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信用与金融投入研究

时间:2022-06-03 10:47:37

改善农村信用与金融投入研究

农村信用与金融借贷关系分析

通过归纳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农村信用与农户借贷(金融信贷投入)之间存在两种重要关系:渊源关系和正相关关系。农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农户信用与传统美德、习俗、亲缘、地缘、熟人等方面具有很深的渊源,表现为睦邻友好、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关系。1.基于亲戚、熟人的信用。从中国农村现实情况看,亲戚、朋友、邻居之间的信任构成了最基础的信用,农村家庭有困难首先找亲戚、熟人来帮助解决,就是缺钱也先找互相熟悉的亲戚朋友借,这种亲缘或类似亲缘关系[2]、地缘关系组成了最为明显的熟人社会间信用。这不仅是因为亲戚、熟人具有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更是因为彼此了解,信息透明,风险易控,逃债懒账的概率不大,彼此间敢于大胆借贷。当然这种借贷可能是无息或低息的,但至少表明,农村人之间基于熟人信用是可靠的。2.基于无需抵押的信用。农户一般缺乏高价值的资产供借贷抵押,住房、土地大都不具备抵押条件,因此强调抵押借贷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金融机构对绝大多数农户的贷款采取信用形式完成。从农户角度看,往往是缺少资金了才想到借款,其借款顺序一般是亲戚→邻居→朋友→熟人→信用社→民间高利借贷,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借款,基本上是没有抵押物,凭靠的是农户家庭的信用和未来的预期收入作为还款保障。被调查的河池220份农户问卷统计结果也显示,农户不论是到正规金融机构借款还是民间借贷,95.81%的农户是信用借款。3.基于生存需要的信用。农户的信用记录是由熟人口碑形成的,信誉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和生存发展,信誉好的人在困难时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同时,农户只要在当地居住生存,不还清借款永远都脱不掉欠债帽子,债主随时可以上门收债,而农户会迫于人际关系压力和声誉的负面影响,一般不愿当懒债户。因此,农村家庭需要生存发展,一般会尽力维持自身诚实守信的形象。从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关系上看,除了存取款、结算一般关系外,最明显的关系表现为借贷关系,也称借贷信用关系。不同的信用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也就是贷款投向会根据信用而区别对待。1.基于回归分析的信用与贷款投入关系。一直以来,农村都以农户为主,山区县农村基本上没有企业,农村信用社占据农村信贷市场95%以上,其在农村的贷款也基本上是农户贷款,因此我们选取贷款不良率代表农村信用状况,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发放主体具有普遍代表意义。选取河池市农村信用社2000~2011年贷款年增长率和贷款不良率数据,用X代表贷款不良率的变化幅度([本期不良率-基期不良率]÷基期不良率,代表信用变化程度),Y代表贷款投入年增长率,X和Y单位均为%。假设农村信用程度与贷款投入增长率之间存在关系Y=aX+c,利用EViews5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通过ADF检验结果:(3)结果分析:拟合优度R2=0.734389大于0.7,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具有实际意义,ADF检验5%、10%临界值符合平稳性条件,表明线性方程较平稳。函数Y=21.15-30.19X的经济意义为:贷款不良率的变动系数-30.19,表示贷款不良率的变动率与贷款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不良率下降表示信用状况趋好,贷款投入增长率上升,亦表明信用优劣与贷款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的变动率每下降或上升1%,贷款净增长率上升或下降30.19%,即信用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贷款投入增长30.19个百分点。从2000~2011年河池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实际数据看,贷款不良率呈下降趋势明显,增强了信用社放贷的信心和动力,贷款年平均增长28.89%,最高年份增长达43.99%,增长势头十分强劲,数据检验符合实际意义。2.基于趋势分析的信用与贷款投入关系。通过2000~2011年河池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数据分析得出,随着总体不良率下降(即信用环境趋好),贷款净增长率逐步上升,即信用与贷款增长之间仍呈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图1表明,随着不良率的下降,信用社投入农村贷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中2004年是关键交叉点,当年贷款增长率为28.98%,不良率达30.39%,两者达到基本均衡点,而后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宽松信贷政策,当年净增长率达43.99%,2010年、2011年随着不良率又出现上升,贷款增长率又开始下降。这样可以看到,信贷投入与信用环境关系紧密,信用好增加投入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则少。

