空航天生理学》知识后,上交防护措施报告。教员再次认真审阅每组的两份报告,选出较为优秀者,准备幻灯片,在专门安排的大班课上,让4名学员代表登上讲台,进行讲解。最后,教员对实际的防护过程进行补充讲解,以帮助学员进行深入的理解。4名讲解的学员均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虽然为相同的问题,但他们讲述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更倾向于理论阐述,贴近教材,展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有的则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相关信息。通过讲解,不仅充分展示了学员代表良好的口才,而且体现出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对所学航空航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我们召开学员代表座谈会,每组选派1名代表,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学员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新颖,对学习的促进较大,一是巩固了理论知识,对教材内容有了通篇的掌握;二是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了协作精神;三是增强了综合素质,特别是上台讲解的学员。学员建议可改为小班课,不仅使得讨论更为充分,还可以让更多的学员参与讲解。学员还建议增加分析实例数量,以避免单一题目造成的重复讲解,降低学习兴趣。通过这次尝试,我们对将PBL教学模式的内核引入航空航天生理学或航空航天医学教学之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员对这种教学方式是欢迎的,大多数学员的态度是积极的。因航空航天医学教学面对的是大学四年级的学员,学员的综合能力也能胜任参与这种教学。通过这次尝试,我们今后将增加一次航空航天综合医学保障任务的小班讨论课,让学员在最后对所学航空航天生理学知识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增强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当他们毕业后分配到工作岗位,在航空航天活动中遇到医学保障难题时,他们会潜意识地将培训的技能发挥出来,成为各部门的佼佼者。(本文来自于《基础医学教育》杂志。《基础医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琳余志斌马进谢满江程九华茹凝玉工作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1PACS教学特点

PACS主要由图像的收集、存档、显示以及传输网络组成。计算机从不同的成像设备收集需要的图像,经传输网络传送至档案库存档,根据临床的不同需要和优先程度将图像送至显示系统。作为数字化影像设备互联以及数字影像存储与传输的重要介质,打破了传统胶片-增感屏的工作模式,并与其他最新的数字化影像设备共同构成了影像科的工作环境。由于PACS是数字化、无片化、网络化的办公方式,为收集和制作教学电子课件提供了一种全新便捷的方式[2]。

2核医学教学中引入PACS的意义

2.1PACS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功能

具有高效存取和查询特点的PACS中,教学图像为DICOM格式,其内含有大量信息,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调节窗宽、窗位来显示病变的细节及不同检查方法显示的该病变的影像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授课内容的记忆。经过三维技术处理的图像,可让教学演示图像更生动形象,图像信息也更加丰富,利于显示病变解剖定位和多角度形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例病人在PACS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影像号,所以同一位病人做过的所有影像检查包括CT、MRI、X线平片、DSA、PET-CT、ECT等影像信息都存于惟一影像号的文件夹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点击同一病人的所有影像资料,以观察同一部位病变的其他影像特征,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不同影像特点有全面系统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疾病发病机制及核医学影像特点的认识,在对比其他检查方法影像特征的基础上,理解该病变核医学显像的优、缺点。同时,可对每一幅图像进行窗宽、窗位及亮度、对比度的调节,从而加深对细节的认识。PACS查询界面中,查询条件多而灵活,便于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便于学生学习。(本文来自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杂志。《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2PACS可强化学生的医学观和比较影像意识

核医学教学中引入PACS,对建立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新模式、提高医学生临床思考和对疾病各种检查方法影像特征分析能力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授呼吸系统肺灌注、肺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核医学影像特点时,在查询界面上同时在诊断名称查询框内输入“肺栓塞”,仪器名称查询框内选定仪器名称即可调出选定时间段内的符合肺栓塞诊断的所有病人。教师可调出每个病人的肺灌注显像、肺通气显像,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调整亮度及本底,清晰地显示同一例病人的相同部位在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的不同表现,如病变肺段在肺灌注显像时呈放射性分布缺损,而肺通气显像时呈放射性填充,这是肺栓塞的典型表现;同时,还可以同时通过PACS系统调出该病人肺部CT血管造影扫描影像及相应的诊断报告,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可清晰地显示同一病变的CT表现。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一例病人的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很容易掌握肺栓塞的影像学特点,并深入理解核医学与CT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结合其他影像表现,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这样能培养学生树立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医学观,并提高比较影像意识[3]。

