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时间:2022-10-25 02:44:13

会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摘要:根据党的精神,针对目前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课程设计不合理、专业特色不突出、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及教学评价体系不全面等问题,应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师资力量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以培养合乎新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报告指出,国家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学习贯彻精神,高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改进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开展多功能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融合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特征优势,深度挖掘高校待开发、待整合资源,凝聚教师创新性思维,集结不同学科领域的新思路。同时,还要把握重点和优势学科建设的契机,创造有利条件,寻求新尝试、新突破,为高等教育快速向前发展提供支撑,为建设更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要以自身的踊跃向前发展为目标,肩负起培育社会栋梁之才的重担,做好引领大学生迈进社会第一步的充分准备。还要凝聚全校师生员工之力量,探索教育过程之新规律,研究人才培养之新问题,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实现跨越发展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全体师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出更具有市场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应用型本科会计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一批高质量、实用性强的会计人才。现阶段背景下,单一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实战型的操作能力提升至为关键。当前的高校会计教学中,专业课程主要进行抽象的理论教学,学生不能完全将会计思维融入实践,对知识的储备停留在混沌期,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接轨,不利于学生的就业选择,更不利于全面贯彻关于发展素质教育的方针。

一、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的培养是一切教育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不同类型大学的教育理念,其根本任务和基本思想都应该是立德树人。因此,在高校会计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展会计专业这种应用型教育,一定要设定长远可行的发展目标,不能急于讲授会计算法和会计凭证等专业性知识,而应根据其应用型专业的本质特征进行阐述。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讲,它的发展关乎社会的进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其首要任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在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剖析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能力进行发掘,要求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全方位理解,对学生进行实际性操作演练[2]。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设计存在缺陷。课程设计是教学的第一步,课程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衔接性和合理性。科学性是指课程设计根据实际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具有理论基础,不凭空捏造,过于夸张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对课程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衡量。一些高校往往忽略会计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忽略会计课程内容,这样对学生的实际就业起不到促进作用。严谨性要求课程设计全面、细致和完善。课程设计内容来源于理论知识,又要求高于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相呼应。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辅助性和加强版课程,对专业课程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高校将实践教学部分统一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一两周,通过简短的实习完成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轨,形成新的理论知识的复习和翻新,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衔接性强调本课程设计与其他课程设计上的前后呼应关系,尤其在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教学中,有的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有的则属于拔高和提升课程,衔接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课程设计中,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原则问题,教师上课卖力,学生上课吃力,依旧达不到初定的教学效果。如部分高校将《资产评估》课程开设在《财务管理》之前,在学生没有接触《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之前讲授《资产评估》课程,容易导致出现教师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考试不及格的不良现象。合理性要求课程设计恰当、基础和有效果,不过于强调课程设计,而忽略课程效果,要凸显学生的学以致用。现实中,一些高校压缩课程数量,不切实际地讲授有难度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属于基础性专业课,由于授课时间被压缩安排在临近假期,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消化这门稍微复杂的课程,许多学生课程内容学得不扎实,成绩不合格。(二)专业特色凸显不够。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专业划分进行招录和培养人才,专业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是关乎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会计专业重在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尤其近几年来会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热点不断更新,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时与新制度接轨,成为更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方面一直沿用会计专业设置初期的指导性方案,没有与时俱进,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专业特色的建设非常缺乏,学生的学习没有针对性。加之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严重滞后,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许多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都是“纸上谈兵”。此外,一些高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中,过于强调形式,不注重实践教学,大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泛泛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在就业中找到良好的工作岗位。各行各业都具有其自身特色,高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会计教学更应该紧紧把握其专业特色,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培养出高精尖人才提供支撑。(三)师资队伍水平有限。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高水平素养不仅能够对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生的高精尖培养也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所倡导的双师型教学模式下,从事或有意从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完善、全面和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3],同时还要具备会计专业的实际实战经验,如参与会计审计、会计出纳、会计核算等不同专业类型的工作。现阶段,高校引进会计专业人才时,主要考虑人才的学历背景,重视拟引进人员是否博士毕业,是否具有科研能力,而忽视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经历,导致会计教学无法向学生真正传递出会计专业的实际应用价值,只是将知识进行机械灌输。有些高校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只是局限于一定的领域,无法培养出全面、多功能的会计专业人才。要培养出具有一定水平的会计专业型人才,就需要在师资队伍上进行严格把关,对教师自身素养、知识理论体系、教学实战经验和会计实践经验严格要求,为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全面。教学评价体系既包含对教师课程设计、教案辅助、课程展示等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学效果即学生成绩、学生反馈等的考核,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一套评价体系。由于现阶段缺少一套完整、全面的会计教学评价体系,每个高校对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完全统一,导致高校的会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评价,有的只强调学生最后结课成绩的考查,有的注重学生实践课程的完成情况,缺少被大众接受的、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现实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教学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综合考查,排除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偶然因子,如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设置考查内容,同时更加突出对实际应用的评估,凸显会计专业教学的特色。

