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小镇产城空间初探

时间:2022-04-01 04:17:57

旅游特色小镇产城空间初探

随着2015年全国特色小镇开始推行,一些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地域特征明显但经济状况相对薄弱的小城镇成为旅游特色小镇发展重点。然而过度追求旅游效益,不注重小城镇地域特征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旅游特色小镇千篇一律,同质化竞争严重。自然环境是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城镇空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承载物,而旅游作为推动力带动城镇的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三者作为旅游特色小镇的产城空间要素缺一不可,如何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产业与城镇空间的融合,是目前旅游特色小镇需要探讨的问题。

1旅游特色小镇产城空间融合要素及要求

1.1产城空间融合要素。(1)旅游要素旅游特色小镇的旅游要素主要以旅游资源的形式呈现,分为自然资源要素及人文资源要素。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整个自然界都是自然资源,它包括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种矿物和能源等;而自然资源中能发展成为旅游资源的特指经过开发利用或者有开发利用潜力的资源,包含山地、河流、植物、林地、气候等要素。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总和,如由历史发展脉络而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名人典故。明确旅游要素是对旅游特色小镇的旅游特色培育的前提,是实现产城空间因地制宜的前提。(2)城镇要素城镇空间是旅游特色小镇旅游发展的物质保障,城镇要素是构成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城镇要素以城镇建成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包含功能分区、交通、城镇风貌、建筑肌理、街巷空间、广场及绿地、旅游设施及城镇设施等元素[1-2],决定着旅游特色小镇的基本走向,既要满足旅游及旅游服务需求,也要满足居民生活及生活服务需求。1.2产城空间融合要求。从旅游特色小镇的内涵来说,它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综合体,注重产业、生态、人文特色的挖掘[3],即彰显地域特征;旅游特色小镇力求做到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4],因此应挖掘旅游特色实现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应该转变城镇原有的功能分区带来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隔离的固有模式[5],达到功能复合。1.2.1地域特征明显。地域特征是彰显城镇特色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对其特征进行挖掘是保有地域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地域特征明显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和人工建成环境中。一方面,自然环境包含自然条件、地域文化、自然资源,是判定是否适宜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挖掘特色和空间建设的基础,与城镇空间的融合是保有地域特色的最佳表现。延续自然肌理,注重山水格局是尊重旅游特色小镇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效方式,包含山体、水系、城镇、道路等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以城镇风貌、社会活动为主的人工建成环境经过历史沉淀,也是地域特征重要的一部分。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引导或定位旅游吸引物的风格,抓取文化特色点,将旅游产业与城镇一体设置,实现共融。具体可以包括建筑色彩、城镇游憩空间、空间肌理等。1.2.2旅游特色突出。“特色”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能引起情感共鸣,而为旅游服务的“特色”也应该在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建设能引起游客共鸣的可供游赏、娱乐、休憩的空间,即创建旅游吸引力。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吸引力的有力保障,从空间形态上区分,它可以包括旅游景点、景区、城镇生活体验空间等;从资源类型上区分,可以包括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社会活动等[6]。旅游吸引物是依据其所在空间及地域特征所形成的,包括人为的规划引导,但本地自然环境基底和历史文化资源是保障“特色”的最佳路径,根植于本地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旅游特色小镇。同时,注重旅游项目的打造有助于形成旅游吸引力,如举办风俗活动。1.2.3功能复合。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原有的城镇规划及旅游产业规划最大的区别就是旅游特色小镇是同时实现旅游、生活及其配套服务的多元功能,具备有“宜居宜游宜业”特质。从目前旅游特色小镇的试点中来看,依托小城镇建设旅游特色小镇时,旅游产业与城镇的分离,城镇居民不能参与旅游生产活动,旅游经济不能带动城镇自身发展的现象,从而减弱了旅游的带动作用,居民不能很好地受益于旅游。因此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应该同时注重旅游及生活功能的融合且相互可为支撑——依据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借势城镇服务功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孵化地。

