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时间:2022-12-24 10:39:55

低碳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摘要:在当前我国以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如何实现升级,实现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产业集群总体能耗偏高、节能创新不足和基础薄弱问题,提出了应通过建立企业低碳生产文化、重设企业目标、完善技术创新和加强政府引导和调节等手段,加快产业集群升级,以实现湖北省经济低碳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低碳经济;转型升级;湖北省

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某一区域内的各企业及组织相互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益,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1]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受到广泛质疑。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调整路线,以实现低碳经济为己任,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原有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已不再适用。[2]湖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具有较好的地理优势。近年来,湖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以期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走低碳化成长的道路。因此,以湖北省的产业集群为例,分析当前产业集群的问题和原因,探讨产业集群通过转型升级的方式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产业集群现状

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划分,可分为原生型产业集群(亦称为内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三类。[3]1.原生型产业集群。该类型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基于本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对资源的依赖性强是该类产业集群的特点。因此,要素禀赋条件是影响原生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4]湖北省自然资源丰富,亦是农业大省之一。目前,相关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有:宜昌市磷化工产业集群等5个冶金产业集群;松滋市白云边酒业产业集群等3个酒业产业集群;天门棉花产业集群等5个产业集群;加工油脂的老河口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13个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随县香菇产业集群;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化工产业集群等4个医药化工产业集群;恩施州富硒茶产业集群,等。2.嵌入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的特点是政府的强干预性,具体表现为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比如,资金、土地等,吸引大型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富有代表性的该类型产业集群有湖北省的汽车产业集群和钢铁产业集群。湖北省汽车产业现已成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更是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于2000年起步,形成了以神龙和东风为核心的四大整车制造基地,带动如武汉开发区轿车零部件产业群等25个子集群的发展。从地域上看,构成了以武汉、随州、襄樊和十堰为主线,串起包含武汉及周边城市的“环状”区域,荆门、荆州和宜昌的“三角状”区域及十堰、襄樊、随州的“带状”区域,几乎覆盖了整个湖北省。钢铁产业一直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集群的形成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目前,湖北省的钢铁产业集群是由以武钢、鄂钢、冶钢为中心,集钢铁生产、加工、物流、服务、贸易为一体,构建的武汉市新洲区钢铁制品产业集群、郧县铸锻件产业集群和团风县钢结构产业集群,覆盖了武汉、阳逻、鄂州和黄石等地区。3.衍生型产业集群。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将本地区的资源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所产生的集群。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当政府逐步减少对产业集群的干预后,嵌入型产业集群逐步演变成衍生型产业集群。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加上政府的引导而构建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就属于这类产业集群。高新科技产业是湖北省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通过充分发挥湖北省高等教育水平高、从事高科技行业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多的人力资源优势,构建了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光通信产业集群、武汉市蔡甸区电子产业集群以及孝感市电子机械产业集群等,形成了以武汉为核心,周边8个城市为辐射区,延伸至生产基础材料及元器件产业的“宜荆荆”、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带的“随襄十”两个拓展区。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性,使得在该集群中的企业和组织的联系紧密,因此,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形成了比远距离的竞争对手、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有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三高”(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形式发展,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相违背,具体体现在:1.产业集群总体能耗偏高。虽然湖北省2016年比2015年完成的生产总值增长了7.8%,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三个产业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即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45.7降到44.5;第三产业增长了2.6个百分点,从43.4到44.2。但可看出,第二产业依旧是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为43.4∶56.6,重工业发展仍占主导地位。湖北省相对于其他省份,能源资源并不丰富,但能源消耗量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湖北能源消费量已达到1.64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3%。由于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多为第二产业,全省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和火电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4.99%。因此,与GDP在全国4.34%的占比相比,明显其能耗量较高。此外,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也不高。目前,湖北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04吨标煤/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1吨标煤/万元。碳排放量是与能源利用结构紧密相关的。鉴于湖北省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力争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意味着第二产业集群仍会占主导地位,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将继续存在。因此,解决产业集群出现的高能耗任务依然重要。2.产业集群的节能创新不足。随着全球分工的不断深化,产成品是由多个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企业共同合作完成。所处价值链越高,则利润高;反之,处于价值链越低端,则利润越低。我国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使得其在忍受低利润同时,还要承接发达国家大企业转移的高污染、高排放环节。因此,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减少能源消耗,才能向价值端中上游提升,实现“低碳”生产。然而,产业集群在节能创新的投入较少。虽然湖北省近年来科研经费不断上升,在全省的生产总值持续增加,但仍然不高,特别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节能创新的投入上仍不够。2016年,湖北省百强企业中,用于节能创新研发的企业只有25家达到了省政府的规定;未达标的企业中最低的为0.24%,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最低比例。此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联系不紧密是阻碍节能创新的又一因素。产业集群内的主导企业相对拥有核心技术、资金实力强,而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合作不紧密,难以整合创新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创新成本,阻碍了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3.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基础较薄弱。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基础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低碳生产的意识薄弱。生产的意识是指导企业生产战略制定和实施,是否具有低碳生产意识影响着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寻求资源和使用资源的方式。但目前,湖北省许多产业集群还不具备低碳化生产意识,只顾及短期利益。二是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一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工业园区存在水、电、网不通,交通不便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现象,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的政策薄弱。虽然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但是,具体优惠激励政策并不完善。而湖北省刚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现有的工业主管部门职能不健全使得低碳发展的工作制定和开展上出现了一定的滞后。

三、产业集群的升级和优化对策

1.加强产业集群能耗调控。产业集群要降低能耗,实现向低碳经济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调控。第一,政府应建立有效政策,比如,低碳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一系列促进产业集群转型的激励政策,促使产业集群进行转型升级。第二,应实施相应奖惩措施,对低碳经营的产业集群给予适当的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而对于长期开展高排放、高污染并未向低碳生产升级的产业集群,则给予一定的处罚。第三,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制度,特别是针对低碳绩效的评价。只有明确评价目标,建立客观的评判标准,不断完善数据,才能做到赏罚分明。第四,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宣传的力度,通过宣讲、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强化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以促使产业集群实现转型。第五,政府还应对转型升级的产业集群给予更多的资金扶持。由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研发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在投入使用后,短期难以收回成本,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使得产业集群升级缺乏动力。政府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加大资金扶持,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减少能耗。2.提高节能创新技术。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低碳化发展,节能创新技术是关键。节能技术创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开发可再生能源,使其能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二是对节能减排进行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的节能创新技术的实现需要依靠产业集群内部,利用集群地缘、文化价值观相似的优势,充分调动集群内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各类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集群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的共享和流动,有助于产业集群开展创新活动。此外,节能创新技术的实现还要注重和外部的交流。由于我国的节能创新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有助于产业集群获取新的技术。3.推动产业集群转向低碳生产。要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增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要在集群内营造低碳企业文化,企业家到内部员工要转变思想,不再过于以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要树立低碳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要对企业重新定位。低碳经济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企业应适时调整工作目标,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成长目标与低碳发展相匹配,以达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第三,要及时主动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不仅要加强集群内部的交流,也要注重和集群外部的政府部门、竞争对手等各层次的交流。和竞争对手交流有助于集群了解自身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完善本企业的战略和策略。和政府部门开展实时交流,一方面,能把握行业发展,并及时向相关部分汇报企业状况、反映困难,更好地促使政府能够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自身低碳发展升级赢取了时间。

参考文献

[1]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物,2009(10):9-12.

[2]王欢芳,胡振华.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91-94.

[3]周肇光.沪台两地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2):114-122.

[4]王艳红.盐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以自贡盐化企业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76-80.

作者:游 怡 许德玉 刘思远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