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育思索

时间:2022-06-04 09:00:00

会计人才培育思索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理论界与实务界更加意识到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以及培养相应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会计全球化需要依赖国际化会计人才来实现,会计国际化也是会计人才国际化的直接动因。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迫切需要一大批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国内法律法规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熟知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缺口很大。我国已提出要以会计国际化为大背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因此,在我国经济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中,有必要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并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国际化会计人才基本素质要求

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应该是“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具体而言,应该是既精通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熟练运用一种或多种外语以及计算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业、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1国际会计人才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

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是培养会计专业技能的基本前提。会计的工作围绕会计信息展开,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收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了会计知识的主体和核心。此外,还应当具备法律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等,为核心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背景和工具。此外,国际化会计还应该具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

1.2国际会计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

会计的职业技能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这包括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而职业判断是以上各种技能的核心。国际会计人才的教学应当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中之重。良好的职业判断需要会计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需要以适用的职业准则框架为依据,以应有的关注、客观和正直的态度为保障。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并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

1.3国际会计人才需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

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并且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树立他们维护公众利益、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不断进取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行业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严于自律的国际化高层次会计人才。

2目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过于空泛,例如“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由于缺乏具体的标准,这样的目标难以得到具体的执行。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层次,从本科会计教育到硕士、博士的培养,各层次的目标并不一样。即使是在本科层次的会计教育中,是培养会计专才还是通才,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这都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对这些细节进行具体规定。这种空泛的培养目标,常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眼高手低、应用能力差。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涉及国际化的课程不属于必修课的范围,而且学时较少,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国际化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而核心课程往往是以国内企业的业务实例为主,很少涉及国际业务。其次,缺乏非会计类的经贸管理类课程,像国际经济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等与国际经贸密切相关的非会计课程并未被纳入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对应的知识结构不符合目前社会上对通晓国际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人员的要求。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学生缺乏对国际业务的了解,难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2.3忽视能力教育

与其他大部分学科不同,会计的操作性非常强。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尽管都很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解,却往往轻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虽然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会开设一两门实践操作类课程,但实践课程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与实务中的操作往往有较大差距。此外,现有教育模式也忽视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经济业务往往不会像教科书上的示例那样简单和规范,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需要会计人员即使面对不熟悉的业务,也能根据基本准则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但现有培养模式侧重结果而非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能力的评价。

3实现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

3.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各高校会计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需按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把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定位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将国际化会计人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有效地融入课程体系之中。首先,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与精简,既要增加国际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方面的课程,也要整合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其次,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增加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教材建设中应该及时更新陈旧的内容,创造条件尝试与国际化同步。首先,更新原有教材体系的内容,增加教材体系中关于国际会计的部分,尽快实现教材的国际化,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惯例,能够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应将当前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中的新成果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最后,适当引进原版的国外相关学科教材,根据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改编、选编、切割或重新组合,并适当地配以中文教材作为辅助,以适应本学科教学需要。

3.3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质量

目前在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制约和阻碍学生的发展。针对国际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中,应该强化案例教学法,推行问题导向型教学法,引入自学与讨论联动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授课方式应从单向式的“灌输”转变为与学生讨论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课内容上,应当是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并重,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讲课方式,同时引入案例教学,加大实验课程所占比重。

3.4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人才的素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首先,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努力建设一支与办学定位和目标相适应、结构优化、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其次,建立双语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通过与国际上其他专业院校保持长期稳定的师资合作培养计划,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出国留学或访问,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会计学术界间关于国际会计教育的交流;第三,确立青年教师带职实习机制,有针对性地选拔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带职实习,促进专业教师职业经验和技能的累积和丰富,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为会计专业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国际化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