二、会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结合会计专业特色,顺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专业性人才。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改革策略,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走好这一步,对会计专业教学今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优化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凸显会计应用型专业特征,满足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依据高校师资队伍和学生资质水平进行规划,设计出可行的培养方案。传统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只注重会计课程的传授和解惑,没有将社会上的会计考证热点和会计实践融入其中。因此高校应加大对会计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把握好市场导向,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需求、高校培养目标和促使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给社会输送高精尖会计人才。同时,应保留传统的实习和就业讲座内容,帮助学生对会计实践提前认知,强化对会计软件的使用操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二)突出专业特色。高校会计专业具有应用型学科的教学特点,通过实际调研可以更加清晰地确定其应用特色。调研内容包括对自身的调研、对其他相同层次高校的调研及对社会需求的调研,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的特色方向以满足社会需求。特色专业的载体是高校的独特性,高校的特色促进专业特色的发挥,紧抓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高校特色,使专业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专业特色建设,首先要明晰优势,规划好专业发展方向。比如水利水电类高校,会计学知识与水电知识相结合很有必要,借助高校在水电方面的学科优势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长水电会计知识。其次,充分利用模拟和仿真设备为学生实际操作提供便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水利水电行业的会计工作,进而服务于水利水电事业。最后,要不断优化专业特色建设的策略,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科学分析内外部环境对专业特色建设的影响,从而决定是继续保留该特色还是重新提炼专业特色。(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的应用型会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增强就业能力。以往高校会计教学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所学并非企业所需,不仅让学生在就业后很难迅速融入工作,也使得企业增加员工培训费用,使高校的专业教学有名无实。因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会计工作的需求出发。企业商业机密的自我保护、会计某些岗位的特殊性等,使得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内容受限,实习的工作多为凭证整理等较为基础的工作,对会计的专业化操作及会计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系统性体现往往难以深入了解,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实践方面的缺陷。建设校园实训基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模拟和实训,在实践中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性人才。(四)增强师资力量。教师队伍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力量的增强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校企合作及校园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教师的会计专业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而企业的实践操作平台可以不断补充教师的实践知识。只有保证教师的理论与实践都保持在一定水准,才能保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由此构建的知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有利于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第二,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知前沿科学,激发学生科研的兴趣,使他们在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进而指导实践。第三,构建激励机制。高校通过激励机制,以实际的物质或荣誉奖励在科研或者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就的教师,这样的激励机制是高校教师保持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五)对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课程作为教师和学生中间的媒介,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横向对比,将本院系课程评价体系与其他高校会计院系课程评价体系作对比,结合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学习借鉴其他院校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会计人员的评价标准,制定高校评价体系,以达到实用性最大化。以往的课程评价体系基本局限于理论知识考核,即保证理论水平的合格,而市场需求兼备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评价体系中需要注重实践部分。

三、结语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深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地方非财经类院校,需要将本科会计教学内容和地方会计需求相结合,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师资现代化,学生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机遇更加公平,努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4]。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政策指引,高校是孕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高质量人才也是高校的本钱。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肩负起立德育人的使命,细化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会计专业人才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科学合理协调发展[5]。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1-02)[2018-05-18].news.cz001.com.cn/2017-11/02/content_3388624.htm.

[2]刘晓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1(9):102-103.

[3]杨雨杉.试论高校会计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的有效融合[J].中国市场,2017(6):147-148.

[4]邹友峰.落实“四个服务”,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J].河南教育(高教),2017(11):18-19.

[5]陈永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作者:王希胜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