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绘制高中地理复习教学方法

时间:2022-09-04 08:39:43

图表绘制高中地理复习教学方法

[摘要]在地理课程复习教学上,知识点多,复习任务重,教师通过地理图表的绘制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图表解读中快速理解知识点,掌握核心地理概念和原理,提高地理课程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图表绘制法;复习教学

在地理学科,图表可以说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所包括的地理信息量大,知识点多,以及折射出的逻辑关系,对于增强地理知识点理解,提高课程复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在地理考试中,图表题也是主要考查方式。因此,我们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图表绘制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从图表绘制中掌握地理复习方法,提升复习效率。

一、以核心知识点为线来绘制经纬网

对于经线、纬线、经纬网是高中地理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学习“地球自转运动特点与地理意义”时不易理解的难点。在复习地理时,通过对图表的绘制来引导学生如何读图,如何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核心内容的记忆,可以提升学习效率。绘制经纬线图,先从0度经线入手,向东向西每隔30度画出一条经线,直至180度,并标识出不同经线的经度值;同样,沿着0度纬线,经由各点的维度值变化,依次画出各纬度线。在经纬线图绘制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时区与国际日界线”图示,来加深对经纬线的理解与记忆。在记忆时区变化时,结合经线值变化,由东西经7.5度,分别向东向西每隔15度绘制一条经线,直至东西经172.5度,最后再画出180度经线;这种以15度为1个小时时区,很快就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接着,对每个时区,画出中央经线,标出经度值,从绘制重负爱心,每一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就是15与各个时区数的乘积。

二、以展现地理原理来绘制图表

地理学科中的原理性知识,往往折射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何理解地理问题及相互关系,需要从其原理分析中,认识事物,举一反三,解释地理现象。绘制地理原理图,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如何洞悉“热力环流”的原理将是本节难点,包含了较多概念,如空气的运动、气压差,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分布规律等内容。为此,在绘制“热力环流”图时,我们可以结合其冷热变化,先绘制地面,热点空气要膨胀上升,冷点空气要收缩下降,从箭头的走向上来理解冷热不均带来的空气垂直运动。学生通过绘制热力环流,从冷热变化入手,了解空气流向,并根据箭头的指向先后,来理解其环流的原理。我们也可以结合“热力环流”理论,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绘制并解说,增进学生对“热力环流”知识的集体化理解。同样,在学习其他的地理原理时,如“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等图示中,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雨岛效应”“雾岛效应”“巴山夜雨”等现象,提供良好的记忆辅助作用。

三、围绕地理规律性知识绘制图表

从地理学科中可以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分布、演变的规律。地理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可以借助于图表绘制,让学生了解事物本身的变化关系,也从事物的推理、发展、演变中增进理解。在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陆地自然环境在水平上、垂直上具有明显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学生记忆各自然带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气候类型下的地理环境要素。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引入气候类型绘制图表,让学生先回顾主要的气候类型,以及分布的特点、形成原因,再结合这些气候类型来探析两者的异同。由此,我们让学生根据自然带分布特点,试着去绘制“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与自然带垂直分布情况,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四、以地理现象和过程来绘制图表

从地理学科所展示的地理事物间的时空变化特征来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存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表明了事物间的运动性与发展性特征。学习地理,要了解地理现象及发生过程,要分析其原因,描述其演变过程。绘制图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另一方面从操作中理解地理现象,增进对地理知识的应用。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对于“季风的形成过程”,可以从时间、空间的运动上来分析其特点,描述其形成过程。不过,复习季风知识,需要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通常,我们以北半球30度~60度的大陆东岸为例,来关注亚欧大陆东岸区域的海陆热力变化。在1月份,北纬60度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向南移动,而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导致陆上高压,而海面上保持低压态势,空气亚洲高压流向海上低压的过程中因地转偏向力发生偏转,在东亚地区形成西北风;在东南亚、南亚地区,形成东北风。进入7月份,北纬30度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亚欧大陆气温高,形成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形成陆上低压;海平面保持高压态势,空气由海面向陆上流动,并在东亚地区发生偏转形成东南风;东南亚、南亚地区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影响,发生偏转,形成西南方。由此,将季风的成因、变化及流向特点进行了清晰呈现,准确描述。

作者:洪星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