2.3PACS可改变核医学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学习环境

PACS使教师的授课更轻松、更自由。PACS出现前,核医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资料收集、整理过程。教师必须扫描ECT胶片,然后制作PowerPoint作为多媒体素材,授课时图片的本底、亮度不能再作调整,而现在教师可从PACS影像存档设备搜集大量资料,分类存入网站,以建立、完善医学影像图片库。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在每日临床工作中不依赖教材的版本,随时发现典型图片,随时下载、更新教案的动态过程,使教学内容达到丰富、多样化,使教师的授课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利用PACS系统强大的查询功能,可方便地调用所需图像,极大地缩短了课件的制作周期[4]。学生实习是巩固、复习所学理论的重要阶段,也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实践和再提高的重要环节。以往我们在带教工作中采用观片灯读片或者幻灯片讲解,由于时间、空间和影像图片资料的限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片数量较少,而且读片时受带教学生数量、环境、读片距离、胶片质量、观片灯亮度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PACS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通过PACS教学,学生可快速检索、调取所需图像,教室中任何位置的同学都可以清楚地阅读图片,同时完成学习笔记,学习效率更高。PACS还具有按照文字描述及诊断结果进行检索的功能,学生可以课后在PACS系统上浏览相关的图片,可以在任何时间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还可以将有兴趣但还没有掌握的图片下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影像知识,有了更深入研究疾病影像改变的条件,而且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PACS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面临的弊端,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达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必将在核医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总之,核医学教学中应用PACS的教学方法是培养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的要求。将PACS运用于核医学教学,能为医学生提供各种影像对比诊疗手段,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王叙馥刘新峰刘彬王国明张勤工作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第三篇

一、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民健康诉求的加强,原来粗放式的医疗模式逐步向精细化、专科化医疗模型转变,而且专科划分越来越细,比如,以前普通外科是一个科,现在普通外科在很多三级甲等医院已经被划分为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胰腺外科等科室。因此,一些一毕业的医学生被分到某个专科后,可能一辈子就从事该科了,那他们在医学院校学到的广泛的医学知识可能就较少被派上用场了。因此,该培养模式存在医学知识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缺点,而且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学前忘后,重复学习等问题[1]。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应用现状

由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上所述种种弊端,加上当今中国医疗模式的更新和发展,“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纷纷开始尝试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国外医学院校如哈佛大学医学院早在1987年就对医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原有“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核心课程和整合课程,建立了“新途径”医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将紧密相关的基础医学和部分临床医学课程相互融合,将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形成“人体形态科学”“人体机能学”等9个整合课程模块[2],该课程体系得到欧洲、澳洲和日本部分医学院校的效仿,并得到进一步完善。“新途径”医学课程实际上就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的雏形。近30年,由于认识到“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医学院校纷纷进行了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但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主流。总结起来,医学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3]:(1)保留部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增加新的核心课程。据统计,美国80%以上的医学院校、日本78%的医学院校采用此种课程模式。(2)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美国有18%、加拿大有50%、欧洲有15%、日本有20%的医学院校采用此种模式。(3)“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简称PBL教学,老师围绕疾病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开展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和林堡大学医学院首先开展了该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1993年的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会议肯定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教学模式,认为它是20世纪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概括起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1)系统性由于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设立核心课程和整合课程,将某个系统的疾病从形态、结构、发生、功能、生理、病理、临床有机串联起来,可以有效避免学前忘后的现象,而且容易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2)实用性“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医学专科化、精细化的特点相适应,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学习内容,而重点专研自己将来将要从事的学科和感兴趣的专业,有利于优秀的专科人才脱颖而出。(3)前瞻性由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很强的学科界限,如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而将重点放在某个器官或系统上,因此,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能接触到以前只能是高年级学生才能接触到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尽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上种种优点,但是国内医学院校并没有大规模地实施这种改革,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如锦州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进行了这类改革,究其原因,与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关,一方面国内还没有公认的相关配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另一方面,该教学模式需要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整合到一起,这将增加教学及教师、学生的管理难度,这是很多医学院校不愿实施该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大规模实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否则,进行教学改革只能是空话,难以实质性的开展。(本文来自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宁志丰刘复兴胡振武范杉李岱钟儒刚工作单位:湖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