解决信用低层次化与金融投入失衡问题框架

当前农村信用呈现多层次化、低层次化和金融贷款支持的“扶优”化并存,信用与金融投入比例失衡,贷款投入无法满足农户不同信用层次的资金需求问题仍然突出。1.信用层次化。总体上,农户信用等级层次还较低,农户条件的差异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信用等级。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信用评价看,信用评级还较粗、等级较少,基本上只是4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一般、差,没有进行量化细化,评定结果存在误差可能性较大,与农户多层次信用对资金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2.贷款“扶优”化。表现为:家庭条件越好的农户越能得到贷款支持,而这部分农户又不需要很多资金,贫困且有需求的农户难以借到款。而且信用级别低的农户难借到款,即使借到了,其贷款利率也高,因为目前农户贷款利率一般上浮30%~50%,最高上浮80%,困难农户难以承受利息负担。3.失衡原因。贷款“扶优”与多层次信用对资金需求失衡,除了农户自身信用状况欠佳等原因外,还与信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金融机构“追大弃小”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不足有关,需要革新评价指标体系加以协调解决。1.框架指标设计思路。根据新时期农村现状,重新设计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使两个体系能够有效结合,促进信用改善和增加信贷投入。一是解决以往农户信用级别评价不准问题,需要设计框架重新设置指标和增加不确定风险因素。二是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不足问题。金融信贷投入不足,一般受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状况不理想、信用社贷款城镇化(如社团贷款、异地贷款)、农户贷小而不愿为、对农村信用管理缺位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进行评价,促使其提高农村信贷管理水平,加大支农力度。2.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定不同层次农户信用等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采用量化评价的百分制加减法进行农户信用评级,评定公式为:农户信用等级X=品行信用(15%)+能力信用(65%)+资产信用(20%)-待定风险(10%)。所有指标均设最高分值,可以根据农户实际在最高分线下评分,然后得出总分,评定相应的信用等级。为了使信用级别更加细化,符合客观实际,设置了“三等九级”评价。对被评为3C级以上的农户,都可以考虑给予贷款支持,只是额度适用最低档位。如表1所示。3.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以前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其支农动力不足,导致农村信贷投入不足,一些合理的农户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对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信心和信任,也不利于农村的信用建设。人民银行可以利用“两综合、两管理”平台,开展信用评价和激励约束。我们从激励约束角度设计对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评价:评价等级X=信贷投入65%+金融服务35%±效果项10%,所有指标均设最高分值,可以根据实际在最高分线下评分。评价等级设置5个等级,可以根据不同评价级别进行激励或约束,当处于“及格”以上等级的可以相应给予政策激励,处于“差”等级的要进行惩戒约束。如表2所示。

结论与建议

农户具有与生俱来的诚实本质,诚实信用成为农村人的传统美德,农户普遍缺乏抵押资产,只能靠信用进行借贷。农村信用状况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信用变好时贷款投入相应增多,当信用下降时贷款投入减少。用贷款不良率的变动率代表信用变化程度和以贷款增长率代表金融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良率下降与贷款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同理证明信用与投入的正相关关系,符合评价和预测的实际意义。当前农村信用存在低层次化、多层次化状况,尤其是低层次化信用需要加大信用建设力度,改革对农户信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使实际信用等级能够符合金融投入方向。同时,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对农村信贷投入不够、农户贷款难且贷款贵、培养农村信用不到位等问题,除了树立“服务三农、自身发展”理念外,外部还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进行评价激励和约束。总之,需要培养农户信用观念,提高农户信用层次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促进农村信用环境良性循环和金融信贷投入增长,实现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共嬴。农村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金融机构、村委会、农户共同参与,才能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层次,为获得更多的金融投入创造良好环境。政府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提供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打造诚信乡镇;基层人民银行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建设;金融机构负责具体落实信用建设任务;村委会负责组织农户参与信用评级、信用建设。可采用新的农户评级模式,即上述设计的“三等九级”模式评级,农户、村委会、乡镇、金融机构互动联评,以评促建,在满足不同信用层次农户融资需求的同时,逐步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农村金融服务应当适应农村的现状和发展,对与农村需求不相适宜的,需要进行改革。(1)建立惠农金融机制。当前农村基本上只有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而边远地区农村发展很不平衡,贫富差距也较大,家庭经济条件差、信用级别低的农户根本借不到款,也难以承受商业性的高利率借款,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现实需要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并存,可考虑设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赋予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发放贴息类政策性贷款职能。(2)鼓励竞争,改变过度垄断。鼓励农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深入农村发展业务,改变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高度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让更多农户有机会获得贷款支持。(3)信用产品创新。大力支持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农户信用层次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在贷款金额、利率方面设置多种信贷产品组合,扩大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户信贷投入。(4)引入外部评价。人民银行可以采用上述对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进行等级评价,对评价等级高的金融机构可以给予存款准备金优惠、增加支农再贷款、联合财政给予涉农贷款奖励;对评价为“差”等级的,要进行反向惩戒,以提高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1)政府应大幅增加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贫困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基础太差,缺乏发展条件,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水、电、路、水利、耕地改良、居住、教育等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2)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农户经济条件差、信用等级达不到借款条件,需要政策性农村融资保险为其提供担保,促成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采取保险担保办法要优于直接给农户补贴,因为在担保情况下,农户仍然要承担偿债责任,压力和动力并存,可激励借款农户努力创造收入还债,有利于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3)利率优惠。主要目的是降低农村借款成本,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能够借得起钱。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利率不能一浮到顶,一般上浮20%尚可,对贫困户应少上浮甚至不上浮,其与正常贷款的利差损失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给予弥补。(4)支农再贷款扶持。人民银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应当采取更低利率甚至无息,农村信用社利用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发放农户贷款应当不得上浮利率,甚至可以下浮10%~30%,适当让利于民。

本文作者:骆伦良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