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认知与培养

时间:2022-06-16 09:14:31

地理实践力认知与培养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时代要求

实践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1](P4)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生态提供地理学支撑,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解决有了理论基础。实践作为中学地理学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科情境中,学习研究,认证强化,锻炼自我,提升学科素养。(一)地理科学发展的驱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2]从空间的视角,不论是探索大尺度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宏观规律,还是研究地方、乡土、校际等小尺度的区域具体细节,地理实践活动都具有特殊价值。从时间的视角,地理实践活动可以解释过去,服务现在和预测未来。从地理学本身的研究方法演变来看,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继承了地理学原有的传统优势,并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最接近地球系统科学理念。[2]实践工具、交互平台、资源库、移动互联等的泛在性,使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在全新的基础上实现建构,实践共同体的出现更为研究的展开创造了条件。2011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撰写了《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3](P18),围绕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空间重组及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四个主题、十一个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了地理科学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机遇和贡献,地理科学为众多热点事象提供了研究方式方法,凸显地理科学重要的学科价值。《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版》也鼓励中学教师对教室内和教室外的研究及其应用时间和资源,珍视当前在地理教育领域的研究和知识建构。(二)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的改变。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技术等前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化教学环境创建、具身认知理论、日常专家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建构等研究成果,不断冲击、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真正的智能,不是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解决问题或者制造产品。如果没有理解所学,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不能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情景,那就没有发展智能。”[4](P83)杜威认为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必需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感兴趣和从事的那些作业。[5]情境特指真实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网络和活动系统,具有真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6]来自教学设计的情境理论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的认知离不开环境,二者是一个相互建构的关系,建立一个生态系统,探索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来自学生身边的、学生自身获取的、学生感兴趣痴迷的、地理实践活动习得的地理环境素材,与教材一样,是构建情境课堂的重要资源组成。具身认知或扎根认知认为正式学习环境发生的学习脆弱肤浅,容易遗忘,并且在新的境脉中所需知识难以迁移应用,因此要把学习和使学习更有意义、更可用的经验整合起来设计学习认知环境。学习要先具有具身经验,然后学会想象该具身经验,最后当从符号性材料中学习时,想象该经验。日常专家技能框架是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周边事物和人所进行的思考和行动作为教学设计的一种视角。首先将家里发生的学习和学校里发生的学习连接起来,然后再返回去和家里发生的学习相连接。[7](P234)实现实际联系理论,理论再联系实际的过程。顺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变,结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就是要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问题式情境教学,加强地理实践教学,寻求信息技术的支持[1](P31),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教学要体现意义建构、交互表现和随机生成。[8](P162)(三)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当代学生被部分专家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和“世界公民”,学习的场域发生了巨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了解到大量的互联网信息,所见所闻之多,信息占有量之大,足迹空间之广,潜在资源丰富。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基于新的教育理念、资源、环境和需求等条件,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超越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创造和形成新的育人教学操作方式。

二、新版课标对地理实践力的阐释

几十年来,以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为核心的地理室外实践活动,一直在谋求突破。从上世纪末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到2003年初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再到2018年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经历了将科学作为知识到将科学作为探究,再到将科学作为实践的转变。[9](一)从地理实践活动到地理实践力。从历史过程和学业角度,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由来已久,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多以地理课外活动和乡土地理教学形式呈现,目的是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中地理爱好者,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从1995年夏季开始,学校施行每周五天学习时间,学生有了更多课余时间,教学大纲提议的与地理课程内容学习的地理实践活动,有时间得到贯彻落实。2003年,实验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推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教学,对地理实践教学再次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受到安全等因素影响,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并不支持学生走出课堂,收效甚微。总之,受教育理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输手段、地理科学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纲及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不具有强制性,难以操作,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等地理实践活动成为地理教学的软肋,表现为内容不足、数量少、规模小、参与学生少、发展缓慢等。(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表现。《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明确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地理实践活动达到从未有过的战略层面的高度,成为高中地理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1中,阐释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表现为“(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2)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1](P57)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有机整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纲及实验版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地理实践活动为“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主要指“户外考察、社会调查和模拟实验”,表面上看二者的差别不大,更多是表述上的严谨和完善,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方式,但是内在本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实践活动给予了更多的赋能。《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1](P4)课程标准也不再针对具体知识点进行实践“教学建议”,而是针对课程采用“学业要求”的方式提出宏观建议,使教学活动操作空间更大,选择的项目和机会更多,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学呈现常态化,贯穿教学环节、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和线上与线下等。在必修课程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学业要求”有以下两点要求。必修1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1](P8);必修2要求教师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1](P10)为落实学业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重视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的主要方式为地理体验、地理观察、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体验是在实践中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亲身去经历感知体察;地理观察是细察地理事物的现象、动向;地理观测是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观察测定;地理实验是设计检验地理原理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野外考察是指野外实地观察调查;此外,地理绘图、地理制作、地理演示等也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在地理课堂和野外活动中进行的,不应局限在野外实践活动中。意志品质是地理实践力终极目标之一,是构成人们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坚韧性)四个方面。独立性(自觉性)要求目的明确、目的调节、目的行动,避免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要求明辨是非、采取决定、执行决定,避免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自制性要求善于支配、控制行动,避免任性和怯懦;坚持性(坚韧性)要求坚持决定、克服障碍、完成目标,避免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等问题。行动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终极目标之二。行动是人们有意识的动作,人们观察认识环境,利用改造环境,创造人类生存家园等,都是人类有意识的行动。完成这些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就是能力,其总是和人们完成某项实践活动密切联系。“能力是一种性质,没有一个它从属的主体,它也就不可能存在。”[10](P8)离开具体实践主体,人的能力就不能表现及发展,培养地理实践力自然离不开真实、复杂的情境,情境创设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关键。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和行动评价与反思是行动能力的四个重要方面。[11](P19)

