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4篇

时间:2022-06-16 09:45:40

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实践4篇

第一篇

一、采取循序渐进式复习策略

对于初中生物课程复习来讲,教师不应强制性逼迫学生自行进行复习,或搞题海战术,而是应该将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充分吸收,将学习内容吃透。利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问中涉及到的技巧对于学生复习效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有效利用提问进行生物知识复习,就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到每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对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观察,在提问时也应该因人而异,进行因材施教,掌握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初中生物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要对其加以表扬,恰当的给学生以鼓励,在学生复习期间,适当的鼓励对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帮助学生发现并改善复习生物知识的卑怯与不足,使其树立起对生物课程学习的信心。新时期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事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肢体地位,当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对知识点进行复习的阶段,生物教师更应该尊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式的带着学生复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适当进行激励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关爱,以至哪些知识点没懂得敢于向老师请教,而不是默不出声的怕教师批评。

二、利用多向互动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多向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初中生物课程复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解决知识困惑的主要资源,所以更应该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初中生在复习生物知识点时,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和教师间的沟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但是此时教师不应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注重学生间的合作和沟通,并且要和学生们进行循序渐进的探讨和商量,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提问的品质,并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对问题一步步的探讨,最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种多向互动教学对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知识点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长期掌握知识点要领。

三、优化复习内容、提高复习质量

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沟通而完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对学生生物复习内容进行合理优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制定复习计划的时候就应该了解到复习生物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抓住生物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尽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复习内容的精心划分,提高生物知识复习效率。其次,生物教师还应该充分掌握学生对生物课本的了解程度,让学生了解到复习目标和复习难点以及复习范围,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复习内容的总体范围概括,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找出重点复习范围,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自己所画复习范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找到正确的复习内容,这样会加深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复习过程和精心的复习内容划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通过教学情境创建和谐的复习氛围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内容复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选择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和初中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情境的创设缩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的合作沟通,达成共识、共进的教学状态来提高复习效率。给学生们一个相对较为开放的课堂环境,使他们可以自由的表述,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加复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情感体验,体验到成功和荣誉感,还能建立起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促进复习效率的提升。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生物的复习效率,生物教师就应该重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更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注重尊重学生,并且表达出他们自身的看法观点,加强互动式的复习策略,提高学生生物课程的复习效率。

作者:林志超工作单位:福建省安溪龙门中学

第二篇

一、生物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足见其重视程度。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变量”、“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如“收集或测量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花的结构”;此外还有要求学生“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充当“校园绿化设计师”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二、生物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使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并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及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本教材列入了系列化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性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当然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不能减少,只应拓展和丰富。

三、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是前提。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学生对该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成绩会非常明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例如,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笔者先让8个小组长从鱼缸里每人捞出一条活鲫鱼,端回小组去观察它的外形、侧线、体色、体表结构,然后分别绑扎或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按顺序放回鱼缸中,再让同学们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由于是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并,同学们的兴趣极高,观察的都非常认真,看到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前进而不会转弯,绑扎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比没有绑扎尾鳍的鱼慢,而且身体摇摇摆摆的。

2.创设情境自学探究是关键。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材料可以是标本、实物、图表、资料等,并经过简短的导入提示后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的导入仅短短的一两分钟,可以是观察提示、阅读要点;也可通过问题的提出,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

3.提倡小组的合作探究是保证。“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和探讨,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互助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让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首先,要对本班学生合理的分组,学习的分组方法一般采用差异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要有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家庭、性格等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组内差异为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组与组之间的起点相同,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互助小组的人数为5至6人(据本班学生人数而定)。小组内要有分工,人尽其才,安排好组内角色(如:组长、主持人、记录员等),学生每讨论一次,角色互换一次,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又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总之,初中生物课开展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我们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设计好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案,大胆试验,不断总结,使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结出硕果。

作者:王云工作单位:商水县希望中学

第三篇

一、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弊端

1.教师没有充分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体制改革,要求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增设更多的实验操作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然而,受到旧式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物教师还没有做到领会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精神,没有掌握以实验操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仍旧沿用着单方讲授的方法来教学。这就容易人为分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细胞内部的结构”一课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利用显微镜等设施,来观察洋葱等物质的表皮细胞,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细胞”的生动形象。如果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只是单纯讲解细胞的构成,那么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师生之间欠缺有效沟通

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被限制在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上。除此之外,师生之间没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就很难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一课时,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生物链是没有尽头的吗?自然界中的细菌也能参加到生物链中去吗?如果教师不注意倾听学生的疑问,那么课堂效果就会打折扣,学生也就很难真正理解生物链的含义。

二、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1.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案