2竹林关镇产城空间要素分析

自特色小镇试点施行之后,丹凤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2017年由政府主导编制《丹凤县城乡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规划》提出以特色小镇作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城镇发展,在丹凤县“旅游活县”政策的倡导及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之下,结合竹林关镇的地形地貌特征、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及旅游产业基底,在竹林关镇形成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成为特色小镇之一。2.1以自然环境为基底。2.1.1独特的地形地貌。竹林关镇属于山地地区,南部为鹘岭,北部为流岭,山峦起伏,沟多谷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最高点(海拔1483.6米)到最低点(海拔412米)相对高差1071.6米。同时丹江和银花河的交汇于此,河谷狭窄,中部银花河两岸宽阔平坦,属长江流域,河道全长125千米。竹林关镇镇内北部与南部山峦相望,表明城镇空间不适宜向南北向扩展,但由于旅游产业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体验,也鉴于对其自然风光的体验,因此对于旅游空间可以向南北部自然山体进行延伸,而中部则提供旅游及城镇服务。2.1.2多元的地域文化。竹林关镇因元时竹林茂盛,且是汉口、郧阳、山阳、长安的水陆关口而得名。明、清、民国初,丹江航运发达,竹林关街上货栈号达140余家,杂货铺、饭店百余处,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相传桃花圣母居于此,并以此建成桃花谷景区,同时还有城隍庙、娘娘庙等名胜古迹。1932年至1946年期间,、、李先念等人先后以竹林关镇为驻扎地,留下遗址船帮会馆(杨泗庙),形成红色文化代表地。由此竹林关镇竹文化、桃文化、红色文化及自然景观优势都聚集于此,同时也处于商於古道旅游文化线路上,使得竹林关镇文化多元,底蕴深厚。2.1.3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镇域空间结构来看,竹林关镇旅游资源沿丹江、银花河分布。依托其主要的历史文化,竹林关镇有杨乃庄寨、竹林古镇、城隍庙、大安双塔、大庵明古馆等人文历史遗迹,有龙凤山瀑布、桃花谷景区、雷家洞及谷雨洞等自然景观形成的旅游资源。两者的分布以桃花谷景区、竹林关古镇为主要旅游资源,位于镇域中部,紧邻镇区;除此之外其他景点与镇区、村落距离较远(如图1)。而旅游资源的分布依据其开发的可能性、与建成区的距离及其自身特色,会对后续旅游吸引物的选取及产城空间发展产生影响。2.2以城镇空间为承载物。2.2.1道路交通。竹林关镇位于丹凤县境东南部,山郭公路、沪陕高速穿境而过,与县城仅33公里,与商洛市64.24公里。境内有丹江和银花河汇聚于此,山川兼备,气候宜人,有“小江南”的美称。同时有丹竹路作为主要对外交通线路。竹林关镇主要有桃源路串联桃花谷景区,山郭路形成东西向主要对外连接交通,镇内道路网呈规则的格网布置,交通网络发达。道路交通是串联城镇及旅游功能空间的联系,道路交通骨架决定着空间形态的走向。2.2.2功能布局。竹林关镇主要沿银花河两岸集中布置,顺应地形,呈集中式布局。竹林关镇功能结构较复杂,依据地形划分为三个组团,布局紧凑,旅游主要集中在北部组团,同时满足居住及配套等功能(如图2)。现有的功能布局是竹林关镇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基础,尊重现有发展较好的布局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应主要解决解决现有布局中部分产城分离、设施配套不高效等问题。2.3以旅游产业基础为推动力。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包含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设施配建等是竹林关镇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前提,它决定着旅游发展方向及旅游服务需求配置情况。竹林关镇现有旅游发展是以桃花谷景区和竹林古镇为基础。其中桃花谷景区一年接待50万至60万人,而在2018年旅游开发项目中预计桃花谷景区年可实现综合收入3.6亿元。同时还举行桃花节、轮滑赛、商洛民俗文化节等吸引游客(如图3a)。竹林古镇以原有城区为依托,进行延续原始风貌延续及外立面改造,(如图3b、3c)目前已对外开放三年,但游客量少,吸引力不足。两个景区的建设为后续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要解决现有问题以实现产城进一步发展。

