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04-16 10:12:52

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技能必修课程,是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技能。本文针对该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该措施在丰富地理国情监测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可以为该课程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地理国情监测;实践动手能力

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包括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收集各个阶段的测绘档案成果,以及行业部门的专题成果,对地类、水系、交通设施、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空间化监测,再利用监测成果开发成果系统,统计分析地表覆盖和国情要素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量、变化频率、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山、水、林、田、湖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为以后工作增加一项技能。但目前,已有的教材以及课程安排都在某一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2-3]。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对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提出教学改革措施。

一、地理国情监测课程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涉及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地图学、GPS原理与应用等专业知识,还涉及统计学、地理学等学科。因此,内容广,各章节彼此跨度大。(二)实践性强。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是项目管理与实践的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一个项目的学习,了解任何一个项目所要用到的涉及到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并能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熟悉各个专业方向所涉及的软件的操作。(三)应用性强。在社会上,地理国情监测就是一个项目,是学生一踏入社会可能就要接触到的一项工作。它应用性强,需要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良好的沟通表达、团队组织与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二、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教学现状

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是一门新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理论课,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当教师讲解完,同学们还是不知道地理国情监测到底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地理国情监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还不如说是一个项目。它包括从项目的策划、实施、总结、应用全过程,实践性极强。该课程综合已学的3S、工程测量等各门课程,综合性强,对软件应用和动手能力的要求高。因此,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全部内容。该课程需要在实验室或机房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学校目前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也没有空出的机房教室供学生们自己来操作、处理数据。因此,此问题亟待解决。(二)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较差。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大部分存在基础知识欠扎实、数理功底浅和自学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三)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当中的教师岗位一般要求硕士、博士学位。大多数新进教师都是刚毕业就进入学校担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都没有参加过一线的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理国情监测课程教学改革蒋陈纯(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作。他们担任教师后,也是处于教学状态,科研压力大,也没有机会去到项目一线进行学习和锻炼。这导致很多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当然,部分教师可能是从一线工作中转型而来。但是,他们长时间不接触实际项目,就不会使用实际所需的软件,更不会对技术进行创新。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教师需要对方法、技术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教会学生使用最新的方法和技术。

三、地理国情监测教学改革措施

(一)学时分配改革。现有的理论课时,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讲解完,而还有部分课时要进行实践教学,需要改变原来的“PPT+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该课程教学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环节,教师先将原理进行重点内容讲解,并提出难点所在,然后结合实践课,启发学生课后学习,并将对课程的思考融入日常生活和其他的课程学习中;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侧重同学们的动手实践,将理论课的内容应用至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样,一方面能够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紧扣大纲,突出教材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实际工作。(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比法、列举法、小组讨论及问题式等教学法[1]。目前,各个学校都在推行信息化教学。比如,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灌输法,要将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及研究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课堂中,将被动的知识灌输过程变为由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科学地设计一些问题,巧妙地提出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再结合上课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要参与到具体项目当中,学会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其次,教师需要带动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当中,能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实践教学环节,将工程项目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同学们明白社会上是如何做项目,如何运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完成成果要求的;二是在方法上要先由教师完整地操作一遍,将几个重要的步骤着重强调,然后再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并且进行分组,形成团队合作,真正模拟社会上项目开展的模式;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最后的开放式实验环节中,教师要依托这门课程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让同学们自己完成一块区域的数据处理,并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完成成果的提交。

参考文献:

[1]刘明君,邵贵成,南素华.信息处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7,37(2):74-76,91.

[2]尹霄丽,尹鹏,林泊安,等.多课程融合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0):202-205.

[3]宋词.“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11):117-119.

作者:蒋陈纯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