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策略

时间:2022-01-05 10:34:24

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策略

近年来,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日趋多样化,其宣传广告也是门类繁多,其中不乏一些非法广告,这些虚假宣传扰乱了金融秩序,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如何根据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特征,补足现阶段我国监管中的一些短板,构建完善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体制,值得深思。目前法律设计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法律治理框架缺失。

首先,我国现行《广告法》将广告定义为“商业广告活动”,不能覆盖所有的营销宣传行为,狭义的广告管理难以对一些比较隐蔽的金融营销宣传进行监管。其次,我国对营销宣传行为的管理尚存法律盲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偏重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产品与服务交易,《反不正当竞争法》偏重于规范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更偏重于规范特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产品与服务的营销宣传行为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定。最后,金融产品与服务是特殊商品,需要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执法权限与执法能力不匹配。依据《广告法》的规定,对包括金融广告在内的广告进行监督管理是市场监管部门的法定职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广告管理的相关工作。金融营销宣传专业性强,监管难度较大,市场监管部门在管理上权力与能力的匹配度较差。自2020年1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开始施行,增加了营销宣传罚则,使检查权与处罚权相统一。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广告并没有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对违法金融营销行为的判定标准不一。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各监管部门难以形成专业性强、尺度统一的管理标准。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针对金融营销行为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缺乏统筹协调,存在问题定性的不一致。

目前的监测处置平台也存在监管标准缺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金融违法广告的监管力度。监管能力和借助的监测资源有限。目前,金融营销宣传管理主要依靠管理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网络监测,由于监测机构人员有限,完成监测工作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对于APP内的广告宣传,以及各类网络平台推送的大量广告信息,其隐藏性强,监测难以全部覆盖。另外,监管部门借助的监测资源有限,主要依靠监测人员在网络上主动搜索鉴别,并不能全网监测识别。对于线下营销宣传,也难以做到监管全覆盖。强化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监管的对策建议规范金融营销宣传信息。一方面,对信息进行制度规范。在信息前,建立严格的广告审查管理制度,并实行营销宣传报备制。

所有线上营销宣传都必须报备,以确保源头可控。另一方面,在规范宣传行为的基础上,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跟踪监督,做到可查询、可追溯,充分发挥技术驱动监管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建立有效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可共建金融广告监测和违法处置平台,帮助市场监管部门弥补其专业性不足的缺陷,借助大数据平台对金融营销宣传进行监管,对非法宣传行为进行披露。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可共享监管信息,拓展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金融营销宣传主体要定期对在大数据平台的宣传信息等进行说明,让消费者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并进行有效判断;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对平台的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监督,对虚假信息主体进行调查、处罚,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负面清单。强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应明确金融监管部门为金融营销宣传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细化金融营销产业链条上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聚焦重大问题,制订工作方案,开展联合执法,集中进行整治。实现金融监管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金融信息的互联互通,赋予金融监管部门相应的处罚权,使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权与处罚权相统一。

制定统一的营销宣传规范标准;在组织、机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各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发挥监管协调作用。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观念,增强防风险意识。一是监管部门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培训,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向金融消费者传达“自享收益、自担风险”的理念,提升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二是金融机构要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认真贯彻相关要求,将权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冯宝忠 尚楠 张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