教师要熟练掌握生物教学重点,以课程改革的目标为指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实际需求,设计出形式丰富、内涵多样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讲授“生物圈内部生物的相互作用”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搜索一些与自然界生物圈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上课时为学生放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充分重视生物实验环节,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多种授课方式融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多样的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动手和观察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授课行为限定在书本的范围内,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植物的内部组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亲自观察某些植物的表皮组织、营养组织等。如果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挂图,或者让学生观看教科书上的图片,那么学生就难以对植物的组织形成深刻印象。

3.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例如,生态平衡一节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态平衡的实例,使得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强烈兴趣。初中课程体系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初中生物教学,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

作者:蔡长谋工作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陶英中学

第四篇

一、模拟性实验的内涵

生物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探究活动,在很多情况下,直接拿研究对象来做实验是非常困难或根本不可能的,那就只能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成模型,或模仿某些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性实验。例如,出于动物保护和尊重生命的考虑,用动物或人体模型来研究其结构、功能、行为、生命活动等;模仿原始地球环境来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等。模拟性实验具有低成本、易操作、能较好地说明问题等优点,已成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中生物教学中模拟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深人理解相关的重要生物学概念,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初中生物模拟性实验的初步探索

1.创设模拟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就是情绪氛围;景观环境。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创设模拟实验教学情境可以营造实验气氛,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官冲击,从而引起联想、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真实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更容易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这一课时,书本上用“握手实验”来模拟传染病的传播,但在实际教学中,该实验的操作性不强,一是面粉粘在手上容易掉;二是男女生不是很愿意握手,这就辜负了设计者的初衷,当然也达不到预定的效果。所以,笔者改成了“换水实验”,课前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烧杯,里面放有无色液体。除1位学生的烧杯中是氢氧化钠溶液外,其他同学的烧杯中都是清水,这位特殊的学生就是本实验的传染病携带者。每人吸取1滴管自己烧杯中的液体,找一位同学作为换水对象,把自己滴管中的液体滴人到对方烧杯。经过几次“换水”后,用PH试纸检测,试纸变色就说明该学生已被感染,最后统计感染者人数。实验结果非常明显,很多学生都被感染了,学生们都很震惊。通过该实验,既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又有利于学习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传染病的预防,这显然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解要有效得多。

2.设计模拟实验过程,化解教学活动难点。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当遇到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时,往往就难以理解。如果教师用讲述法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会一知半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模拟实验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有效建构知识。例如,《尿液的形成》这节,关于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就特别抽象难懂。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就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每小组分发一包实验材料,里面有黄豆、绿豆、红豆、芝麻、小西米等杂粮,还有沙粒,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去除沙粒。学生都想到用淘米的小篮子来筛,相当于过滤的作用。笔者在指导学生筛的时候,提醒大家把漏出的东西用白纸盛好。通过模拟,学生真切体验了尿液形成的第一个过程)滤过作用,这个难点不需要多讲解,学生就能理解了。但实验还没结束,细心的同学观察到白纸上除了有沙粒这些废物外,还有芝麻这种对人体有用的东西。学生都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发问:怎么处理?学生都说要重新检回来,对了、同样道理,原尿中有用的物质也应该重新捡回来,从而引出第二个过程)重吸收作用。整个模拟实验贯穿本堂课,学生的心弦被时时扣住,原本枯燥、抽象的课堂变得形象、具体。通过有趣的模拟实验,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牢牢地掌握了知识。

3.精心组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其中生物实验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包括培养观察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感性的认识。由于每个人的动手能力不同,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多鼓励、多组织一些简单的模拟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课时,学生了解到神经元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有其特殊的功能,这与其结构是分不开的。为了加深学生对神经元细胞结构的认识以及功能的理解,笔者先让学生观察神经元的细胞结构图,然后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模拟复制。笔者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胶泥、电线、剪刀等工具,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神经元细胞的制作,再利用制作好的模型来讲解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拿着学生制作的模型讲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听得非常认真,同时他们也很珍惜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都要求拿回家自己保管。在这个活动中,既帮助学生建构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学以致用模拟操作,体验情感态度价值。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检验教学是否有效主要还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学当小医生》这节时,笔者和学生一起模拟练习止血包扎。首先阅读《信息库》中出血的类型,并通过教材和网络了解紧急止血的意义和方法。然后在人体模型上标出出血部位,分别练习上臂静脉出血和大腿动脉出血的紧急止血法。最后体验内化:静脉出血血流较慢,一般可用指压止血法。动脉出血血流快,血液常从伤口喷出,故在用指压止血的同时,还应用止血带止血,并及时送医院救护,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模拟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生物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成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虽然笔者在尝试创设生物模拟实验的过程中,确实付出了很多精力及宝贵的时间,但它所取得的效益已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付出,因此笔者和自己的学生都乐在其中,并且还将在继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和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吴雅勤工作单位:令江苏省苏州昆山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