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16 09:01:1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这正好与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强调的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相一致,使人才具备熟练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定位是培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故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也应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黄淮学院,作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院校,在转型提升发展方面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本文以黄淮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颠覆式”改革,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四无四有”模式。

2黄淮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培养目标

2.1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颠覆式”改革

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听说优先”;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灵活多样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开展以任务为中心、以练促学、以赛促学的多样化英语课堂;评价模式上以立体、交叉式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2.2围绕“四性”原则开展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1)基础性。注重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提高,包括语音语调、语法、口语表达、听力、快速阅读、应用文写作等。(2)知识性。注重英语语言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英语语言国家概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文化;通过英美文学课满足喜欢外国文学学生的需求等。(3)成长性。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为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便于学生将来的考研、考博、出国等深造;同时也注重语言技能与学生未来职业方向相结合,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处理事务的能力。(4)专业性。注重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学生所学专业、行业紧密结合,了解自己所学领域国外最新发展现状、了解更多最前沿的东西等。

3黄淮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1实现了“四无”,即无教材、无教室、无课堂、无考试

(1)“无教材”即取消传统的各专业统一固定的纸质教材。《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明确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材建设是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材料必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任何一种教材的编写出版均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也许就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专业实际、课程安排等使用收集最新最前沿的材料。如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可采用当天各大媒体最新新闻消息作为课堂素材;体育类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教师可从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结合体育赛事实况直播(英文)中主持人用语等,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2)“无教室”即取消传统固定教室空间,授课地点可随时改变。一方面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变教室内相对固定的连排桌椅为可移动式的,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需求,随机变换教室桌椅布置摆设,营造必要的学习场景进行教学活动,如学生辩论、话剧情景剧表演、讨论式、互动交流式等。另一方面,可引入泛在学习理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园无线网络覆盖,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变英语学习为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也可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进行远程学习,如观看经典英语记录片、影视大片等,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人物、场景,并要求写观后感,提高写作能力。室外的小树林、操场、绿茵地等都是会话、表演的最佳场所。(3)“无课堂”即取消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过去大多数英语教学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模式,往往事倍功半,现变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为形式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变过去注重知识点讲解的“一言堂”“满堂灌”为有互动、有交流、学生积极参与的活跃课堂形式。学生不再是一味被动记笔记,而是形成人人参与课堂、人人动口说英语的局面。课堂以讨论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辩论式等注重学生听说技能培养的学习模式进行。(4)“无考试”即取消单一的“终结性”考试评估方式。改变过去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侧重过程考核。让考试考核“常态化”,任何一个课程模块结束时便可以对学生此阶段所学技能进行总结考核,随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自主学习情况、在线交流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通过网络平台对其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同时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等环节,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实现了“四有”,即有任务、有空间、有评价、有指导

(1)“有任务”即教学活动有任务,学生上课“有备而来”。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及教学进度与安排,不断给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大部分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上老师以技巧讲解、引导、总结、测试等为主,学生课下需要动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收集相关素材,准备课堂的发言、表演等。如影视欣赏课,教师推荐经典影片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观看(可能需要多次),然后准备内容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共同分析,从而提高英语技能。(2)“有空间”即学生拥有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的空间,“满堂灌”式的教学不复存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语言驾驭能力。尤其是借助泛在学习理念,学生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自由度更高,也避免过去学生“怕出错不敢表达、怕出丑不愿表达”的情形。(3)“有评价”即拥有立体、交叉式的形成性评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检测。(张静平、赵海燕,2013)同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平时测试、期终汇演情况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和归档,结合学生自评,形成一套立体、交叉式多方位的评价方式。考核模块由原来的单纯试卷“读写译”变为“口语+听力+读写译+期终汇演”;考核比重由“平时30%+期末70%”变为“教师评价(含口语20%+听力10%+写作10%+翻译10%+阅读10%+期末汇演20%+平时10%)90%+学生自评10%”。强调听说语言基本能力和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4)“有指导”即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教师全程指导。教师除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内容与任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智能手机、电脑终端等工具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3采取分段教学

(1)初级阶段(第1、2学期):教学活动分为两个模块、三个阶段进行,即视听说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基础阶段、巩固阶段与提高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基础、专业特点、课程安排等适当调整各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下面是非艺术体育类学生第1、2学期教学活动计划简表。(2)高级阶段(第3、4学期):在高级阶段,按照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语言高级技能课程模块”、“英语文化课程模块”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块”。“英语语言高级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建立在第一学年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各种语言技能,包括高级英语综合课程、高级英语视听说、高级英语写作、笔译、口译等。  “英语文化课程模块”主要有英语国家介绍(包括美国、英语、加大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从该国家历史、地理、人口、政治、特色美食、著名景点等一起看世界);宗教介绍(不同类型的禁忌,不同文化中禁忌地位的不同);肢体语言和姿态(不同国家肢体语言和姿势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国家工作人员着装要求和穿衣习俗等);婚礼(中西方婚礼的差别和共通之处,在习俗和礼仪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禁忌等);政体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块”即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它是相对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来说的,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用到的英语。通常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等。

4结语

经过几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我校逐渐形成了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调查,90%以上的学生喜欢该教学模式,均称受益颇丰。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大提高,尤其是英语的听说能力,由过去的“不愿开口”“不敢开口”变成现在争先恐后、抢着发言的局面。学生对语言的文化背景等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尤其是课堂能与专业、个人未来职业方向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个别专业性强,如建筑工程类、医学类,以及知识更新较快,如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不断去学习、进修等,同时此教学模式也耗去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备课量大,故对部分教师有着很大的挑战。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者:徐君 单位:黄淮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