三、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地理实践力培养,需要改进、创造和运用新的地理教学资源、基地、平台、技术、设计等,使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思想外显、具象化、可视化。(一)重构教学空间,引入校外资源。《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尝试实践教学、情境及问题教学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尝试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1](P31)课堂和校内是学生主要活动空间,是日常地理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利用现有环境或完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和育人方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普通教室、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观象台、气象观测站等都是传统教学空间,需要创设地理实践情境,引入户外图像图表资料、音像视频资料等情境资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地理问题、收集信息、取证及分析并论证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地理创新实验室建设是加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空间。创建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海洋测量等专业实验室,对吸引学生参与和研习,使用地理专业工具和手段,研究和发现地理之道,体验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有重要意义。在校外资源课程化操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生习得的生成性经验、发展性经验和创造性经验。[12]信息采集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加身边地理随手拍、我来讲、我来写等活动,培养学生行动能力,使地理素养得到提升。(二)丰富室外资源,完善实践基地。校外资源丰富,需要科学设计内容。参照中学生国际地理竞赛的命题经验,野外考察试题考查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利用室外空间,一次完成野外观察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制作地图图表、解决预设问题;第二种是在室外完成野外观察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制作地图图表,利用室内解决预设问题;第三种是在室外完成野外观察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制作地图图表,在室外和室内两个空间解决预设问题。[13]2017年的《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特别强调要积极开展实景体验式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丰富、更具有实操性、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体验。创建稳定的、长效的、有深度的实践基地,能够体验复杂、真实、身边的世界,提高地理实践活动效率,避免无关因素干扰,提升活动品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其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三)借助网络平台,强化交流互动。随着校园网的全面建设,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成为教学情境的重要来源,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地球作为教师教学中普遍使用的增强教学感知的重要手段,能够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认知地理事象,能够把空间位置、分布、关系等通过图像语言表达出来,亲切可信,利于学生交互学习。互联网技术可以将真实的生活、生产和生态境脉呈现在学习环境之中。依托互联网、计算机、手机和相关软件,我们可以即时接收天气云图遥感影像、世界各地地震发生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阅读遥感和图像信息,提出问题、交流互动,表达思想,反思提高,这样的系统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培养。在众多网站还有风景名胜区、城市聚落空间、工农业生产活动、交通通行状况等直播,还有不定期的日食或月食直播、天文大潮、非洲动物迁徙等直播,直播真实、可信、公众化,用好直播是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四)引入专业设备,突出虚拟学习教育信息化可以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带到同一虚拟空间,并且可以创造许多新颖的技术文化。[14](P125)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全息投影等技术产品的不断开发应用,可以将复杂多变的难以记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实现地理可视化,对地理教学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智能手机APP中,地理工具、地理成像、地理演示等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方向定位、地点查找、路线提示、交通状况等服务,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创造极大便利,省掉了以往需要携带的地图、罗盘或指南针等笨重的地理工具;植物识别通过AI技术,使老师走出课堂后,植物识别时只需要用手机拍照植物,系统比对之后,就可以告知该植物的基本信息,教学实习中就可以避免携带厚重动植物标本图录,也可以避免为制作标本对珍惜植物的破坏;天气预报随时获取,不需要以往在规定时间收听收看,特别是日出日落时间与天气预报结合,可以准确得知能否看到日出日落美景;全息影像只需简单投影工具就可以展示全息3D影像、360°观察地理事象等。在专业的地理创新实验室,依靠完备的专业工具更是将地理工具的效能可以发挥到巨大。例如:地理AR沙盘可以完好展示等高线原理,地貌塑造过程,流水过程等现象,原理展示完美,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简便;三维MR多层符合大数据智慧沙盘更是可以借助简单装备,再现虚拟和真实空间场景的组合,以城市或乡村为真实背景,将虚拟技术进行叠加,进行人性化的交互操作,效果震撼;数字星球依靠三维图像处理平台,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转变为球面图像,动态立体地再现地理现象与过程等。(五)提升实践意识,开展综合实践目前,教师在地理实践指导的观念意识上滞后,教师间地理实践指导素养差异显著。[15]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参与度不高。在现实情境中,学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地理学科实践活动。高中地理教师要研读课标,明确地理实践活动要求,提高地理实践活动意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地理实践内容,设计地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提高学生参与的动力,[16](P68)以期使地理实践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十八大、以来,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政策推出,以立德树人、育人价值为顶层设计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实施,对教师培养地理实践力提出来上位要求。为确保课堂内外地理实践活动,使高中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必须完成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向学科素养培养的转变。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平台,结合地理科学技术,完备资源库建设,打造学科实践基地,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问题的教学。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利于师生发现与探究,互动合作与交流,形成实践学习共同体,使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生根。

作者:宋瑛 关克勇 单位:天津市河西区第四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