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论文

时间:2022-09-19 10:42:00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论文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要进一步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亟须若干个区域发挥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本文以杭州为例,分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化;经济

一、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条件

中国的城市化既不能走单纯发展大城市的路子,也不能走单纯发展小城镇的路子,而是应该走体系化发展的路子,即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走体系化发展的路子,最为重要的工作是推动各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各类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中的最基本构架,对别的城市及小城镇有巨大的辐射和推动作用,因而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工作,是推动各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中心性城市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产业的高效发展是中心性城市的最主要特征。可以说,没有雄厚的产业作基础的城市,不仅无法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而且还会成为空心化城市,从而就根本谈不到发展,其结果只能是衰落。可以这样说,拥有大量的能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的企业,是中心性城市的发展基础,因为税收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资金来源,就业机会是城市繁荣和稳定的最主要社会保证。因此,中心性城市要把造就提供税收和就业机会的企业,作为自身发展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要构建雄厚的产业基础。区域中心城市要有强烈的开放性,因而不仅在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体育中心、影视中心等具有开放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上,要体现现代化和开放的色彩,而且在机场及车站等交通设施方面,也要体现现代化与开放的原则,尤其是在整个城市布局及人的观念上要体现开放性,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性。不同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可能会在组团模式或连片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必须都要有应有的规模,即在城市人口、城市面积等方面都要有应有的规模,没有应有的规模,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不可能发挥应有作用的。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应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不是某个历史时期就能全部完成,而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也就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建中要使该城市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破坏它的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经济、文化、城建等各个方面。区域性中心城市都有对整个区域发生带动作用的应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是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发挥不了区域性的经济带动功能,那就失去了作为中心城市的资格。例如,有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科教中心、商务与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的功能,但却无法向周边城市发挥这种功能,因而这种中心性城市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作为中心城市,就必须要在城建中充分地体现它所应有的那些辐射功能的发挥,若不能发挥这些功能,城建就是失败的。发达的传统房屋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中的物流产业和零售业要特别发达,从而形成商业中心和商业体系的合理搭配并具有高效性;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也就是各种服务机构比较发达,有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居民家庭服务等,从而使商务中心与商务体系进行合理的搭配并具有高效性;发达的精神产品服务业,有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全方位的精神产品服务体系。合理的布局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自身的合理布局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涉及各种产业布局、居住地布局、公共活动场所布局及产业、居住、公共活动场所之间的布局等的协调,包括行政区、住宅区、产业区、教育区、商业商务区等。一般来说,合理布局的原则包括专门化组区原则和各组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因而城市中的区域布局必须合理。

二、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区差异

从宏观上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在各地在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上的差距。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种有利于部分沿海省份的“非平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显著地增加了一些省份和地区的经济活力,但同时却扩大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东南沿海首先被选做了重点发展地区。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1980年在广东和福建设立4个经济特区,政府在1984年又将沿海14个城市定为开放城市。这些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各类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大量涌现。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地区的工资水平,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省份的劳动力,使由内陆向沿海的劳动力流动成为省际人口迁移的主流。政府在税收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它们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沿海省份的经济由此得到了引人注目的增长,在这些地区,市场机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中国的对外开放发源于广东,该省因而具备许多经济开发的优惠条件,实现了经济腾飞,外资的大量进入使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全国劳动力大军。除广东外,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江苏、山东两个沿海省份的人口迁入量也相对比较高。如果说广东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三个直辖市的吸引力则是来源于其强大的城市工业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江苏和山东的吸引力则得力于小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发展。某些省份的迁出量也较大,如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省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其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外省迁入人口并形成较高的迁入率。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总体上对城市化发展起正向作用。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积聚,许多城市工业部门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直接而显著地提高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总体上也起正向作用,但在中部地区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大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第二产业所吸收。由于在该阶段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都相应较弱,无疑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也就相当有限。但当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相关产业,如交通、通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就会迅速繁荣,并对城市化发展起拉动作用。此外,消费的多样化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都推动着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收入弹性较大的劳动密集性产业,第三产业涵盖的行业和部门比较多,为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可能在工业化中期以后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目前沿海省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因此,从大趋势上看,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代表基础设施水平的铁路密度,在各个时期对三大类地区的城市化都起到很强的正向作用。铁路运输能力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东部,由于公路、铁路和内河航道一直都比较发达、交通基础较好,所以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要依赖于公路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或者说是影响城市化发展诸多因素的作用差异。不同地区的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各异,同样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决定了城市化的地域特征和发展模式。

三、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以杭州城市为例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早已天下闻名,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美丽的西湖这几年在杭州市委、政府的大力整治下,越发显得俏丽。随着国际休闲文化的引入,旅游休闲正在成为杭州的时尚。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在这方面浙江省的其他城市与其是无法相比的。这种中心城市独具的功能再加上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极易形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聚集效应。杭州的房地产这几年大幅度上升就是最有力的说明。除上海、南京以外杭州是第三个教育中心,浙江省许多高校坐落在杭州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商学院等等一批高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大部分留在杭州市就业,更何况杭州独特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来杭工作。这使得杭州市聚集了大量人力资源。

从资本方面来说,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的资本正在北移,在上海、苏南、杭州及其周边地区温州的民间资本已经大量地投向不同的行业,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多商机。但是杭州在工业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并不具有优势。特别是和苏州、宁波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浙江而言,其制造业发展遍及全省。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浙江的制造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金融的约束。这就要求在浙江省,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一个区域金融中心为浙江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而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城市只有杭州。在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浙江区域经济要保持其强劲的竞争力,那就要融入长江三角洲,加快产业升级,而这必须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在旧中国金融史上,“江浙财团”声名远扬。以上海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组成的“江浙财团”核心,势力雄厚。这说明杭州具有创办金融的悠久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因此,在杭州建立相对完善的专业化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提升杭州城市水平和地位的重要力量。

在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浙江的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杭州的区域金融中心服务对象是中小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浙江私营经济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浙江中小企业的80%以上是个体私营企业,具有旺盛的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大多数的立身之本和财富之源。中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浙江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必须有相对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包括金融产业各个环节的金融支持。因此,要保持浙江经济的特色和发展速度,杭州金融中心的定位应该是:专业性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同时以杭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环杭州湾区域,环杭州湾区域在浙江与长江三角洲的共同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整合作用和桥梁作用。该区域已具有经济腾飞的有利条件,应牢牢抓住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组织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在不同地区,第二、三产业对城市化水平分别有不同的影响。杭州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很多有利的优势带动环杭州湾区域的经济发展,主动接轨上海,从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中国经济奇迹:发展与活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林毅夫.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3]陆铭.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