3竹林关镇产城空间融合路径研究

由竹林关镇的空间要素可知,北靠两山、两河交汇是该镇自然环境显著的特征,影响空间走向;以桃花谷景区及翠竹种植形成该镇的代表物,影响空间建构要素的选取;以红色文化等为辅助形成多元特色的融合,影响城镇风貌的样式;以现有城镇空间状况及旅游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功能复合提供指导。因此,以上述元素为基础,逐步实现竹林关镇产城空间融合。3.1以廊定游,以轴串城。竹林关镇旅游资源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然特征”,对山地旅游资源的塑造应在三维空间形成景观通廊,以南北两侧自然景观及旅游景点分布状况,以桃花谷景区为主要节点,形成山水旅游发展廊道,通过旅游景点设置打造旅游线路,实现特色山水体验,使其成为竹林关镇旅游的名片。以山郭路为纽带,顺应丹江及银花河走向,以翠竹文化为主题,依托竹林古镇打造旅游及居民生活服务节点,在空间上自东向西实现旅游到居住功能的转换,形成综合服务轴(如图4)。3.2以点带面,以产促城。在空间范围内,依据竹林关镇现有的城镇及旅游发展状况,以旅游吸引物的塑造形成旅游吸引力,使城镇具备提升空间品质的动力与能力。以桃花谷景区和竹林古镇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通过城镇空间对其提供物质空间保障,如“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配置,在居住空间同时应该延续文脉,在不同层级形成旅游及城镇功能的相互完善(如图5)。3.3以文化融入产城风貌。竹林关镇以桃文化、竹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一体,其建成区是历史积淀和人工规划协调的产物,因此在竹林关镇紧扣文脉特色。竹林关镇以桃文化及翠竹文化为主,对其元素进行提取,在旅游空间上形成桃花谷景区、桃花寨、竹林古镇、翠竹滨水景观带、杨泗庙、城隍庙等,在城镇空间方面延续街巷空间(包含建筑尺度、建筑立面装饰等)、古镇风貌,摘取“竹”“桃”元素应用于景观小品,同时注重游憩空间的打造,形成独具一格的空间(如图6)。3.4以用地整合实现产城功能复合。用地整合是实现旅游产业与城镇生活需求高效化的方式,能够将涉及旅游用地及城镇用地进行融合,最常见的用地为商业金融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是满足城镇基本生活需求,而对于旅游内容来说,是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来源,其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场所,基本上都属于商业金融用地,因此当空间上处于相邻或者交叉的关系时,可以考虑进行整合。竹林古镇是竹林关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点,同时也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延续原有的城镇肌理,尊重竹林古镇旅游与生活的双重属性,保留原住民的生活空间,提升旅游空间品质,是竹林古镇最佳的解决方式。交通设施用地是连接旅游与城镇空间的主要桥梁,主要以通达性为衡量标准。以往的道路交通的评判标准是以功能或者等级进行划分,如生产性道路、主次支路等,而当旅游和城镇功能于一体,两者在空间上又有相互联系时,以满足需求为首要评判标准,重点体现道路的连通作用。基于上述所说的两种类型的用地的考量以及旅游资源分布、城镇结构现状,将竹林关镇以镇区为核心,形成旅游服务、城镇生活及特色旅游的空间组合模式。旅游服务以竹林关镇为核心,包含中心服务、生活服务、古镇旅游、旅游服务及居住组团;城镇生活以江北新区为核心,包含居住、生活休闲、农副产品加工组团及滨水休闲带;特色旅游以桃花谷景区为核心,包含修竹观赏、生态旅游等功能,由此实现竹林关镇的全方位功能融合(如图7)。

从目前旅游特色小镇的试点来说,专注于旅游景区的打造不在少数,本文以产城空间融合为研究对象,分析各个要素对空间融合的影响并依据竹林关镇的各类要素特点逐步实现产城空间融合。然而,从国家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换的时代背景之下,产城空间融合也将向多维度空间融合进行转换,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发展,这将成为旅游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小城镇建设转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辰辉孙晓敏刘昆轶.旅游型城镇特色建构的路径探讨—以天台县白鹤镇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

[2]陈可石,袁华.“形态完整”理念下的旅游小镇城市设计实践——以西藏鲁朗旅游小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6(1):45-50.

[3]翁建荣.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浙江经济,2016(8):6-10.

[4]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28-32.

[5]姚南,李竹颖.“产城一体”理念在山地城市新区规划中的实践——以广元市三江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2(6):38-42.

[6]黄江媚,唐健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景镇一体化”模式研究——以汝城热水镇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2-38.

作者:黎玉玲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