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24 09:16: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如今,小学生思想道德、道德情感和社会品质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也随之受到较多的关注。以往,教师在开展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却忽略了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教学策略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变化,但是人们固有的文化道德情感却始终不会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蕴含的课程内容有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道德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塑造其健康、全面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道德情感实际上就是健康良好的道德思想、道德品质和情感感受,它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育理论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是围绕着道德情感教育为核心,涵括了自尊自爱、热爱自然、乐于助人、保护环境等等多种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意义可以体现在:首先,如今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复杂的发展态势,从小抓好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应对日愈复杂的思想观念新情况,学会抵抗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这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次,教师通过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可全面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并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有利于提高人格教育质量,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最后,在《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学中落实道德情感教育,这是提高小学学校德育水平的有效路径,能够为小学学校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策略

(一)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的力量,让彼此间的思维认知进行激烈的碰撞。在这一活跃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若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深刻地探究道德情感相关的问题,则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潜藏的道德情感。比如,在“对假货说‘不'”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针对价格便宜、质量不佳的假货进行讨论,谈一谈我们应该对其采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一课程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可以刺激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明白其中蕴含的道德问题:低劣产品和假货涉及到了他人版权盗窃的问题,我们都要坚决抵制。学生在生活中会充当消费者的角色,甚至在未来可能会充当销售者、经营者的角色,从小抓好学生在这方面的道德情感培育,这对于学生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而言,都有重要的意义。(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围绕着某个问题而走进接近真实的情境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解决该问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某一道德问题来展开自主探究,从中领悟到比较深刻的道德内涵,从而树立起相应的道德情感。比如,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结合小学生比较常犯的交通问题,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我们在过马路时,若是没有看红绿灯就过去,会带来什么后果?究竟要如何看红绿灯?为什么?”这些问题牵涉到了比较常见的不顾交通规则穿马路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红绿灯相关交通规则的内容,还促使学生思考交通规则背后的道德内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小学生真切地感知当前频发的交通问题背后的道德现象,进而树立起珍爱生命,遵守规则等方面的道德情感。(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道德情感。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运用已经成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多媒体画面具有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情感协同作用的重要效用,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来展开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比如,在“腾飞的祖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神五成功发射等可以彰显祖国腾飞发展和富强的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并且懂得只有祖国变得繁荣富强,我们才会有幸福的生活,这可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奋斗、奉献的情感。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温国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分析[J].新校园,2017,(4):92.

[2]陈艳霞.小学《道德与品德》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道德情感[J].祖国,2017,(22):247.

[3]杜晓芳.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探讨[J].情感读本,2016,(5):22.

作者:张金乾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海之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